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词)人是借助诗词作品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利用诗词中有限的信息,以及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通过联想方式,进入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意境之中,去了解诗(词)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品味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分析,北宋俗词的创作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有意倡导以及宋代歌舞享乐之风的兴盛而随之繁荣。当时词的演唱环境有四类:朝廷官署集会、私家宴会、妓馆酒楼茶肆和瓦市。由于新兴市民阶层的喜爱,在后两种场合中,俗词大量流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被雅词统治的前两种场合。俗词的创作者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民间艺人,他们或自制或改编前代文人作品,形成了民间俗词。其二为中下层文人,受前者风气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涉足俗词创作,是以形成了文人俗词。  相似文献   

3.
诗词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准确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当是理解诗词的关键;阅读欣赏诗词是一种审美娱悦过程,欣赏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诗词特有的美学魅力;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格局,词通常是按谱填写,合乐歌唱.诗词教学应充分运用"三感"教学法,即领会诗人情感、体会诗词美感、把握诗词韵感.  相似文献   

4.
从初唐至中唐,是早期文人词创作的阶段。与之相应,词体兴起于初盛唐,中晚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从词的产生、发展过程看,民间创作固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但早期文人的创作对于这一新兴诗体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也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在词学界,早期文人词的贡献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未得到适当的关注,早期文人词研究近乎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最初朝廷不重视、社会观念轻视、唐诗宋词成就卓著、诗词分界不明、敦煌曲子词被发现等五个方面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5.
温庭筠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位专力作词的词人,在其创作则明显表现出"诗词一体化",即其诗、词多仿效"齐梁体"。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题材、意象和风格诸方面。题材上,闺阁、宴游为其诗、词之共有;意象上,无论诗、词,都有着比较固定的意象群,所选取的意象也多富艳精工;在风格上,则密丽浓艳为其诗、词之总貌。由温庭筠创作的"诗词一体化",正可见出文人开始尝试创作曲子词对以后词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初卓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有着自己精辟而独到的词学主张,他力主创作的个性化,推重诗词"言情"的基本特征,强调诗词的现实表达.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来自于他对于汉文化的深入濡染和对诗词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他真切纯挚的词风,虽然关乎个人禀赋,但并不完全是其民族气质和天然心性的无意识的流露,也是其对诗词真谛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后自觉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厉鹗的诗词理论有重文轻道的倾向,他对诗词的艺术分析有明显的辨体色彩。传统的文体分析注重文体的共性,厉鹗的诗词文体注重的是文体的个性,他认为诗词文体的共性是建立在个性差异基础之上,没有个性便不会有共性。诗词是文人雅趣的表达方式,作为传统的文人,厉鹗认为雅是诗词的本性,反对粗豪和低俗的语体,诗文的话语方式要能体现文人的审美趣味。厉鹗还认为作家应该创造富于个性的诗体或词体,这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成熟的表现,创体要从学识的积累和品性的修炼入手。  相似文献   

