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朱英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被长期遗忘的优秀诗人,也是京派文人圈中的代表性诗人。在长达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朱英诞创作新诗3100余首,现代旧体诗1300余首,结成诗集多部。此外,他还留有大量谈诗论诗随笔和翻译诗作,为现代诗坛贡献了别样的风景。我们从2011年开始收集整理朱英诞的全部诗歌,于2018年4月正式结集成册,由长江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隐逸者"朱英诞重新归来,他的现代新诗具有悠扬婉转、清灵空明、隐逸如水的唯美气质,这源于诗人对"水"意象内蕴的充分调用。通过对这一传统意象的化用,朱英诞反复思索生命的内在真谛,体味出生命存在状态的永恒性。他从体验诗学出发,以水隐喻独特的人生经验,构建隐逸的现代"桃花源"。同时又临水而歌,深情地传递对爱情的独特幻想和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朱英诞想象丰富、思维灵动,其诗歌创作追求自由与鲜活的真诗本色,坚持沉静与内敛的智性表达,蕴含着丰赡的哲理感悟。  相似文献   

3.
废名和朱英诞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新诗课程。他们同时也是诗人,诗歌倾向接近卞之琳,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默想。废名的诗歌追求意境的浑圆和义理的蕴藏,一气呵成,在铺陈想象中强调顿悟;朱英诞的诗歌多取法古诗,画面感较强,在联想中注重情感表达的完整性。在梦、宇宙等意象处理上,二人表现亦有不同。论文在比较废名与朱英诞诗歌差异之余,进一步思考朱英诞被文学史家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英诞作为一名笔耕一生但又被持久湮没的诗人,公开发表与出版的作品十分有限,因此就目前而言有关朱英诞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在已有的研究文章中就朱英诞诗格的探讨大体集中在这样两个方向:一是延续废名的评论,认为朱英诞的新诗完全趋于古典,与西方文学不相干;另一种则更趋向于认为其诗歌创作受到西方文学特别是象征主义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特质。通过进一步综合自上个世纪40年代至今的研究资料,可简要说明朱英诞生平创作与作品发表概况,并评述其研究的现状、长期被埋没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阈限空间”指一种临界的、边缘化的他者空间概念。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诗人朱英诞也随古城进入“阈限”状态。无题诗本身带有的形式意味、古典意蕴,以及隐晦朦胧、模棱难解与虚空孤寂等中国式美学特征,实为朱英诞带着双向他者视角进行“言与不言”间丰富探索的有效工具。朱英诞“与古为新”的无题诗,使得沦陷之阈限空间,藏纳了矛盾性、混杂性与不确定性,具有了包容性与扩展力,并展现出中国诗人的“另类现代性”追求。其在帮助诗人建立起自我阐释世界新框架的同时,亦暗含着诗人于北平沦陷时期对存在之真实状态的坚守,以及对独特美学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正>像波兰作曲家萧邦在西方音乐史上以"钢琴诗人"名世一样,朱英诞这个名字,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就意味着诗。自1933年在报刊发表新诗《印象》起,至1983年创作最后一首新诗《飞花》后不久谢世,朱英诞的写诗生涯长达整整半个世纪。他一生留下了三千多首新诗,一千多首旧体诗,可以说是以诗始,也以诗终。他曾自称"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以他自己与众不同的诗,新诗和旧诗,还有同样与众不  相似文献   

7.
朱英诞长期被新诗研究者所忽视,并非因其留下的大量诗作缺乏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公开发表诗作的时空几乎皆集中于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当我们今日以开放的心态从历史废墟中重新梳理他的诗歌历程,检视其创作与批评文字,不难领略其中古典与现代两种文化互涉的诗歌美学。而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朱英诞古典与现代互涉的诗歌美学是否曾改弦更张?这样的问题不仅属于纯文学的范畴,当然也可以当作我们探讨沦陷区作家文化心理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诗雄健豪迈,气度恢弘,具有古今独步的一代伟人的胸襟和气魄。毛泽东作为哲学家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建构了他独特的人生世界,这个世界有他自己所感悟的主体生存形式、主体生存价值、主体生存品格。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50年代,我们办《红楼》。向林庚先生约稿。林先生很痛快地答应了。他为新创刊的《红楼》写的是一首典型的"林庚体":红楼你响过五四的钟声你啊是新诗摇篮旁的心为什么今天不放声歌唱让青年越过越觉得年青那时不仅我们年青,林先生也很年青。那时我们无知,不知道与林庚同时,还有一位叫做朱英诞的诗人。而诗人朱英诞在当时以至以后的数十年间,都在人们视野之外,有很多时间是在燕园门外海淀的乡间,默默无声地为诗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在新诗道路上跋涉的同路者,废名与朱英诞在诗学理论上存在极大的相似点,但也有不少的差异性。朱英诞继承了废名"当下性"的诗学观,指出新诗就是"内容是‘真诗’,形式是散文"的自由诗。废名以"新诗唯一的形式在于分行"总括了新诗的形式问题,朱英诞尤为强调语言文字及修辞技巧对新诗的重要性。废名对温李一派的推崇以及对波特莱尔、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等外国诗人的借鉴,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晦涩和哲理等多重意义。朱英诞则偏重于对陶渊明、谢朓、韦应物等写景兼说理派诗歌的探讨,并将西方浪漫派、现代派和欧洲古典哲学融会贯通,共同形成其诗学理论的构建基石。  相似文献   

