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年,在鲁迅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鲁迅与个人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人说,鲁迅是个人主义者,有人说,鲁迅不是个人主义者,但这正是他的“人格弱点”。为了把鲁迅和个人主义联系起来,有的人竞说鲁迅写杂文“首先是为了吃饭”,即为了有个“谋生的手段”。鲁迅是人,为了活命,他也要“吃饭”,也要“谋生”,因而发表文章也要拿稿费。但是,他写什么和怎样写,却不是由“吃饭”和“谋生”决定的,而是由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例如,1932年,内山完造曾邀请鲁迅到日本小住,并说他可以以写作来维持生活,鲁迅回信说:“早先我虽很想去日本小住,但现在感到不妥,决定还是作罢为好。第一,现在离开中国,什么情况都无从了解,结果也就不能写作了。第二,既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就必定会变成‘新闻记者’那样,无论从那一方面都没有好处。……依我看,日本还不是可以讲实话的地方,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连累你们。再说,倘若为了生活而去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复杂的,否则不可能造成其诗歌之丰富与深厚。但陶渊明基本性情却是风流飘逸的,多情敏感的。即使于矛盾痛苦中,也常露其本性。所以施德操论云:“人见陶渊明自放于田园诗酒中,谓是一疏赖人耳,不知其平生乐道至苦……”但他“既有会意处,便一时放下。”①是说陶渊明只要一有机会便意驰神往的飘飘然了。鲁迅先生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塔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多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③这里提示给我们两个问题:一是陶渊明先生一直以飘逸的形象活现在后人心目中的;一是鲁迅…  相似文献   

3.
老人的心愿     
翁志刚 《社区》2005,(7):54-54
小区有个老人姓刘,叫什么名字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人们都称他刘师傅。刘师傅70多岁了,背有些驼,耳朵也有点不灵便。每逢天气好的时候,他总是和老伴走到楼下的草地上去晒太阳。小区里的很多人都认识他,老俩口往那儿一坐,会时不时有人走过来跟他们打招呼,有时还会聊上一会儿。接触多了,大家就知道了他们有三个儿女,据说都生活得不错。但是没有一个人见过他们的子女。一天,邻居张阿姨买菜回来,看见刘师傅一个人坐在草地上,就走过去问道:“刘师傅,一个人啊,老伴呢?”刘师傅侧过耳朵,用拿手比划着说:“大儿子住院,老伴过去帮忙了!”“您儿子是……  相似文献   

4.
鲁迅既然是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尤其是他的后期,同我们党的关系又很亲近,为什么他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呢?冯雪峰说:"据我了解,当时我们和鲁迅先生自己,都不曾考虑过他入党的问题,是有下面两个实际原因的:一是加入党,就要过党的组织生活,这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对于鲁迅先生太不方便了。二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或屠杀非共产党员的革命分子或进步分子,比逮捕或屠杀共产党员,要多一层顾虑。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国民党是恨之入骨的,几次要杀害他的。他当时不入党,也就可以少给国民党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5.
<正>“神魔皆有情,精魅亦同世故”鲁迅先生的两句诗精辟传神地诠释了《西游记》的内涵意蕴。少时读的是书里热闹的场面,中年再阅读便要针对书中故事抽丝剥茧的论番长短。道教兴国的李唐王朝,为寻“超亡者升天,度住人脱苦,修无量寿身,作无来无去”的大乘佛法三藏(《法》谈天,《论》说地,《经》度鬼),唐明皇托玄奘法师西行天竺雷音寺,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先生一生未著有长篇小说,中国文学界一直引为遗憾。鲁迅先生生前也多少流露出过这种心情。时至今日,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在创作中还很难具有“对人类命运的深邃博大的思索、对人类精神精深的概括与艺术探求、对人类生活的整体把握。……也许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鲁迅。但鲁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那些关于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  相似文献   

7.
文题展示: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年轻时曾经有过许多梦……有人说,年轻是个多梦的季节……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五彩缤纷,有的扑朔迷离,有的神奇变幻,有的惊心动魄……有句歌词说:我的未来不是梦……请根据以上的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构思导引:这个材料作文的内容很宽泛,给我们搭建了极大的写作空间。从提示语中,不难发现:少时的梦想、青春的故事,还有充满希冀的明天等等都可以纳入思维中,诉之于笔下。变幻多姿如梦如幻的想象,挥洒汗水披荆斩棘的奋斗拼搏,诗情画意的少年情怀,曾经年少爱追梦的心路历程,都…  相似文献   

8.
西藏,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壮美,还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如果从太空遥望,  相似文献   

9.
何谓"师德"?     
在我国,"师德"仿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任何一桩事情,如果说得再多还要再说,写得再多还要再写,并且说了有人听,写了有人看,或许表示还有说和写的必要.比如像"师德"这样的问题,说了一年又一年,写出成百成千篇文章,国家级、省市级厚本薄本课题报告数也数不清,但大家还有兴致说下去、写下去、研究下去,恐怕这其中就有值得探讨的必要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于鲁迅先生佚简答客问》在《中山大学学报》发表后,一些读者来信表示欢迎,认为基本上解开了一个疑团。但也有读者来信说,鲁迅先生的书信、日记中多处涉及未名社结束时的经济情况,如有可能,何不将情况写得具体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呢。我很感谢读者们的关怀,但事隔几十年,不容易满足他们的希望。今年五月,我到北京访友,无意中听说,北京鲁迅博物馆存有一份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未名社结束时的清单。我去查看,有一份台静农、韦丛芜和我具名盖章给鲁迅先生的信和结算清单,是李何林(竹年)亲笔代写。这个清单的主要项目是:  相似文献   