9.
江南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所代表的区域范围多有变化,而且还具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唐代以来,有关江南的诗作颇为丰富,产生了各种意象。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但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明清朝鲜文人在创作中沿袭中国文人的江南意象,歌咏江南风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国文人的江南之意与朝鲜本土的江南实景相融,赋江南以新的地理内容。江南一词的区域范围在明清朝鲜文人的作品中并不局限在中国,而往往带有朝鲜本土江南景象的关照,从而创造出朝鲜本土的地理意象。除此之外,明清交替,政治上对清朝的力屈而降及文化上的尊明攘清,使朝鲜文人笔下的中国江南更具备了感念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宋季的拟人制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文人写作了不少拟人制诏表疏,现在仍有当时编行的专集三家四种、总集两种传世.本文论述拟人作品的源流及写作特点,指出拟人制诏在宋季大量产生,既是对六朝、唐代文学的继承,又是宋人戏谑风气由诗词向文体的扩展,也是诗词中拟人修辞手法的延伸,同时还是接受民间文学(如"说话")影响的结果.拟人制诏在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它是文体解放的大胆尝试,为后代神话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成为民间文学向文人创作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花间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词集 ,是中国词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然而 ,长期以来 ,论者多以为它是一部淫靡之作。其实不然。它虽然多写男女情事 ,却是中国爱情诗词中的精品。它的某些词作 ,直接而巨大地影响了苏轼和柳永等人的创作。应该说 ,在中国词史上 ,《花间集》是一部极其优秀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词,锤炼得当的字、词,成为整个一首诗词的诗眼、词眼,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使得整首诗词生动而富于情趣,诗意精炼而意境大增。本文试从古人诗词名句的欣赏中,归纳诗眼、词眼带给整首诗词精妙意境的作用,进而探讨古诗词锤炼字眼、词眼的一些技法,以便我们能够在古代诗词鉴赏中,真正把握其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13.
从初唐诗格看初唐人的文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以来文人已经认识到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创作实践中却更重视辞藻声律等形式方面,导致情感内质的虚弱。初唐诗格在重视形式问题的同时,还普遍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志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理论表述.而是在具体作诗方法的讲解中体现的,才经常被人忽视。初唐诗格这种现象反映出初唐文人的文学观念。初唐文人在继承六朝文学观的同时,结合自己时代文学现状,认为主要应解决如何用更好的形式表现内容.从而把情感志趣和词采声律统一在操作层面上。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0种用过"状元"一词,共18次."状元"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都没用过.政府从来不用,也不重视具体名次.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辞源》《辞海》对"状元"一词的界定,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体现了文人对词体这一新生事物不断体认的过程.对北宋文人词体观演变过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词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体确立文坛地位的轨迹.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主要围绕词体文化身份与文化功能的变化及继而引起的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诗词观的激荡摩擦与词体的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词学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有所变化。前期,即通判杭州以前,他认为诗词有别,由于积极的参政意识,他把文学创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文创作上;后期,即通判杭州以后,他开始接触词体,并大量创作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对词体的看法,认为诗词一体,开创豪放词风,提倡清丽雅致之词,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词盛于两宋,词学则在清代达到高峰,即使在新文学运动蓬勃开展的20世纪前30年,晚清与民国的词学依然沿着自己的轨迹持续着并创造着旧词学最后的辉煌。通观清代词学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创作的繁荣还是批评的热烈,无论是感性的点评还是理性的研讨,其格局一直在朝着专门化和  相似文献   

18.
酬赠唱和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重要形式,在宋词中亦多有表现。从词体发展来看,酬赠唱和之作在南宋,尤其是孝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风格更为开阔多样。从互动方式看,南宋文人以词酬唱主要集中在即席、临别、异地寄赠这三种情况下。与北宋相比,南宋酬赠唱和词在主题、功能、艺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特色:传统的艳情题材有所退减,家国情怀大为增加,词中的脂粉气与感伤气明显减弱;词体功能从尊前娱乐更多转向文人抒情言志,词甚至充当起了书信的功能;次韵的艺术形式极为突出,文人气息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19.
叶嘉莹先生继《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之后,近又与缪钺先生合作撰写《灵谿词说》,在川大学报陆续刊载。叶先生自幼耽读古典诗词,其后在国内外各大学讲授古典诗词垂三十年,加之常致力于诗词创作,深辨个中甘苦,故于诗词艺术既有理性的认知,又有感性的体验,发为论说往往擘肌入理,随处闪现独得于心的灵思妙解。读其文,  相似文献   

20.
金朝代文坛上"苏学盛行"。金代文人王若虚对苏轼理论的接受,既有吸纳、借鉴,同时也有批判。王若虚对苏轼诗词尤为推崇,尊苏词为古今第一,在赞赏苏轼诗歌自然流畅、随物赋形的创作审美风格的同时,也深刻指出了苏轼作品中的诸多弊病。王若虚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学习苏轼,其作品深具东坡风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