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新感党派未能达到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思想高度,艺术上甚或不及后起的张爱玲,在捍卫传统方面也远逊于老舍和京派作家,但在现代都市性上,它比前三者“吃水”都深。  相似文献   

2.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萧乾是京派作家的主要成员,也是京派文学的重要刊物《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他以这个刊物为依托,组织起了一支强劲的书评队伍。萧乾与京派作家的书评活动,证明了京派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与影响。并有力地传递着京派作家的文学理念,即保持文学独立性,坚守“独立”和“公正”的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4.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低贱出身和民族身份,使生长于京都的萧乾在成年时渐成一种文化上的自卑,并内在地认同于京派作家的文化倾向——乡村人文精神。他笔下的都市下层人物的生命形成是由乡村塑造的,具有健康活泼的生命强力和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以此构成了与都市“文明”、“讲究”的对峙。因此,京派作家乡村与城市对立的共有主题在萧乾那里变衍成都市下层与都市中上层的对立,从而使其作品在京派文学的共性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京派作家在写作观念上具有鲜明的学院特色,具体表现就是自觉的文体意识和文学意识,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实践中,他们以可贵的文体意识和积极的文体实验加强新文学建设,这种摒弃商业和政治因素对文学的干扰、着力于文学内部体系构建的文体观念是京派作家学院精神的重要体现。京派作家对小说的文体实验首先是淡化小说、散文、诗歌三者之间壁垒的文体界限,将散文、诗歌中的有效元素吸收到小说写作中来,在小说结构、语言、意象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更新,以学院派的品格发展了现代小说的抒情一路,同时进行了适量的改造,使其呈现了理性化的抒情效果。在写作视野上京派作家同时向中外文学传统寻求资源,在传统文化符号体系和西方小说技法的双重影响下,展现出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京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首先表现于文学观念上,他们均把美作为文学的中心.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废名则执着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京派作家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都市怀乡”是寓居都市的现代作家们共通的精神质素,从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乡土小说创作潮流开始,“都市怀乡”便成为这些“侨寓文学的作者”们创作的最初情感驱动。到了京派作家的笔下,不遗余力书写故乡的美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也可说是这种怀乡情结的极致展现。而由都市文化滋养出的海派作家同样具有乡土情结,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乡村的依恋和回望。结合沈从文、施蛰存两位作家的具体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京派和海派这一创作上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文艺副刊是一份与京派作家的文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刊物。19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更是京派诗人的重要园地,它以其独特的角度记录了京派诗人在1930年代的诗歌活动,展示了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以及作为群体的京派作家对现代主义诗潮在1930年代的勃兴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芦焚是京派散文作家群中创作颇丰,且独具特色的一位.本文通过把他的早期乡土散文与京派作家们的乡土散文作深入的比较深析,试图揭示他的乡土散文的底蕴.芦焚是位个性理智,思想复杂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对农村社会揭露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是其他京派作家所不及的;但在艺术表现上又深深地打上了京派的烙印,即通过诗意的描写来营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在理想和现实的交错中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芒,作者也从中聊以自慰.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我最喜欢的作家乃是当时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沈从文。虽言京派,但其和老舍等人用北京方言书写皇城根下的人事风情有着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风格。文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料这是巴蜀式的“调笑风格”,经由区域文化的塑造,现代四川作家较多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表现出了与京派作家相近的幽默追求,但与之同时,他们又饱含了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实行了对区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京派序跋作为副文本,在内容上,一面指向"书里边",一面指向"书外边",京派诸多方面皆在其中有所反映。结合热拉尔·热奈特副文本理论,京派序跋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作家文事交往的见证;作家思想历程的载体;深度批评的实践篇章;文学论争的在场语域。京派序跋,为深化京派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副文本视角。  相似文献   

14.
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其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散文美学,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等,没有它,京派散文难以成派。而京派文学之其他刊物如《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等与京派散文同样休戚相关,它们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一道共同生成了京派散文,由此系列报刊,大可管窥出京派散文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与京派作家前后两个时期对乡土世界的描写,特别是进入西南联大后,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京派作家"边城理想"在"现代性"侵袭过程中的幻灭,京派作家最终的希望与理想成了"漂浮于大地"的美丽乡愁,独自徘徊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因此,他们最终的"边城理想"成了无所归依的"长河落日",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是一种游离于二者之间的二难选择。京派作家们的这种选择,从根本上说是其文化心理转型的艰难跋涉与痛苦抉择,是在时代大潮面前不得不做出的文化心理转型之反应。  相似文献   

16.
老舍和施蛰存都是都市小说家,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而是客观中肯的,但仍然能发现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施蛰存运用心理分析和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17.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京派作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旨,他们追求健康,自然的生命形态,追求在现实生命中达到超越的生命终极价值。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既催生出了京派作家对现代文明中缺憾人生的认识,又带来了他们对生命的诗意盎然的审美化理解。生命与诗,这是京派作家对人生的基本的审美把握。在生命与诗之间,或者说在世俗人生与生命超越之间,架起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的,是反复不断地出现在京派作品中的“黄昏”意象。作为一种自然景观,黄昏意象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关于时间的一个概念,它表明了一天即将结束。夕阳西沉,暮气苍茫,这种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的联系,引发了文人墨客对自身生命的感悟。由黄昏这  相似文献   

20.
论京派作家的小说文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化的追求、独特意境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诗化是京派作家对小说文体的独特追求,京派小说家具有非常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他们发展了“五四”以后的抒情小说体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