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爱梅 《社会科学》2022,(2):170-17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收录的《吴命》,残缺严重,给全文的编连、缀合和释读都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意义群分析"和"关键词系联"的方式,对《吴命》原简重新进行了缀连编排。依据新的缀连结果,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可以认为《吴命》就是公元前484年吴国使臣献功于周的告劳之辞,主旨是表白吴国出兵陈国、维护周王至亲之国的功劳。《吴命》补充了《左传》哀公十年"吴救陈"的细节,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吴、楚两国在该地区激烈的争夺。《吴命》的文辞反映出,吴国想仿效齐桓晋文先例,走"尊王攘夷"的争霸路线。此外,《吴命》"记言"的性质非常明显,在表述中人称转换频繁,更符合吴国方面向周王汇报时的原始完整表达,其原始性很可能在《国语》之上。  相似文献   

2.
张淑一 《社会科学》2022,(1):169-174
上博楚竹书《吴命》简8下有"先王姑姊大姬"句,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大姬"即西周初年陈胡公满的配偶及周武王之女大姬。大姬在西周初年的妇女中被较多提及,与周人的"吾女"观念有关,但这种世系关系已经很遥远的"吾女",仅具有某些礼仪上、政治上的意义,"大姬"更多被与周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拿来作为谴责或讨伐陈国的借口。《吴命》中之告劳简文所指应该是鲁哀公元年、六年吴王夫差两次伐陈之事,"大姬"亦是吴国对陈宣示武力时的一个饰辞。  相似文献   

3.
一、昭阳伐魏史实浅析《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魏世家》亦载:“(襄王)十二年(今按:《史记》关于魏国的纪年有误,襄王十二年当为惠王后元二十年),楚败我襄陵”。又《战国策·齐策二》载:“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此与上引《史记》所述当为同一战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昭阳率师伐魏,于襄陵一带大败魏师,同时攻占了以襄陵为中心的八座魏国城邑,继而移兵攻齐。《鄂君启节》所言“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亦说明此乃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故用作纪年标志而载入史册。关于这次战事的原因,《史记》各篇未作任何记载,从《战国策》有关篇章中,略可窥其  相似文献   

4.
一、楚国异族人的来源春秋时期,楚国吞并了数十个小“国”。这些被灭国的君民,大部分成了楚国人,在楚国的异族人中,以这类人为最多。熊绎被封于丹阳,尚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艰难时期,国力微弱,无力灭他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他一度扩张,伐庸、杨粤、鄂,封三子于“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此时楚国的异族人一定不少了。时隔不久,由于周王室的威胁,楚人暂时停止了扩张(同上)。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的中山,地在赵、齐、燕三国之间,楚国则在韩、魏、宋三国以南。两国一北一南,可以说是毫无关系可言。但在《战国策》中,有的记述似乎也牵涉到楚与中山的某种关系,甚至出现了楚伐中山的说法。近年来,有的文章更明确提出楚曾伐灭中山,其中尤以天平、王晋的《试论楚伐中山与司马子期》(以下简称《试论》)一文最具代表性。由于这涉及到楚与中山的某些史实的真伪,故本文拟提出一些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东迁后的楚国国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后期,秦白起拔郢,楚顷襄王兵败,东迁至陈。东迁后楚国国势究竟如何?《史记·楚世家》云: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史记·春申君列传》又记载说: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苟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这说明,楚国东迁之后,其国势曾经有过一个从“益弱”到“复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吴国著名的贤大夫公子季札,因典籍记载缺略,所以其重要的事迹,如让国、隐居延陵、救陈等皆暗而不明,引发学者长期争讼。近年面世的上博简《弟子问》、《吴命》篇内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弟子问》载孔子盛赞季札为"天民",即先知先觉的圣人,可知《春秋》不贬季札。《吴命》"吴走陈"的简文印证了季札救陈的可信性以及正义性。季札精通礼乐,是春秋时期深研诗乐的第一人,他是先秦时期吴文化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8.
《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的戎人,长期以来,被认为在楚国西部.据《左传》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杜注:"戎,山夷也.大林、阳丘、訾枝,皆楚邑."对于这支戎人的所在,未曾言及.到了孔颖达作疏,事情似乎有所明朗.他说:"四夷之名,随方定称,则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当处立名,则各从方号.……故楚西亦有戎.戎是山间之民,夷为四方总号,故云山夷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戎在楚西的最早陈述.  相似文献   

9.
尹弘兵 《人文杂志》2008,(2):159-163
周昭王南征,其对象是楚或荆.文献中楚有四义,在人文地理的含义上,楚有二义,一指芈姓楚国,二指南方楚蛮.楚蛮的历史要早于楚国,西周之时,楚国与楚蛮并存,楚国小而楚蛮大.昭王南征之楚,不可能是楚国,亦非是殷商遗民或荆国,只能是楚蛮.<令簋>和周原甲骨中的楚伯,亦当为楚蛮之首领,不可释为楚国.  相似文献   

