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清季新疆建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84年(清光绪十年),清廷任命刘锦棠为新疆首任巡抚,宣告了新疆省的正式建立。新疆建置行省,郡县制在新疆全境推行,不但统一了新疆全境的行政建置,而且同其它各省在体制上一致起来,这是新疆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新疆建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清王朝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然而,“历史不是从有意识的目的开始的……重要的是……那种人们未曾意识到的、但由于人们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郭润涛 《西域研究》2013,(1):23-32,140
新疆建省之前,基层改置郡县的建设已经展开,尤其是新疆北路的郡县制建设,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东部,以巴里坤为行政中心,将安西道从哈密移驻于此,而后建立镇西府.西部以伊犁为中心,最初仅驻扎伊犁将军,后建立伊犁直隶厅,并从理事同知改为抚民同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发展最快,呈现出行政力量上的扩展.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设立都统,在军政体制上获得与伊犁将军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安西道改为镇迪道,并设立迪化直隶州及所属县分,让乌鲁木齐在郡县制建设上也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3.
新疆历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同祖国内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公元1884年新疆改建行省以前,我国历代货币在新疆的流通都和内地大体是一致的。改建行省以后的一百年来,新疆的货币可以分为五个时期来说明: (一)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到公元1911年清代统治时期: 公元1882年(清光绪八年)清政府粉碎了外敌阿古柏匪徒入侵活动,公元1884年新疆就正式改建为行省,设巡抚为地方最高行政首长,以乌鲁木齐(当时称为迪化)为省会。新疆巡抚遥受陕甘总督兼辖,全境先后设道四、府六、厅十一、直隶州二、州一、县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国家行政体系的主要形式。随着郡县制行政制度的设立,全国形成了若干个层级明晰、规模差异的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由国家政治制度主导的郡县制城镇体系至此产生。郡县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城镇体系建设融入国家政治制度,共同推动着国家对地方政治、经济控制的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5.
清王朝统一新疆,平定准噶尔,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就阿克敦伊犁之行,评述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阿克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署广东巡抚,再署广西巡抚。至到雍正六年(1728年),“因罪夺官下狱”仕途一度受挫。后来曾在征讨准噶尔的前线协办军务。由于他熟悉一些准噶尔事情,被调回京城,由雍正帝面授机宜,于雍正十二年八月充当副使,与另一名副使罗  相似文献   

6.
试论清末新、伊分治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青海社会科学》2009,(6):111-114,143
本文以清末满汉关系为大背景,分析了新疆建省时期新(新疆)、伊(伊犁、塔城地区)分治局面形成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认为新、伊分治局面是满汉官僚调和矛盾、互相妥协的产物,事实上造成了巡抚、将军的并立,两相不容,权力掣肘,削弱了新疆的防务体系和行政的统一性,是新省体制中的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疆的最后一批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轩 《西域研究》2002,(4):43-50
古称西域的新疆 ,自清乾隆朝统一之后 ,就成为重要的流放地 ,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本文主要依据宣统初年新疆巡抚联魁的遵旨查办官犯奏稿 ,论述清末新疆的最后一批流人情况。  相似文献   

8.
山西的第一个近代工业企业是1892年(光绪十八年)创办的太原火柴局,连同1898年(光绪廿四年)办起的山西通省工艺局和山西机器局,表示山西的近代工业由此建立起来。和我国东南沿海相比,山西的近代工业落后了半个世纪。因为山西地处内地,并非对外通商口岸,资本主义对山西的影响较晚。1882年(光绪八年)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内,就开始鼓吹洋务为当务之急,并在山西设立洋务局,这算是洋务运动在山西的先声。但实际在山西进行洋务活动,创办山西近代工业的,是湖北人胡聘之。胡从1892年出任山西布政使,1895年升任山西巡抚,直到1900年去职。胡聘之鉴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晚清满汉关系的大背景着手,认为新疆建省时期,正值满汉博弈的关键时期,新(新疆)、伊(伊犁、塔城地区)分治局面的形成,是满汉官僚调和矛盾、互相妥协的产物;新、伊分治造成了巡抚、将军的并立局面,两大不容,权力掣肘,事实上削弱了新疆的防务体系和行政的统一性,是新省体制中的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10.
在戊戌变法的政治过程中,1898年8月30日,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的巡抚和东河总督被裁撤,从表面看来,理由是裁减冗官与督抚同城等。但是,这个改革运动在9月被镇压以后,跟其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命运一样,11月1日,上述三个巡抚都被重新设立了。理由就是“三省巡抚均著悉仍旧制,毋庸裁并”。在此可以看出,旧制强大的生命力。不过,戊戌的新思维,没有完全散失。因为,在清末最后的改革过程当中,这些巡抚与东河总督都又被裁撤了。这些措施明确证明了1898年的裁撤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合理性,要不然怎么能过几年重新再采取同样的措施呢?因为资料的限制,1898年巡抚被裁撤的有记载的理由并不复杂,但是该理由的思维背景可能是更深刻并值得研究。本文把督抚制度的长期演变过程也包括在思考之内,对戊戌变法期间与此后的督抚制度改革的思维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楚国是较早实现集权政治的国家。尽管楚国这时的集权政治,与以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相比,还只是一种雏型,但它却为以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开拓了先河,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后世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下列几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一、从县制的设立看楚国王权的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郡县制与中央集权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就失去了组织基础。因为郡县制度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郡  相似文献   

