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代,《孝经》曾作为辅经之书,但在中国经学史上,一直有人将《孝经》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其因大概有三:一是《孝经》所讲儒学道理,简明扼要,容易把握;二是《孝经》容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三是宣传《孝经》,容易收到教化实效。汉唐时期治孝经学者百余家,主要为两大派:一派为今文《孝经》,以郑氏注(并非郑玄注)为主。一派为古文《孝经》,据称孔安国作传。两派互指其伪,难定是非。于是有唐玄宗御撰《孝经》。此御撰《孝经》,乃是玄宗本人亲撰。  相似文献   

2.
肖永明  罗山 《云梦学刊》2009,30(3):24-28
自21世纪以来,对《孝经》的研究涉及到成书、版本、历代《孝经》之学、《孝经》思想等方面。希望以后的《孝经》研究不要过于局限于对其“孝道”思想的阐释和翻译上。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学术背景,才能对《孝经》思想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代天才 《船山学刊》2023,(1):107-117
宋末元初,涌现出一批以羽翼与阐释朱子著作为己任的理学家,董鼎即是其中之一。董鼎以朱熹《孝经刊误》为经,取代《孝经》今文、古文本,模仿朱子解《四书》的体例撰著《孝经大义》。他以理言孝,以孝统摄仁与礼,并以“全人”为孝的最终价值目标,丰富了《孝经》义理,完成了朱子学对《孝经刊误》的理学阐释。《孝经大义》促进了朱子著作的经典化,是我们观察朱子著作经典化的重要实例,在《孝经》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孝经》是儒家学派阐述其孝道思想的一部经典文献,它所宣扬的孝道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进步性。本文认为《孝经》的作者为曾参说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孝经·开宗明义章》义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统治者把它视为"治理天下"的思想政治圭臬,普通民众将其视为"立身行道"的行为准则。《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的起始章,蕴含义理有三个:一、"无念尔祖";二、"孝为德本";三、"孝始孝终"。研读《孝经》,发掘其深层智慧,赋予"孝"以现代内涵,运用其义理可以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予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李敬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77-183
清末是《孝经》研究的又一次高潮,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的刘古愚在康有为的直接影响下,转向今文经学,作《孝经本义》以显其意,以敷世用,提出诸多创发性观点。刘古愚首先标举《孝经》,指出《孝经》是经,六经为纬,乃六经之先导,蒙养之根本;在《孝经》文本上,刘古愚推崇唐明皇的《孝经注疏》,质疑、反对朱子对《孝经》的删改和编排,提出新的改本模式;在内容上,他反对将"孝"局限于父母一身,而是要扩充其量,创新性地提出"孝必以天下万世为量"。刘古愚的《孝经本义》体现出"拔弃考据训诂、独研微言大义""以四书释《孝经》""理在解语内"的经学特质,在晚清时代激变之际,回向固有传统,提振儒家伦理,以为救世良药,拓展《孝经》的诠释维度,丰富《孝经》的意义世界,开显出学问家而非如康有为政治家的经世方案。  相似文献   

7.
由于西夏文草书辨识困难,俄藏Инв,No.2627《孝经传》迄今尚未获全文解读。本文首次对该书中的西夏文草书结字作了分析,探讨了西夏文草书中的"同符异用"、"一字多写"、"形似字"等问题。纠正了格林斯蒂德西夏文楷书转写中的错误,并对相关例句作了试译。文后附草书符号(左偏)100种。文章对复原久已亡佚的吕惠卿《孝经传》,对促进西夏文草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郜喆 《人文杂志》2023,(1):77-85
在《孝经》中,爱敬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两种情感。郑玄紧密结合“五等之孝”的结构阐释爱敬之理,将二者视为通向孝教的人情基础,是汉代《孝经》学的典型。魏晋南北朝的《孝经》学将爱敬理解为普遍的个体情感,产生了“心迹”之分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旨在探究爱敬是否皆为自然的人情,有两种典型模式:第一,以皇侃为代表的爱敬各有心迹说,将爱敬都理解为自然人情,延续了汉代《孝经》学的基本思路;第二,以刘炫为代表的爱心敬迹说,只将爱看作自然人情,敬来源于外在人为的培育,背离了《孝经》对人情的定义。爱心敬迹说不是《孝经》解释史中的主流,但它对唐代忠孝、君父合一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体现出《孝经》性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北堂书钞》的成书时间,历来被认为是在隋代,虞世南任秘书郎之时。据《大唐新语》的记载及通过对隋唐秘书省制度、虞世南本人创作风格等的分析,可以认定此说不确,《北堂书钞》当成书于唐代,虞世南任秘书监之时。  相似文献   

10.
李沈阳 《兰州学刊》2012,(11):39-42
汉代《孝经》学获得较大的发展,体现在对《孝经》的注解、传授、引用和神化等方面。在汉代学术史中,《孝经》的地位虽不如五经凸显,但其传播面之广和在汉代社会中的影响,则超过五经。在《孝经》学史中,汉代是《孝经》学的初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