11.
《山居》一诗中,朱英诞将中国古典意象与现代诗艺契合在一起。从内容上来看,诗歌古今意象发生碰撞,增添了古典意象的现代审美内涵;在意象运思方式上,诗人运用现代诗歌中注重暗示和隐喻的表达方式来组织传统意象,使诗歌笼罩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朱英诞的诗歌有三种结构形式,这首诗采用了廊庑式结构,呈现出较完整的建筑之美。诗歌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关于永恒与瞬间、无常与恒常的思考以及对真理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朱英诞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现代派诗人,是"废名圈"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一生中共留下诗作三千多首。朱英诞的诗歌创作不仅受到了西方诗歌的影响,还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有所继承。其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较为丰富,并且有着虚实相生的特点;在情感表达上也较为含蓄,形成一种独特的神秘风格。诗歌《自题思牖》即是一首将"似是寂寞而非寂寞"的情感娓娓呈现,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中展现远离喧嚣的闲适生活的现代诗。  相似文献   

13.
朱英诞在其诗歌创作中,以隐匿和游离的姿态对诗与人生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代替诗情的随意铺张,衍生出戏剧化的收放有度。《模糊》一诗中,诗人着眼于戏剧性场景的铺排、戏剧性声部的多重配置,依托梦境这个戏剧化空间,展开了笔墨纸砚与书斋主人、孩童的对话与交流,在一种非个人化的模糊迷离状态里寄托了诗人闲居的真趣。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  相似文献   

15.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深度的高度统一,是卞之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杰出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卞之琳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不难发现,对人生的沉思,是其诗歌持久的主题。这种沉思是以两种形式表现的:一是对自我以外的人生形式和生活态度的沉思,一是直接对自我人生的体验和沉思。就思想性而言,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和沉思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从1940年代名作《十五夜》到1960年代自订稿《十六夜》,体现了朱英诞"镜"式诗学观的流变。这作为新诗诗人回到古典诗词创作的个案,反映出一种在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之间建立主体性的"焦虑感"与"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7.
在《残果》一诗中,朱英诞表达了含蓄深沉的情感,同时又能做到节制有度,这种抒情方式使得整首诗张力十足。诗人通过回环往复的结构、人称代词的转换以及标点符号的错落使用赋予了整首诗丰富的动感及韵律之美,使得多样化的诗歌节奏恰如其分地贯穿其中,传递出了乐天知命与辩证统一的人生哲思。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诗人刘征,用寓言诗倾诉自己对祖国、人民的深情,表述自己对现实人生特有的认识和发现。他的诗作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美的享受。寓言诗是一种古老的样式,刘征却把它运用得近乎纯熟,因为他在选择适合自己表现生活题材的同时,也选择适合于表现这些生活内容而又符合诗人创作个性的诗的  相似文献   

19.
殷夫,作为一名忠实于自己信仰的战士,年仅二十二岁就牺牲了;作为一位新文学运动中的诗人,刚刚展露才华就逝去了。无论作为战士还是作为诗人,他都是一颗光彩照人但又过早陨落的星。作为诗人的殷夫,在有限的几年里凭着他的品格和诗篇给我国现代诗坛留下了一份遗产,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诗和今天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诗相比,不免会带有“萌芽期”的印记,但他的诗所展现出的人生追求和诗歌追求,却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同时也在不同的层次上向我们提出关于诗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朱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走上文坛的。他在1922年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名为《夏天》,其中比较成熟的作品很少,然而他秀丽清雅的诗笔却表现出一种异样的作风。作为文研会成员,他虽没有严格实践文研会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但却努力与人生靠近,使自己由自然诗人逐渐过渡到面对人生的社会诗人。到1927年出版的《草莽集》,比之《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