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程光泉 《东岳论丛》2004,25(2):12-16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有多重理解 ,但具体深入地分析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 :后现代性虽然承载着“终结”现代性的强烈诉求 ,但在事实上却未摆脱其延续现代性的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和影响 ,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 ,而是从更繁细、更具体的层面重构历史的客观性 ;它对历史学传统叙事方式的反叛 ,也只是对传统历史学叙事方式的反拨和修正 ;要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似应返折到现代主义的立场 ,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平衡 ,来消解历史学发展中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意味与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联成 《文史哲》2005,4(4):61-66
新写实小说是跨越20世纪80、90年代的唯一文学潮流。从文学价值学着眼,它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主要表现在:宣告形而上意义与价值的无效,使意义与价值回到形而下,回到凡俗人生。因此,消解政治话语,以生存话语取而代之,拒绝形而上的乌托邦遐想,以形而下日常生活的平面化叙事为价值旨趣,便构成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叙事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一种没有表现出显在解构冲动的具有强烈解构特征的文学现象,它的解构性没有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是不动声色的。正因为这样,它的解构与颠覆意味则长久被人们所忽略或漠视。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文化内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语言的许多特点暗合了后现代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自由解构语言规范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去中心”、“去权威”的文化精神;网络语言充斥大量数字语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数字化”、“计算机化”的知识特征;网络语言倾向于简单直观表达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平面化”、“表层化”的思维模式;网络语言盛行“大话”式言语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游戏化”、“娱乐化”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解构”“摧毁”和“零散”的语言文本背后,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未知的结构: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的逻辑发生点;对现代性的“解构”是对于现代性负面效应原因的探讨;对后现代哲学的“建构”是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尽管目前后现代主义理论还仍较粗糙,但它开启了一场人类精神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对于未来哲学、人文科学及后工业社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多元化文化精神的后现代主义 ,从总体而言 ,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消解和批判意识 ,是对现代主义启蒙理性的解构试验。这一特征同样鲜明地贯穿于后现代政治哲学中 ,“后理性政治”首先是一种对理性主义的政治哲学态度 ,它既对以往启蒙理性政治学持激烈的批判态度 ,但又绝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而是通过对政治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界定来重建新理性主义政治学的某种“努力”和“企图”。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批判 ,肇始于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19世纪初 ,当德国的文化及其各分支如哲学、文学 (诗歌、散文、小说 )、艺术(如音乐、戏剧…  相似文献   

7.
从源头看,中国小说代表的是一种“异在”的话语精神。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言说,小说话语的非主流性或说反主流性代表了一种风格,体现了等级差异和争夺话语权的倾向,小说浅俗的话语特点也注定了其边缘化的地位。在小说怪力乱神精神背后是反叛正统意识形态的话语追求,这种“怪力乱神”违背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中正精神,有纵情乱性的作用,从形式和言说方式上深含着“异在”精神的解构功能。《水浒传》体现了这种怪力乱神精神,并以人物形象、语言策略和意蕴氛围映现出来,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经典模式,它由特定的结构组成,其构成因素与正统主流经典话语相异,表达了强烈的“异在”精神。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先锋女作家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颠覆精神与性别意识的作家群体,在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她们勇于突破传统写实的窠臼,探索神秘的精神世界和身体王国,并在文本中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非连贯的叙事时间、非理性的感觉化叙事和非逻辑的梦呓体语言等反叛性、超前性的后现代话语实验,直抵女性内在的心理真实,重塑女性主义叙事的多重表现形式,实现了女性先锋叙事与神秘意蕴的有效融合,但其极端化倾向的出现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文本价值的削弱,从而召唤着"先锋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早期话剧的政治色彩造成了它在戏剧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的成就不高。很多剧目和演出团体披着西方戏剧的外衣,却做着传统戏曲的本行,呈现出了“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倾向,话剧语言更是“不文不白”、“不土不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本文以戏剧文体学中对戏剧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的共识研究方法,尝试探索早期话剧语言在话语分析视角下呈现出的某些文体倾向以及这种戏剧语言文体风格在整个中国话剧语言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溃败的先锋--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锋文学写作是背对传统面向未来的写作.前卫性、反叛性、超越性和过程性是先锋文学的四个本质特征.发轫于80年代中期并在1988年达到高潮的中国先锋文学,进入90年代后其叙事方式和艺术经验被不断地自我复制和重复,先锋作家们纷纷抛弃了先锋的反叛立场,进入商业化写作轨道.至此,当代小说中的先锋性已丧失殆尽,掌声响起之际也是先锋文学气数殆尽之时.所以,90年代是一个没有先锋的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11.
王小平 《天府新论》2007,(5):110-1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在西学东进的语境下,大致历经了文化模式的四大转型:现代性文化逐渐被后现代文化所置换;传统的道德理性文化让位于感性欲望的娱乐文化;图像文化挤占书写文化;精英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大众文化走向时代的前台。影视文化的勃兴顺应了后现代这一反抗逻各斯中心主义,书写文化向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转型的潮流,它彻底解构和颠覆了理性文化的逻辑叙事和时间叙事,建构了感性文化的快乐叙事范式和空间叙事法则。它昭示着"文化民主化"的全面到来。同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图像文化,特别是影视文化在颠覆书写文化霸权的同时,正在建构唯我独尊的图像霸权;在娱乐和民主幌子的掩护下演变成与资本合谋的控制人的身体和意识形态的工具和权力。  相似文献   

