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城市化与耕地资源保护的辩证关系,即城市化对耕地保护会同时产生正负两方面效应,其净效应取决于区域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城市规模.通过对1985-2008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特征的实证分析,从正负效应两方面入手探究城市化对耕地资源保护的影响,提出了若干促进城市化与耕地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非农产性占用十分严重,加之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使本来就很有限的耕地资源又以惊人的速度锐减。针对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及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化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有关城市化与耕地占用关系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评析,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城市与农村,不同类型城市人均占地的情况,论证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着力发展大中城市,与我国保护耕地的战略是并行不悖的。论文分别考察了“大、中、小城市并重”、“优先发展大城市”和“优先发展小城镇”等三种城市化方案,比较了各自所占耕地的数量,证明发展大城市更有助于节省耕地的占用,从而为我国选择正确的城市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人类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耕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耕地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人类88%的食物来自耕地。耕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它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利用,终将耗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占用耕地、毁坏耕地过多,为此而吃尽了苦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因此从总体上说,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追求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效率与风险:耕地撂荒与耕地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耕地撂荒现象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依然坚持和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受到学界、企业界甚至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批评.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利用市场原理和风险规避原理,分析了中央政府坚守耕地保护政策的内在逻辑.分析表明,虽然在耕地撂荒态势下,坚守耕地保护政策,可能导致当前经济效率的损失,但是,它保护了未来农业生产潜力,从而可以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农业危机.要有效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除了坚守之外,还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发展,以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6.
耕地保护制度经济效率评价的核心是对其价值创造量以及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而现有研究则十分匮乏。本文在综合衡定耕地资源经济和非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2009-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中国耕地价值四要素生产函数,计算得出土地、资本、劳动、管理四类要素对耕地综合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贡献量。通过综合对比,结果表明,耕地的非经济价值已成为其价值贡献的主要方面,而我国耕地价值生产过程已呈现出集约化趋势;各类生产要素虽然经济收益率偏低,但其综合价值收益则远高于社会其他经济门类;因此耕地保护制度是总体经济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与其提升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重要耕地保护政策,对遏制耕地锐减态势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耕地质量也出现了总体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真正的耕地保护执行主体,二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为此,要从营造全社会参与耕地保护氛围、充分调动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强化耕地保护社会化扶持力度、正确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四方面强化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延吉市耕地资源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压力则成为研究区域耕地减少的驱动因子。应针对不同驱动力提出相应的措施,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延吉市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性,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保护的社会责任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不仅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强烈外部性的非生产性功能.这在客观上要求耕地保护不仅仅是农民的责任,更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外部性理论、准公共物品理论和产权理论三个方面看,强调我国耕地保护社会责任更有其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分担农民耕地保护成本,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西夏统治者把促进农耕作为其基本国策,采用法律手段加以推动。在长期的法制建设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耕地保护法律。西夏耕地保护法律,不仅体现为依法规范耕地所有权的取得、转移、恢复,而且包含促进耕地高效利用、实现地无遗利等内容。重视对水渠、田垄等耕地附属设施的保护,也构成了西夏耕地保护法律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作为人口大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采取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由于耕地保护产权不清,我国耕地保护制度所达到的效果与预期间存在较大差距。界定耕地保护产权和建立区域补偿机制,以利于耕地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的严峻形势;论述了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特别着重分析了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联性,指出近年来耕地锐减质量恶化的趋势,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提出了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模型,构建耕地保护中农户个体理性选择与整体结果最优的博弈分析框架,对不同预算收益下农户间耕地保护意愿差异进行解析.结论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农户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市远郊农户具有更强的耕地保护意愿,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经营耕地经济利益分配能有效强化耕地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4.
殡葬管理法制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变革以来,尽管对于减少占用耕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坟墓占地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彰显出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在保护耕地方面明显刚性不足。考究我国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难以保障耕地红线的原因,主要是:以节约耕地为目标的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理论难以支持科学发展;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脱离传承数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既有农村殡葬管理法制推行的殡葬方式缺乏“土”的思维。农村殡葬管理法制变革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坚持节约耕地和“入土为安”传统习俗相结合;坚持法制自身建设同乡土殡葬文化发展相结合;坚持火葬与土葬等其他丧葬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18亿亩的耕地数量是我国必须坚守的底线,传统的研究进路主要强调政府对耕地保护的“刚性”管理与干预,但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其弊端日益显现。本文在已有耕地保护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干预”与“自治”并重的耕地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耕地问题是当前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长期治理犯罪的经验总结,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体现在涉地犯罪的刑事立法上,但是刑法对保护耕地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反思刑事立法存在的缺陷和刑事司法的错位之后,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场,刑法在耕地资源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保护耕地的刑事政策以严为主,区别对待,对涉耕地职务犯罪应"从严惩治",严厉打击违法批地、用地等渎职行为,对涉耕地非职务犯罪则"从宽对待",注重化解社会冲突,恢复耕地原状。  相似文献   

17.
广西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广西土地资源面临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生态功能变弱,耕地质量及产出下降;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失衡;城市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产权变动加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问题。因此,广西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态功能;科学规划结合市场机制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保障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城市自身地域的扩展。由于郊区土地的特殊地理区位和地价条件,使得城郊土地成为城市外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重点。了解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类型及特点,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及集约利用对策,对于保护耕地、促进我国城市化建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魏振香 《齐鲁学刊》2007,(5):140-143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的耕地流失现象也日益突出:无序占用耕地现象严重,有限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质量不断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的缺陷,也有城市建设盲目扩大的影响,还有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促成,更加上农民自身的抛荒等。耕地流失问题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影响,弱化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韩娟  薛剑 《兰州学刊》2011,(2):86-89
研究目的:分析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问题,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结果:通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特点及其与耕地保护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影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原因为:客观方面自然资源限制、管理方面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滞后等;针对影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因素,重点从建设资源集约利用机制角度缓解资源限制,从构建参与主体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角度完善占补平衡工作秩序。研究结论:新机制的建立对于加强国家重点项目耕地占补平衡的约束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