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诗歌群落是一个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地下文人群体,人们总能发现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诗人们展现白洋淀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限联想与感慨的诗作,从中可窥见白洋淀对诗人们的创作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白洋淀于无形中影响着诗人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以浙、闽、赣为中心的东南地区,聚集着一批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新老诗人和在战火中诞生的本土青年诗人,他们建立诗歌团体,创作诗歌作品,掀起了声势颇大的战时东南诗歌运动。文章对活跃于这一时空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活动作一较为具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浪漫主人诗人华兹华斯的抒情诗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风景图画,借以抒发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感受与情怀,咏物言志,宁静致远。读者流连于诗人所描述的宁静、幽美、和谐的大自然之间,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感召之下,不仅可以得到超凡脱俗的精神感受,而且还能感悟生活,升华人生。  相似文献   

5.
李宗瀛是19世纪中叶广西著名的诗人,“杉湖十子”之一。其诗熔杜甫、李贺、李商隐等经典诗人风格于一炉,表现出奇、艳、豪、沉的风格特点,成为一千余年后,杜甫、李贺等诗人在广西的传人,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四任“爱尔兰诗人之椅”的荣誉持有者,诗人迈克·朗利在众多当代爱尔兰诗人中独树一帜。通过糅杂于诗歌中的各种民族文化情愫,朗利用细致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北爱尔兰宗派冲突的批判以及对和平的殷切向往。他一方面痛心于同胞间的冷漠、隔阂、杀戮,另一方面在自身诗歌写作中积极关注家园和时事,以文学参与当代北爱尔兰的民族文化重建,凸显了高度的文学伦理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认为江湖诗人作为一个群体或流派出现于南宋后期,因而往往从南宋后期的历史环境入手,探讨江湖诗人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事实上,由于南渡之后的社会流动、中兴时期的科举积弊、盛世背后的冗官充塞、底层士人的求仕之途等因素,南宋中兴时期已有一批重要的江湖诗人活跃于文坛,并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因此关于南宋江湖诗人及其文学创作的历史风貌、时代内涵、文学史地位等问题,还需突破南宋后期这一时间界域,放到更为深远的历史时空中进行新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郭小川以其奉献于当代诗坛的大量战歌赢得了"战士诗人"的称号.可是"战士"实不足以概括郭小川复杂的心路历程.他圣徒般的"战士情结"隐蔽地纠结在诗人作品中.诗中战士与诗人身份认同的纠结、叙事诗作的三种类型:战士主人公形象、战斗生活的留恋与追忆,无不蕴含着诗人的"战士情结".  相似文献   

9.
彭秋潭生活于乾嘉年间,以身处卑官而笃于吟诗驰名荆楚。可以说,与他同时代,在整个湘鄂川黔土家地区,在诗词创作成就上能同他匹敌的人不多。他是一个诗人,且是一个土家族诗人,其诗风深峭,追唐宋,逼汉魏,绝浮华,又称得上一位名副其实的性情诗人。  相似文献   

10.
时代孕育诗人,诗人歌唱人民。柯仲平是大时代的儿子,也是人民的歌手! 柯仲平于1902年诞生在云南省广南县,1964年病逝于陕西西安,终年62岁。总观诗人建国以前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他经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大革命失败的煎熬,抗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隐逸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它萌芽于先秦,成型于汉魏,东晋时由于隐逸大诗人陶渊明的横空出世而发展到高峰,直至南朝,隐逸也依然是诗人们笔下的一大主题。在隋代之前,隐逸诗歌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英国“湖畔派诗人”一方面钟情于英格兰的湖光山色,迷恋本土民风民俗;另一方面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也追求异国情 调,试图从东方异域发现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异域东方诗人可以放飞想象,探索诗歌奥秘、人生意义。就某种程度 而言,异国情调的想象性特征满足了诗人扩张想象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何逊、阴铿作为南朝梁陈时期重要的山水诗人,相比于谢灵运、谢眺、江淹等诗人,二人的山水诗中,景因情显得更加形象,情因景显得更加感人,情与景的关系更为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意象中,黄昏意象颇为突出.作为一个自然时令,黄昏所代表的生命意蕴,在诗人眼中,特具社会人生的隐喻.本文认为,黄昏意象起源于对温馨、圆满的渴望,发展于诗人们找不到人生的归依,类化于诗人之普遍不得意.从该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形成,我们可管窥出自然意象在古诗中嬗变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15.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沃尔特·惠特曼和爱米莉·狄金森都是十九世纪美国极有成就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主题广泛,表现手法新颖,同是英美二十世纪意象派诗人的先驱者。但他们风格各趋一极,惠特曼的艺术境界是宏观的、外向的,狄金森则倾向于微观、内省  相似文献   

17.
新月派重要诗人朱湘在广泛吸收西方新诗的基础上,扎根于民族传统,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中国新诗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的朱湘诗歌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诗人诗歌中中西合璧的因素,以及诗人对新格律诗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北朝诗人活动的中心区域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即无论西部的长安地区,还是中部的洛阳、晋阳地区,都是中古时代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活动于这些区域的诗人们,立足于华夏文化的沃土,背靠着绵长的文学传统,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素养和个性,共同创造了北朝诗歌的三个辉煌时代。本论文以北朝诗人的地域特征为切入点,揭示了洛阳、晋阳、长安三个诗歌中心活动的主要诗人及其诗歌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西方三位诗人较有代表性的三首论十四行诗的十四行诗为例,在充分审视鉴赏的基础上,探索了中西诗人在思维框架、表达方式、内在格调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揭示了不同民族的诗人在采用同一诗体进行创作时仍然受制于(或孕育于)本民族文化审美心态这一艺术和文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刘炎迅 《今日南国》2007,(22):13-15
诗人在社会的位置越来越边缘,他们在现实中的种种努力显得一无是处。诗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经济至上、效益优先的年代里,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诗刊》编辑孙文涛曾自费走访隐匿于全国各地的多位民间诗人。农民、打工者、公务员、干部、教授、记者、小商贩、退休者、无业、军人,每一位受访的诗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据孙文涛所做的抽样统计,受访的诗人中,长期无业者最多,占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