12.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由文学史缺席者变为“经典”诗人,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不断阐释的话语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九叶”诗人身份重新“出场”,其诗歌被策略性地赋予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本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史著作将他叙述为“九叶派”代表,即接受了西方现代派形式影响的“中国民族的诗人”;进入90年代不久,其反叛性、异质性和现代性得以凸显,被列为百年诗人之首,升格为新诗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穆旦阐释史是一个富有思想史意味的文学事件,一场经典“再造”的话语活动。  相似文献   

13.
安艳 《江淮论坛》2002,(5):86-89
先锋戏剧是戏剧探索的新形式,新时期中国先锋戏剧起步于1980年前后的戏剧危机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呈现出反叛传统、重视“人性”、后现代、媚俗化的文化特征。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步履艰难的先锋戏剧应在形式与内容结合、完善戏剧人的自身素质、强调民族特性等方面探索解救和前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思潮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对理性、本质、规律、科学真理等宏大叙事的解构与否定是其众多流派的共同旨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遭遇了对自身的解构,许多学者调整了原先的立场,大卫·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与皮克林的"冲撞"理论则超越了传统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客观、理性与科学的回归,呈现出建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类型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路标。对“红色经典”不能因为过去和现在对其“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简单化定性而放弃应有的学理评判。本文从“现代性”文化传统的审美延续、历史化叙事的运行逻辑、文学经典性的特定范型、以“革命”为主导话语的美学法则、大众化的文体形式等方面阐释了“红色经典”的生成机制和创作形态。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执意确认其经典性意义的高与低,而是为了论证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经典形态的“红色经典”,其价值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在19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风行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它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提出之后文学史建构的重要维度,它不仅仅是对195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的解构,也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增加了"世界"向度与审美的"现代"品格.但"现代性"概念的泛化与内涵的模糊也遮蔽了"通俗文学"、"旧体文学"等文学史事件,以"现代性"视角建构文学史有其积极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通过制造现代神话,使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侵淫下,精英意识形态被迫不断变化其话语姿态,由此,精英意识形态与现代性语境遇合的一体化文学生态注定走向解体.在精英意识形态与后现代消费主义“祛魅”后遭遇的精英文学危机中,精英文学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生存形态、生存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生机盎然地上演着“异趣呈现”的多元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8.
回到现代性的日常生活基础———从“黄河”形象看后现代性的建设意义王一川在当前中国,提起“后现代性”,人们往往会立即想到“解构”(或破坏、拆解)等字眼,似乎它就根本不可能具有任何“建设”意义。这种理解自有其合理处,因为后现代性确实包含明显的“解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风云90年,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的语言哲学转向语境中,西西和黄碧云谋求建构女性的自我赋权话语:一是重塑语言,巧用命名权,破除污名;二是反叛传统的父系书面语言体系,创造口述史叙事体,建构女性集体叙事权威;三是改写父系历史故事,反叛传统父系文学批评的偏见,自我赋权,体现出后经典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中国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20.
杨梅 《东岳论丛》2002,23(5):104-105,107
“时尚女性文学”兴起于上世纪 90年代后期 ,成为我国文学热点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主张“私人写作” ,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崭新的艺术形式赤裸裸地描绘现代女性的生命世界 ,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它一方面标志着女性文学的新发展 ,为文学在商业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另一方面也因其明显的媚俗倾向而受到普遍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