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黄老学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流派,它产生于战国中期,流行于汉初。黄老道家认为法是道的衍生物,以法治国是道家实现无为之治的必要手段。它从哲学层面讨论了法律的特征、起源以及立法、司法等问题,为法的存在进行了哲学层面上的论证,认为礼治和法治同样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手段,并提出了刑德并用、礼法并用等主张。黄老道家打着无为的旗号吸收了法治和礼治的主张,将儒、法两家的学说融入道家哲学体系内,形成了一种温和的法治主义,深刻地影响了汉初政治和汉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法制思想当中是否蕴涵有西方的自然法思想,众说纷纭,结论不一,本文着重从两者思想中反映其本质特征的一些关键点着笔,分析了两者思想在本质层面的几个相同之处和不同论断,认为道家的思想当中蕴涵有部分自然法思想,故而认为,道家的法制思想属于"半截自然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的政治经济条件下,道家经历了由政治上的主导思想向异端思想的转化。与此同步,黄老思想在向老庄思想转变。促成这种转化的内在原因,是作为道家大宗的《老子》和《庄子》政治学说的异质以及它们间不同的学术组合。  相似文献   

4.
日本深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近世以前,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历经了漫长的传播、渗透和积淀过程;近世以后,道家思想在当时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更有了广泛的传播,道家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也日渐深刻.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于哲学、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出现了较多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为日本近世文化所吸收并发挥作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反者,道之动,武帝酷吏政治是汉初黄老无为的反向运动,儒法合流则是酷吏政治的反向运动,儒、道、法三家思想的激荡、融合构成汉代法律思想演变的主线。法家思想先是蛰伏于道家黄老,随后勃兴,进而又受制于儒学,终汉之世被笼括于一个更高层面的价值体系之内,宽猛相济,应世而变。酷吏是汉代法律文化的承担与创造主体之一,其盛衰变化与汉代法律思想的演进有着密切关联。因此,以酷吏为视角考察汉代法律思想的流变能够动态地阐明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知足"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是"知足"思想的核心表述.汉代颇行"知足"之风,很多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在处世态度上,他们为人谦退,生活俭朴,与人为善,远离权势和名利,追求淳朴清静的生活;他们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像石是雕刻于墓穴建筑的壁面和楣、楹、碑、阙上的装饰性艺术品。通过众多的画面,汉画像石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汉代的社会思想,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展示了汉代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成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其雄强博大、质朴神秘的艺术特色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与儒家文化精神、楚地文化精神、道家文化精神的渗透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乐观心理思想主要以庄子和老子为代表。道家所提出的是"至乐无乐"的观点,就是"无为自然"的生活方式,即顺任自然、与天合一、不妄为的生活方式,作为人生至极的快乐。乐观在道家文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安时处顺"之乐观。全文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角度挖掘乐观心理的特殊意义,旨在跨文化心理层面的背景上进一步阐明并发扬我国独特的乐观心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休闲主要指心理层面的"心闲",其与人生意义生成和文化创新密切相关。先秦道家"返归自然"的思想及其实现的审美化路径,成为道家休闲哲学关于内在自然人性的回归的滥觞;先秦儒家关于休闲理想、休闲与道德以及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中国休闲文化的另一途径。两者对后世中国文化尤其是艺术和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只有通过解蔽被长期遮蔽在《老子》背后的休闲思想,才能深度发掘出老子系统化的休闲思想:在本体论层面上,老子从"道"这一本体出发,认为休闲是由"道"产生的,它来自于"道",并为"道"所确立;在方法论层面,老子通过正(有)—反(无)—合(有)这一辩证过程,才逐步展开对休闲的认识;在认识论层面,老子规定了休闲作为人的自由体验之本质,阐述了休闲的重要范畴"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将休闲划分为主静型和主躁型两种类型,并提出以"自然"作为休闲的第一原则;在价值论层面,老子的休闲思想不仅拓展了道家思想研究的新视角,丰富了休闲理论的内容,而且为民生乃至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纷繁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从历史演进的层面上看,它可分为原始儒家、汉代儒家、宋明清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等;从内容转化层面上看,儒家思想的内涵是随历史的演进不断转化的.从先秦原始儒学到汉代儒学,到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其内容是不同的.它在转化过程中,随时吸收各家思想,使之不断丰富,同时也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在汉赋中有鲜明的表现。西汉前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受其影响,作家中含有对世事的关注;西汉中后期,道家思想退隐出政治舞台,玄的成分加重,儒道的调和比较明显。在东汉时代,道家思想继续影响着汉代士人,并融入了修身养性的内容。这在汉赋中有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两汉作家所受经学教育之程度居于当时经学教育的中等水平,且多"博览"、"不为章句",表现出对于时下学术风气的疏离态度.汉代著名作家对于道家之学也多有浸染,汉代作家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在生活行为方面,颇任性情,不为世俗礼法所拘役,与经学人格相左.道家对于人的欲望满足的合理性认识也为汉赋铺叙物欲对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王萍 《文史哲》2003,(2):85-90
两汉时期 ,中国传统史学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这又是与道家学说的演变和发展密切关联、相伴而行的。司马迁、刘向、班固、荀悦等史家的史学活动 ,《史记》、《七略》、《汉书》、《汉纪》等史学名著的相继推出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学说的沾溉、启示和影响 ,并折射出道家思想在汉代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另一方面 ,汉代道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日趋深化和不断完善 ,也往往得益于史家的努力 ,得益于史学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动 ,相得益彰的。我们研究汉代史学史、思想文化史 ,对此应该有所关注 ,有所探究  相似文献   

15.
张稳 《兰州学刊》2008,(Z1):123-124
墨学在秦汉以后逐渐湮没,主要有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可说,内部原因为墨家内部组织的严密化、军事化同专制统治相冲突;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一分为三;墨家思想本身还不适合当时的时代和潮流;外部原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代儒教、玄学与道家融合后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很大的打击了墨学,墨学的湮没是从内外因双方面分析互相交错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哲学底色是由儒、道二家共同描绘的,只是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是一明一暗、一显一隐。本文旨在从"显在"层面(道家思想)和"隐潜"层面(儒家思想)两个维度,探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在儒、道二家合理化张力裹挟之下的一种学理上的必然,展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轨迹和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7.
在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影响很大,它不但影响了汉代帝国政治秩序和宗教信仰,也影响了汉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本文对董仲舒"天人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来源作一扼要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董仲舒"天人思想"对汉代文论产生的影响作一详细剖析,最后就"天人思想"本身及其对汉代文论的影响作一评估.  相似文献   

18.
儒家"内圣外王"之人格的建立更多地依托于个体生命对儒家精神的信仰和坚持,而缺少一种坚强有力的外在规范,由此导致其在实践层面最终走向伪饰的可能.而道家的"自然"思想实际上追求一种天地人间的真性之流行,从而获得对治儒家之伪饰的可能.在这一基础之上,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初期的思想家们,展开了儒道融合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19.
道家法律思想以其对自然法的无限崇尚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值得注意的是,以"自然"、"无为"的观念为理论基础,道家的法律思想还孕育了最初的"民间法"意识.这种民间法意识表现为对国家法权威的否定和对民间法治资源的肯定.道家"民间法"意识的产生,是道家区别于其他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也与道家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重要的联系.道家的"民间法"意识,对当今的法律理念、法学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道家思想以其鲜明的自然主义情怀为西方生态伦理学者们所推崇.然而笔者认为,西方学者所宣扬的自然所具有的权利、价值、尊严,在道家思想看来正是有限之是非判断.道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挖掘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意蕴,更因为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在"回归自然"这一内在精神的上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