12.
<正> 秦代和西汉在岭南地区设立并巩固了封建性的行政建制——郡县制,开创了中原人民“与越杂处”的时代.汉越两族人民在这近两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下所进行的早期开发,为岭南社会的初步封建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东汉时期本地区的情况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今山西离石),顺治十八年方任广西罗城知县,年已四十五岁。由于于成龙所到之外都能做到为政清廉,任事练达,政绩显著,很受康熙的赏识,是康熙朝公认的“天下廉吏第一”的清官,在直隶任巡抚时,即被康熙褒为“清官第一”,后任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安徽两巡抚事,直到病故。 第一,为政清廉,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顺治十八年(1662年),于成龙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是顺治末年设立的县城,地处深山丛中,人烟稀少,时常流行各种恶性疾病,人民穷苦不堪,条件非常艰苦。于成龙到任时,见罗城不仅没有城郭,就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于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疆最后一任巡抚,袁大化面对新疆新政过程中的诸多复杂问题,在其任职期间将“域民”、“固国”作为抚新的基本中心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编纂《新疆图志》、构想修筑铁路、整顿法纪、推行经济改革等,并在抚新过程中再次展示出其政治才干与个性。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社会的国家体制上,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实行分封制?是维护中央集权制,还是搞分裂割据?一直是封建社会中儒法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西周奴隶制国家,表面上是统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但由于实行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新兴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法家,在废除奴隶制的分封制的过程中,创建了郡县制。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委派,不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可以随时撤换、调离、迁任。这是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中央集权制的一种有效的政权形式。从秦始皇开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乃是“势之所趋” (王夫之:《论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因此,大多数法家人物都是颂扬郡县制的。  相似文献   

16.
马大正 《学术探索》2006,1(2):100-108
两千多年的新疆历史发展,展现出了若干特点和规律,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从政治上看,自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一直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治理之下,尽管各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管理不断深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立行省,新疆由此完成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进程。从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上来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和好交往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战争和冲突,这是阶级社会各民族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宗教上来说,新疆有史以来即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伊斯兰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经验表明,宗教与世俗权力分离是保持新疆稳定的基础。从文化上讲,新疆文化是由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认同,既是新疆文化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屯垦戍边政策的历史定位来看,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的重要内容,屯垦戍边既有利于保障边疆的巩固和稳定,也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王希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统一新疆后,伊犁、乌鲁木齐成为重点建设地区。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于伊犁设立将军,总统天山南北两路。三十八年(1773年),又于乌鲁木齐设立都统,统辖东至哈密、巴里坤,西至库尔喀喇乌...  相似文献   

18.
在新疆地区,唐代即已有基督教活动,至元代,已发展成相当规模。只是到了明代以后,新疆基督教才逐步衰落,以至消失,清末又重新传入。据《新疆图志·交涉志》记载:“案查新疆教堂之设,实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法国神甫石天基、教士梁明德于伊犁宁远城外东梁上设立天主堂一所,实为外人入新传教之始”。但在《新疆图志·交涉志》中,则记载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天主教教士石天基来新疆绥定  相似文献   

19.
陈欣 《船山学刊》2008,(4):97-99
本文以胡宏有关“封建”的论述为中心,具体考察其在不同时段、不同政局下的论述变化。其论述大致由肯定郡县制,只是修正郡县制在实行时的缺陷;再到在史论中隐约批评郡县制,意欲恢复封建;最终全面论述封建建制。认为封建是大法大本。其论述虽看似循序渐进,实为在具体时势下的权衡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民生思想是其“良知”、“致良知”及“知行合一”思想在政治实践上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在其为政期间的公移、奏折及与生友的书信中,以及巡抚南赣汀漳期间赈济灾民、减免税赋、疏通盐法、平息叛乱、设立县治、整顿吏治、兴修桥梁、设立社学、教化民众等爱民、恤民、亲民、护民等民生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