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飘雪 《北京纪事》2013,(8):46-48
京剧演出讲究看“角儿”,年轻人的成长殊为不易。从2012年开始的京剧青年擂台赛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成长的舞台,让很多不为人知的京剧新人在观众面前崭露头角。马博通就是这样走到了大众的眼前。  相似文献   

2.
吴晓辉 《北京纪事》2014,(9):102-103
解放前,京剧行里的“角儿”一般都叫老板。老板要是有应酬,多选择在鸿兴楼请客。到了不看菜单随口报出:“清蒸鸭子、火腿煨冬笋、糟蒸鸭肝、红烧鲍脯”,外加水晶饼。酒上的是“莲花白”,结尾又来了两碗核桃酪。单看叫的这几份菜,有点阅历的食客大多也猜出了这位“老板”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1995年标志着中国现代京剧一个辉煌的高点。自年初纪念一代京剧名伶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开始,1995年11月天津又以宏大的气魄举办了首届中国京剧团,一时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声震海内外;其后,上海京剧院挟《曹操与杨修》等四大剧目进军北京大学区免费献艺,结果盛况空前,“朝野”震动。就在这一片紧锣密鼓声中,曾有“京剧都”之称的北京却于沉寂中显出些许尴尬。那么,在新的一年中,京剧剧坛究竟会出现怎样一个格局呢?京剧作为中国第一大戏曲又将如何发展呢?“京剧都”兴“京津沪”“京剧都”虽从未正式命名,…  相似文献   

4.
“我是活实!”——一这是翁偶虹先生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翁先生生前对我说过何止千句万句,但在他去世後逐一回忆,还是这句话首先“跳”了出来。在我调进中国京剧院的时候,翁先生已经退休,他的关系早就放在街道上了。他从不来剧院,因为这时他已经不写剧本,而专。O写回忆京剧的文字了。但是,我对翁先生一宜是心仪的,从SO年代看他的《响马传入到80年代初看他的《锁麟囊入我都一宣猜想:这位编剧翁偶虹,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读过他不少谈创作的文章,其中讲过他编剧的一些方法,诸如“草蛇灰线法”、“背面敷粉法”、“费匣弓箭…  相似文献   

5.
《新天地》2007,(2)
“怪物世界”2001年,孙孙5岁。一天,小家伙儿从幼儿园回家带回绘画作品《天鹅》,全家很惊诧:“这是什么呀?”他坚定地回答:“天鹅!”全家更为惊诧:分明是一个大篮球啊!孙孙毫不在乎。于是我们便问他怎样欣赏这幅作品。他果断地强调要竖着看:“头向上,它正在飞,不能放平,放平就会掉下来……”  相似文献   

6.
陈敬济人物形象浅析刘文学,赵冰瑞《金瓶梅》作者殚精竭虑的塑造了西门庆这一商人、恶霸、淫棍形象,其典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划时代的、富有新意的.他虽然是“男一号”,但并没有贯穿全书(他在79回即暴卒),他与“金、瓶、梅”三“女性”的风流孳债未竟(除李瓶儿病...  相似文献   

7.
荀宅花树     
5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进入京剧剧场,有幸看到了四大名旦中的三位:梅、尚、荀。其中最年轻的程,最早离开了欢喜他的戏迷。梅、尚是“大青衣”,扮演的是雍容富贵的妇人,衣服厚实,化装也繁复,多少可以遮掩一些演员的老态。荀则不同,他是花旦,多扮演天真无邪的少女,眉目传情之处很多。可惜人已经老了也胖了,肚子也认真地腆了起来。但是他并不怕,甚至有些“无所谓”。在他主演的《元宵证》等戏中,他侧身腆著肚子、迈著大步就出台了I老观众在笑,我这新观众却惊讦:这就是四大名旦之一的晚年麽?人老不算“毛病”,但总得遮掩一下呀…  相似文献   

8.
[品评] 本文所说的“国粹”,主要指京剧,当然也指文学及其他传统文化。作者自称“门外汉”,既表现出一种自谦,也表明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作者的“感悟”是很深刻的,也很有道理——从“国粹”中,他领悟到“人们在不懈地追随着时尚并自以为时尚着的时候,很容易物极必反地回归传统。一次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最美的事物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先生诞辰110周年,也是他逝世30周年。8年前,我在上海南京路集邮门市部,用高价购得纪念周信芳先生诞辰100周年电话磁卡一套两张和纪念封一个,了却了我梦寐以求的心愿,成为我磁卡集藏中的最爱。周信芳先生(1895—1975),名士楚,浙江慈溪人,出身于艺人家庭,艺名麒麟童。他7岁师从陈长兴学戏,并以当时的艺名“七龄童”开始在杭州演出,演老生。60余年演剧生涯,创立了独特的“麒派”艺术。周信芳先生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戏剧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而且勇于创新,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己独特…  相似文献   

