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究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从人权作为“人”和“权利”的内涵来理解,人权思想的诞生和孕育是需要特定文化土壤的,也许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正义观、抗争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影响等对人权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本质性或前提性的差别,因此也就没能象西方那样成为近代人权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脉不断发展的“根”与“魂”,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传承的内在规律与机理,主要与人世间“人”的存在有关。人是文化化的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化人。因为由人组成的社会与集体,在人的精神层面,在人生意义、价值观念等有关方面,始终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与困惑,存在着相同相似的价值取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自身也有着的强大的整合力、融合力及辐射力。  相似文献   

3.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或儒道互补为主干。几千年历史,经历多少朝代,儒教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体系。第二种意见,对传文化以儒教为干的观点表示怀疑。认为中国传文化是否以儒学为主干,这至少在文学领域是值得研究的。第三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任何一个流派或人物的思想等具体形态,而是指中国文化的整体,及以该整体所包容的一套观念体系或一种基本精神。其时间外延上应该大体限定在“五四”运动以前,其内涵上是指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精神观念。也有人认为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应把文化理解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亦即人的内在精神与其外在表现的统一。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是体与用的关系。文化的传递、延续和发展,文化不是诸如制度、习俗、科学、艺术,甚至文化、典籍之类的死物,而是活泼的、有生命的东西。依据这种文化观,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概括为实践理性,这与以认知理性为根本精神的西方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践理性重在求善,教人如何做人,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首先,中国文化中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部分必须抛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性、做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再次,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文化开始“破”中有“立”的转型,一个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得以生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文化失范现象,影响着自身文化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在文化转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爱平  张红珍 《理论界》2007,3(1):132-133
以爱国主义、义利观、自强不息精神为例,分析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盛唐社会开放,迎来送往的活动十分频繁,表达送别之情成为盛唐最活跃也最感人的诗歌题材.盛唐送别诗中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公忠”思想、“贵仁重义”和“崇德尚中”精神等,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间接读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融会贯通,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充分饱满地体现了民旗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成员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承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优秀成果,营造现代家教文化氛围,是当前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不断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割断的“连续体”。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经验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 ,才能确立起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