11.
正自从有了孩子,女友就被冠了名。在与孩子有关的世界里,不再有人关心她姓甚名谁,别人眼里的她,只剩下一个称呼——天天妈。女友抱怨过,但最终习以为常。某日饭桌上,女友抓起电话,张口就说:"我是天天妈……"大家都笑:你还有自我吗?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一篇故事:《老鼠的万全之策》,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故事的意思是说,一群老鼠吃尽了猫的苦头,它们召开全体大会,商量对付猫的万全之策,争取解决事关大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有的提议培养猫吃鱼吃鸡的新习惯,有的提议加紧研制“毒猫药”,有的提议……最后,还是一个老奸巨滑的老老鼠出的主意,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呼高明。那就是给猫的脖子上挂上个铃铛。只要猫一动,就有响声,大家就可事先得到警报,躲将起来。这一决议,被全票通过。但谁来执行这个决策?无论高薪奖励,或者颁发荣誉证书……都产生不出勇敢的执行者。至今它们还在为此…  相似文献   

13.
“自古世间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人的一生,究竟要走一条什麽样的路,这条路又通向何方,是在於各自的选择与顽强拼搏。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走前人走过的现成路;有的却愿走弯曲的羊肠小路;有的不愿跟在人後,而去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更有人出於生活所逼,凭着自己的诚实与勇气,闯出了一条未曾想过的光明之路。譬如苏云安。创业路上诚信为先从一个夫妻小修小补、砌沟打灶维持生计的泥水活开始,发展到总资产2.23亿圆、连续几年产值超亿圆、年上缴税收近900万的企业集团,苏云安在前进的路上走得坚定而执着。一九七九年初,为了摆脱家无隔…  相似文献   

14.
正每当听到某人学古论今地讲话,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每当看到某人的文章大量引经据典,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很有学问。"有人会背很多古诗文,于是有人说:"这个人有学问。"有人能记住不少字典上的解释,于是有人说:"这人有学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算不算学问?算,但这是书面学问,死学问。有没有用?有用,但仅限于某些场合的说话需要和某种情景的写作需要。学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认为,知识、技能是狭义的学问,创造、发明是广义的学问;读书求知,是学狭义的学问;人生处世,是广义的学问。我们不妨看看周围,有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懂得经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没上几年学,但很通人情,生活过得快快乐乐,有人会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善解人意,仕途平平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翻译理论家严复曾经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这样写道:“我向来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思。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相似文献   

16.
翁清 《社区》2012,(15):42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做社工快乐吗?"也许每个人想法不同,给出的答案也就不同。有的人认为快乐,那种给居民解决好问题,居民满意而归时的快乐。也有人会回答不快乐,很烦……是的,我承认社区工作的确很烦,每天大事小事一件接着一件。  相似文献   

17.
1 看了副标题,有人会喊道;“这种说法,鲁迅生前就愤慨地否认了,你还来胡说八道什么呀!”是的,鲁迅在1926年12月29日给韦素园的信中.确有以下一段写得明明白白的文字:“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伤逝》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说虚构的小说《伤逝》写的是鲁迅自己的事,当然要毫不含糊地予以否认的。如果承认了,不就等于说涓生就是鲁迅,而许广平分明还活着,而且还和鲁迅幸福地相爱着,于是推断.鲁迅生活中还有一位神秘的女士,曾经和鲁迅恋爱、同居,后又离异,终于死于无爱的人间。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然而却很可以被鲁迅的敌人用来中伤鲁迅,鲁迅的愤慨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不久前,一篇名为《当日本人说羡慕中国人时,他们到底在羡慕什么》的文章在中国网络走红。文章列举了"日本社会太压抑、中国生活轻松欢乐多"以及"中国吃瓜更便宜"等日本人羡慕中国人的理由。这篇文章传播到日本社交网络后,一些受了刺激的日本网友也非常努力地想反驳一下。在著名的右翼网友聚集地,日本2ch论坛上,有人表示,大部分日本人并不知道文章里所说的事实。有人说,除了中国菜,没有羡慕中国的地方了。并且还得是日本人做的中国菜,不能是中国人做的中国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一文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翻译时为了确切表达原文中的某一个词,往往是煞费苦心的。为什么?就拿英语来谈,虽然汉语和英语同样具有丰富的词汇,但其中绝对等值的词,除专有名词、科技术语等之外,为数是不太多的,因为英语也大量存在一词多义现  相似文献   

20.
王琼华 《可乐》2008,(9):53-53
当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时,就在浴缸里泡泡吧。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小酒店喝酒。大家喝得很尽兴,后来是怎么散场的,估计谁也说不清楚。第二天上班时,办公室来了一名二十来岁的女孩。我认出她是那家小酒店的服务小姐,奇怪地问:"你有什么事?""先生,昨晚您在酒桌上跟我说的话……"话还没说完,有个同事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