10.
正梅兰芳(1894—1961),祖籍江苏泰州,中国近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戏剧大师。他有三儿一女:梅葆琛,高级建筑工程师;梅绍武,著名翻译家;梅葆口(女),著名京剧老生;梅葆玖(在世),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孙辈有三男孙三女孙、一男外孙:梅葆琛长子梅卫平,外企高级职员,次子梅卫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总公司经理,女儿梅卫文,北京梅兰芳纪念馆研究员;梅绍武儿子梅卫东,外  相似文献   

11.
叶晋材,90后,从6岁起,便一脚踏进京剧花衫花旦行当.一路走来,道路坎坷,人生起落,但却始终痴心不改,始终坚持梦想,将自己的身心交付与京剧,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与京剧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  相似文献   

12.
江佬儿叫于秋江,这是我后来从生产队长的点名簿上看到的。他和我父亲是同族兄弟,按辈份我该叫他三叔,但村里无论男女老少一概称他“江佬儿”。“佬儿”在我们这地方意即“屌用没有”!大家称他江佬儿,也自然包含了那意思,可从没见他恼过。似乎江佬儿便是他的名字,而对极少数人呼他于秋江,他反倒有些惊讶和别扭。  相似文献   

13.
麻雯 《北京纪事》2015,(9):62-64
对17岁的欧键来说,京剧就是他的“瘾”,这辈子是戒不掉了。
  欧键的童年是在深圳度过的,8岁那年,学校响应文化部“戏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开设了京剧兴趣班。老师来班里挑人,因为“柔韧性好一些”,欧键很幸运地被选中。每天下课后,他便去京剧兴趣班里练习基本功。学校专门从北京邀请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弟弟赵元侠为学生授课。他认真负责,非常有耐心,对孩子们照顾有加。得益于赵老师的开蒙,欧键一点点走进了京剧的殿堂。  相似文献   

14.
阮籍青白眼,癫狂症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籍青白眼,癫狂症及其他刘康德魏晋时期盛行人物识鉴,有看形容尚骨法、论声音察气禀、谈情味崇风韵,……。然就当时人物品评,最崇神情,讲究“微神见貌,情发于目”以及“观其眸子(眼睛)以知人”。而之所以能“观眸知人”,是在于“眼能传神”。“眼能传神”不仅只...  相似文献   

15.
“梅”在王闿运的词集中出现颇多,词人从不同的角度赋予“梅”不同角色:有积极向上给予人希望的“梅”,有让宦游旅人倦游思归的“梅”,还有独立窗前伴人隐居的“梅”。“梅”意象丰富了王闿运词作的内涵,也成为他人格与心路历程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梅、水仙同为内涵丰富的诗歌意象,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并形成了一种趋于稳定的题材模式。在梅与水仙意象组合题材中,常被冠以“兄弟”之称。围绕这一称呼是否恰当的问题,文人们用作品传达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以及由此生发的,对梅与水仙在人格象征层面高下优劣的比较和品评。在争论中,梅与水仙的特质和品格也得以突出。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茶缘     
佚名 《社区》2012,(32):18-19
朱熹(1130~1200年)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朱熹幼年丧父,早年全靠义父刘子羽抚养照料。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留下遗产,但却教会了他饮茶。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说来有趣,朱熹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茶有缘。在他降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当时家人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  相似文献   

18.
中西之法     
林虹 《中国农村》2007,(4):47-48
任何一种法律思考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它得以型塑的“历史气候”,这便构成了我们的参照系,让我们从中国的立场去看问题,看法律。  相似文献   

19.
据说早年有个不孝之子,其父年老体衰后,便将老父关锁在破屋之内,且只让老父吞糠咽菜,他却和自己的儿子遍吃珍肴。老人得知后感伤无限,吟出了《明日他儿饿我儿》的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今日我儿来饿我,明只他儿饿我儿。”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对后人有警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网上征婚,征了3年,至今没什么结果。当然,没有结果并不等于说就没有收获。几年下来,我真的从婚介网学到了许多,至少我掌握了一些新词儿。偶尔,我也见见女网友,三言两语中,我便能判断出对方是“新张儿”还是“老泡儿”,关键是看她嘴里说不说“行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