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美"是屈原的人格和全部作品的思想核心与最高理想。屈原的"美"有形成的过程和"外美—内美—美政—美人—美"的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屈原第一次将"美"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他以"美"争鸣于诸子家,因而完全可以成为"美家"。屈原的美与诗同是他的创造,美与诗是屈原的两座高峰。  相似文献   

2.
美,来自何处?美学理论有三种常见的回答:美在客观,美在主观,美在主客观统一。客观主义美学理论,抛弃了具体的事物,找到的是抽象比例和规律;主观主义美学理论,丢失了具体的人,找到的是抽象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这两种美学理论殊途同归,都清洗掉了审美发生时的周边环境。而美在主客观统一,则跌入寻找"第三项"——"意象"抑或"形象"的逻辑循环。回到生活实际,我们说美——编织于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念与其整体思想具有一致性,即力求在理性与启示之间寻求一条完美的思想道路,正是在这条"明证道路"的指导下,其美学难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阿奎那跨越了思想的鸿沟,把神学、伦理学与美学融为一炉,解决了"事物之美"与"存在之美"的关系难题。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内在逻辑根据。美的事物,不仅通过整全、和谐的比例和鲜明性来展现自己的美,而且还通过自身的美来表述上帝的至美,至善与至爱。  相似文献   

4.
古文的审美教学,从"寻美"的角度出发,分文体进行古文教学,可以改变学生不喜欢古文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成绩。古文教学,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抒情诗文要以入画、入情、入理为三个层次,反复深入,从表象美理解内在美;叙事诗文要引导学生认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美,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议论文体要借助形象,着重体会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感知美,学习美。  相似文献   

5.
摄影艺术创作,不是按动快门的简单纪实、纯客观再现,而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是创造摄影艺术美:创造"社会生活的纪实美";创造"主体情感的表现美";创造"摄影手段的技巧美"和创造"个性特色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或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教材、课堂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得到美的陶冶,使语文教学达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以美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的文字系统蕴含着从远古至汉代中国人丰富的美意识。其与"美"相关的文字可分为与"美"同义的字、以"美"训释的名物字、以及因训为"好"而具美之意的字和从"玉"构形得美之意的字四种,涉及味之美、人之美、德性之美、玉之美、光之美五大领域。通过对《说文》"美"字词汇网络的把握,一方面可以从"美"的角度深入理解古人独特的美的世界,另一方面从"美"入手把握中国美学的局限性也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美是什么"作为一个本体论问题一直在被追问中寻求答案,以至于有不少人对美下定义.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是不完善的,或者是把美等同于美的事物,或者是把美等同于美感,或者是把美等同于两者皆而有之.美属于不可言说的部分,对不可言说的美下定义意味着歪曲了对美的认识.美不可言说,但美显现于美的现象.对美保持沉默即是对美的领会.  相似文献   

9.
怪诞美浅说     
"怪诞"这一概念,恐怕历来不被看做美,但是怪诞之中确实有美."怪诞"作为事物的一种"异态",有时表现为异于常态的美.人们对怪诞美的认可,反映了审美活动的深化、审美观念的异化以及审美对象的精细化.  相似文献   

10.
"美",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看到漂亮的花朵,我们会说"美";看到特别的风景,我们会说"美";看到可爱的姑娘,我们会说"美"……其实,在"美"的另一面,其意义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好看"和"漂亮"。"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油条哥刘洪安"……"最美"的他们  相似文献   

11.
据日美双方2015年4月公布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美同盟将发生质变:由防御/威慑性同盟转变为威慑/进攻性同盟,由"区域性同盟"转变为"全球性同盟",由日美双边同盟转变为"日十美+X"同盟。日美同盟的质变是在国际格局调整背景下,日美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美国试图通过推动同盟质变来护持霸权,更有效地应对中国崛起。日本期待通过同盟关系的调整,倒逼日本国内摆脱"战后体制"的政治和立法进程,"建设强大的日本",最终达成摆脱"战后体制"的战略目标。日美同盟的质变将给全球格局的调整、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日美同盟本身、日美两国及中国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功利之美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是具体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这种矛盾分析方法却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范围,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基础.通过对《美的历程》的分析,可以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功利之美",美是被创造的,美是有现实效用的,人类被美驱使着奔向未来.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英雄史诗往往包含两个重要对立形象——"至善至美"的英雄和"至恶至丑"的蟒古思。然而"美"并不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理解千姿百态、因人而异。本文通过对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丑"与"恶"的存在的蟒古思,如何能成为"美",怎样成为了"美"。在充分认识了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后,从两方面阐述了其由"美"到"丑"的因由。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保基督宗教美学的宗教性,托马斯·阿奎那开辟了一条理解基督宗教美学的新道路,亦即在论证"美"的过程中,既不介入神学论题,也不借用神学方法,而仅仅是在哲学的语境中,以哲学的法度和思维方式,通过诸如存在之美、此间世界之美、至一、完足、比例关系和清晰性等概念,研讨了"上帝即是美"这一主题.此乃"证明的道路".本文认为,托马斯研究基督宗教美学的动机或原因,盖源于他不仅要处理基督宗教哲学在构建自身之初,亦即在教父时代所包含的一个内存矛盾,同时也要消解斯多葛学派对基督宗教哲学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象美"和"禅态美"虽然产生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其共性还是较明显的:一是直观居中的思维方式;二是具有相似的核心范畴;三是悬置现成经验.中国禅宗可以与西方现象学平等对话,并且我们能够突破"中-西"对立模式,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美学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6.
老子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美学史上有华彩独放的地位。其中他的美学思想中的辨证美更显独到。本文分别从美与善、美与真、虚与实、柔与刚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老子的"美与善"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与孔子不同;老子不仅看到"美与真"差异和统一,更看到二者的转化,这正是老子深刻所在;"虚与实"、"柔与刚"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老子辨证的美学思想,这种具有辨证的美学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开源拓流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武文 《新少年》2015,(3):8-9
她记得,自己刚当老师时,孩子们称她为"美姐姐",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口中的"美姐姐"已变成了"美妈妈"。称呼的改变不仅仅见证了岁月的流逝,更多的是孩子心中真情的呼唤。结缘少先队——美好开端她的名字叫刘美,1998年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那时她就有幸与少先队结缘,担任了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大队辅导员。满怀着激情和青春的朝气,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由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20.
美学创立以来,中外美学家一直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由于美本身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概念能够解释人类的全部审美话动,因此对美的本质的注释成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千差万异的审美活动中,从人的生命本体的角度阐释了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生命本体的现实性合理超越,美感就是这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感。尽管人的生命本体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当一事物合理地超越了它的现实性,美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