10.
春秋后期吴楚两国争雄是春秋时期霸权迭兴历史上的重要一章。以往学者对于吴楚争雄多关注吴国破郢入楚这样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对于有重要影响的州来之争却很少注目。上博简《吴命》篇所揭示的相关内容使人们对于州来之争这个尘封已久的历史事件有了重新审视的机会。《吴命》简的内容可补相关史载之不足,其重要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1.
(一)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兴兵伐随.这是楚人立国后第一次向周天子所封诸侯国家的重大军事行动.它标志着楚国从原来的"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传》昭公十二年)的卑弱落后状态,进入了雄心勃勃锐意进取的发展时期.楚国在对外扩张时,为什么首先兴师伐随?这必须从楚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战略要求与随国的战略地位来进行考查.楚人自称是"蛮夷",原来"辟在荆山",是一个蕞尔小邦,以后乘着周室衰微,诸侯相伐之机,不断向外发展自己的势力,兴兵伐庸,伐杨粤,但其经略,"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当时,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保训》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文 《云梦学刊》2009,30(4):34-38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荆州博物馆编的《郭店楚墓竹简》。2001-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1-7册。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90年代至今十多年来,从郭店简到上博简,“传统性”的战国楚竹书一直持续不断地敞开并焕发着中国学术的“当代性”。这支研究队伍不是很大。却担纲着既是“第一线”、又是“第一流”的学术研究,倍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3.
商代无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界几乎从不否认商代已有楚族或楚国。归纳历来的主要说法,认定商代有楚的依据大体有四:一曰殷契甲文有楚,此即殷商楚族;二曰先秦典籍中有若干“楚丘”之地,此即商代楚国的废墟;三曰金文可证周公成王东伐殷族之乱时,楚在被略之列,知楚族早为殷人同盟;四曰《诗·商颂》中的“荆楚”即是后世的楚国,足证商代有楚。商楚说各论中,此四项最少推想而颇多实据,于是为历来的史家所倚重。四论彼此呼应,商代有楚也就几乎成了定论。但是在我们看来,上举各项皆有可商榷之处,按照客观历史原貌,商代似乎无楚。此或谬说,姑略备如下以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4.
楚竹书通假本字的存现状况可分为四类:于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有存现,甲骨文、金文已见而楚竹书未见,甲骨文、金文未见而楚竹书始见,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未见。本字甲骨文、金文存现而楚竹书未见或为文献出土滞后的暂时缺失,或为本字之义全部借用他字表示而未见存现,或为本字在战国时代不表特定意义而未出现。本有其字的通假多于本字后起者,表明通假是当时尚未造出用表某义的本字而采取的临时应对措施,更是楚竹书用字不规范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略地评论了丁四新著的《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一书,认为:作者是以发展及平等探求《老子》文本变化之道的观念来指导其楚竹书《老子》之校注的;在具体的校注中,作者重视语言的系统性和历史性,对于随文释义的方法保持了足够的清醒;作者在人们时常不甚留意之处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这很可能与作者作为一名思想史研究者的身份有关;对于楚竹书本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作者并不轻信陈见和权威专家的训解,而是从文本的思想史脉络出发,广征文献,审慎考据,在不轻易破除古义的同时而又努力得出新见的。总之,本书将郭店简本的校注推向一个新的学术高度,是《老子》整理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春秋时期吴、楚文化互动中的一个特殊历史人物——熊胜作全面的历史分析。这位由伍子胥带到吴国、并由伍子胥抚养长大的楚平王嫡孙,对其生长环境、个性形成对其后对楚国的政治影响等作客观分析。同时,对与熊胜密切相关的吴、楚百年战争的最后一战——吴人伐慎,白公败之在分析和推测时,亦指出这场战争与楚国惠王时的白公之乱有着直接因果关系,而战争的原因则极可能是:吴国与熊胜共同演出了一出政治双簧——吴国以发动战争并以自己的失败给熊胜一个发动政变的机会,从而以协助制造楚国内乱来破解可能出现的楚、越夹击并减轻楚对吴国的压力等。而熊胜则为实现其政治野心,故需要一个进入国都以发动政变的借口和理由。而吴国人送给他的这场胜利,则满足了他的政治需要。正是在吴国谋略与熊胜阴谋的交互运作下,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由此产生。春秋时期楚国历史上的白公胜之乱,亦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7.
楚怀王为太子时,屈原曾经当过他的老师.楚国历来就有太子师傅之类的官职.春秋时,楚成王之太予商臣,得其师潘崇之谋,弑父自立(《左传·文公元年》),楚庄王又使大夫士亹为太子箴之傅(《国语·楚上》),楚平王亦使伍奢、费无极为太子建之师(《左传·昭公十九年》).屈原之任太子师傅,虽不见于记载,却是一桩班班可考的事实.其证据有三:  相似文献   

18.
"楚国之举,恒在少者"语出《左传》文公元年,为史学界谈楚国继承制者所必宗.多数学者以此语与《左传》昭公十三年"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一语并提,作为楚国实行少子继承制或称幼子继承制之明证.近年来,亦有少数学者提出异义,认为楚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而否定了"楚国之举,恒在少者"是历史事实.在这里,对"楚国之举,恒在少者"的理解就成为判明楚国继承制度的关键,今就此语试作新释,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楚国司马的系列,《左传》、《国语》诸书虽然有所提示,但在不少地方仍然含混不清,或多存缺环.古今史家对此系列的论述亦不乏错误之处.以下,笔者想从分析史料、辨正诸说的途径入手,对这一时期楚国的司马依次作一考述,以图能显示出一个大致无误的春秋楚司马系列.斗子良若敖之孙,伯比之子.这是见于《左传》的楚国首任司马.不过,《左传》不是正面记载,而是以追叙的笔法,将他任司马一事补记于鲁宣四年:"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良是令尹子文之弟.子文任令尹长达二十八年(前664-前637),子良为司马亦当在这一时期.子文任令尹的前期,有职掌相当于司马的莫敖屈完主管军事,后期司马为成得臣(详下),故子良任司马当在子  相似文献   

20.
复旦大学中文系房瑞丽在《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发表题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诗论〉作者身份及思想内涵探析》(后文简称《竹书·诗论》)一文,认为《竹书·诗论》的作者,在目前条件下定为“子夏门人”无疑是最科学的。子夏是最可能继承孔子《诗》教精神的弟子之一。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