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训是指在同一个历史平面上的同一个词具有两个相反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反训在中国训诂学中的发展概况,然后指出反训是世界许多语言存在的共同现象,并从英语词汇中例举了七例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2.
“视、示”同辞是古汉语的一种词义现象,是正反同辞的一类。其特点是:在同一词中,“视”、“示”二义互为对立,互为依存,二义常常相互包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对变化。这一探求,既能促进反训的深入研究;同时可以广泛用于指导辞书的立项释义,开拓训诂思路,纠正某些诂训之不当等。  相似文献   

3.
施受同辞辨     
施受同辞一般认为属于“反训”的一种,被分为两类:句法的施受同辞和词义的施受同辞。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中首次提出“施受同辞”的概念,并举例进行了说明。但杨树达所说的施受同辞很庞杂,需要进行考证和分析。本文通过对杨树达所举例证的具体分析提出,施受同辞和动词的意义特征以及句法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类别动词的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4.
杨树达先生的“施受同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个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用法,这属于语法范畴;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施与和接受两个对立的义项,这属于词汇范畴。“施受同辞”应限于词汇范畴,且应在同一历史平面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求同思维构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思维定式 ,但有时也用到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一个词表示两个相反的意义 ,形成美恶同辞、正反同辞、取舍同辞、出入同辞、废置同辞等 ,通常叫做“反训” ,被看作解释词义的训诂现象 ,我们则认为是词义逆向引申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6.
反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介"字不论作为单音词还是作为词素,都具有"使二者相联系"和"使二者隔绝"两个意思,就是证明.反训主要是由词义的引申发展造成的,而且语言可以通过内部机制的调整来消除由反义同词(或同词素)造成的表达歧义.  相似文献   

7.
论"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存在“反义同词”现象 ,即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它与历代所论“反训”有所区别。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古代汉民族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密切相关。人们发现对立现象无所不在 ,对立思维形成 ,对立概念大量存在。对立思维经过概括化、抽象化、形成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阴阳思想是其典型体现 ,阴阳对立互补是宇宙运动的基本模式。反义同词现象则是这种思维形态在语言模式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相似文献   

9.
汉人"辞"赋"之称,与"乐府"有直接的关系.乐府采楚地民间歌谣及文人作品,在朝廷配乐歌唱,作为制音协律的底本,故称"楚辞";同时它又可诵读,其诵读形式便被称为"赋".于是在今人看来,"辞"与"赋"在这里似乎被混同了.  相似文献   

10.
从数骑出微行。 从数骑:中国青年出版社编选的《古文选读》注释为:“有数骑跟着”;翻译为“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兵”。应进一步指出这里把“从”既训为“跟着”,又训为“带着”,一个词有正反、施受完全相反的意义,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正反同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