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罗维 《船山学刊》2006,(4):105-107
死亡叙事是《史记》的人物传记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本文主要从死亡叙事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司马迁创作观中的深层悲剧意识,看司马迁如何用文字绽放出绚烂的死亡之花。  相似文献   

3.
《史记》人物传记在叙事时序上采用以自然时序为主的连贯叙事 ,自然流畅而条贯有序。对自然时序暂时打破的插叙和补叙使得顺畅的叙事时间横生姿态。在叙事时距上 ,详今略古 ,疏密有间 ,尤其采用呈现式叙述方式加长了重点故事、重点场面的叙事时间 ,使叙述者能够从容描写 ,铺陈渲染。这种叙事时间模式对中国叙事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的事件描述头绪纷繁,千变万化,但运用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的叙事学理论加以分析则发现:《水浒传》的深层结构遵守着严格的叙事逻辑。这种叙事逻辑是由若干个复合序列所构成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等。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是明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对《左传》《水浒传》《西厢记》皆有评点。由于受明代"史汉风"的影响,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常常与《史记》相比照。指出《水浒传》在撰写笔法、体例方面对《史记》的继承以及两者的异趣,从中亦可洞悉金氏之《史记》情结。  相似文献   

6.
《水浒后传》虽是《水浒传》的续作,但作为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与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貌。陈忱不再像《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而注重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他以文人特有的审美眼光,将诗骚传统引入小说创作领域,在叙事中流露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以比兴寄托方式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在小说中他还流露出浓重的遗民心态和隐逸情结,带有明显的自我抒写意味;他以饱含诗意的笔触写景造境,从而显示出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同时,陈忱还继承了由司马迁《史记》所开创的"发愤著书"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叙事特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鲁迅对中国文学叙事艺术养分的汲取。二者间的联系表现在:开端叙事方面,"文言小序"承续了《史记》列传的故事起始叙事传统、《游仙窟》的开端叙述者模式和戚本《红楼梦》第一回的"托言+预叙"结构方式;反讽叙事方面,《狂人日记》在叙述声音、人物描绘、修辞三方面承续了明清奇书的多种反讽叙事策略;意象叙事方面,"月光""赵家的狗""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书房"意象,对相关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叙事功能既有承续,也有创新。对《狂人日记》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关联的厘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狂人日记》叙事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及其从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过渡的继往开来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对《呼河传》进行了剖析,阐述了这部小说叙述模式的基本特征及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史记》的叙事策略为有意追求特异性 ,即司马迁在叙事上特别注重事件的传奇性与戏剧性。这使其材料选择、情节安排、艺术手法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史记》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的文学色彩,显示了有别于传统史书的历史人物叙述方式,在"史"的叙述中有着浓郁的小说因素,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史记》传记文学写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实录”精神 ,为确保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确定并遵循四项写作原则 :一是忠实于“六艺” ,不随意杜撰 ;二是忠实于古籍 ,不偏离古文 ;三是对怪诞不经之语舍而不取 ;四是搜集逸闻轶事 ,纠正谬误。从这一点上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叙事视角艺术及其叙事文体的独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叙事文体的独立与其极富灵性的视角操作艺术存在密切关系。传奇作者们通过采取全知叙事框架下的局部限知叙述、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以及多视角的交叉与转换等叙事谋略,使传奇文本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叙事的时间、节奏等方面都超越了母体史传,发育成独具小说审美品格的叙事文体。唐传奇叙事艺术成就的获得,既吸纳了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如史传、六朝志怪的营养,也借鉴了国外叙事艺术,如印度的佛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张晨 《北方论丛》2001,(5):37-39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史记》徐广注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记载了六朝时期的《史记》异本 ,对校正今本《史记》之讹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徐广注所列异文 ,证以其他先秦、两汉典籍 ,论述了六朝时期《史记》异本的特点 ,并考证了今本《史记》文字致讹的原因 ,为恢复《史记》原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对于《史记》的文章风格,历代学者多有评价、概括,笔者在对《史记》文学语言特征的细致分析基础上,提出《史记》的文章风格,当概括为:俊逸、郁勃。  相似文献   

18.
郭丹 《晋阳学刊》2013,(6):30-33
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起自先秦,其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众体皆备;二是文史哲不分家;三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先秦史传散文,包含赋颂、祝盟、铭箴、诔碑、哀吊、谐(隐)、史传、论说、檄移、章表、对问、书记以及叙事、小说各体;诸子散文,则包含语录体、寓言体、议论体、说唱体、对问体甚至诗体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叶韵,与其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故章学诚指出:“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是为的论.  相似文献   

19.
明代学者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评点的《水浒传》,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李卓吾评本,目前对叶昼的《水浒传》批评思想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就叶昼对《水浒传》的创作思想、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人物形象及其个性的分析,进行深入而客观的阐释,从批评理论上肯定叶昼对《水浒传》研究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崔晓耘 《阴山学刊》2007,20(5):33-36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李广性格上的优缺点,以及不封侯的原因。这是司马迁在坚持"实录"的基础上注入主观感情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