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渭清 《社科纵横》2005,20(4):160-161
苏轼一生与《庄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具体表现在:一、在文本形式方面,苏轼把《庄子》中的寓言、典故、语句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学习《庄子》的句法,暗引庄子的格言,使作品显得活泛而妙趣横生;二、在行文、构思方面,苏轼深受《庄子》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幻化多变、奇诡恣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三、在艺术境界方面,苏轼追求《庄子》式的拙朴、雄浑的诗境。  相似文献   

2.
读苏轼《方山子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传记体文。本文拟就其写作时间、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方山子传》究竟写于何时?目前,大家的看法尚存在分歧。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文之“解题”、牛宝彤先生选注的《三苏文选》、丛鉴和柯大课两先生合著的《苏轼及其作品》中都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颜中其先生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附《苏东坡年表》、刘乃昌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王水照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中则都认为写于元丰四年。 《方山子传》中有这…  相似文献   

3.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1,27(3):89-96
《周易》乃穷理尽性、知命之书,文中子的家学渊源中,易学又是传承有自,文中子所作《续六经》之一的《易赞》,也是他振兴儒学的一部分。《易赞》比较系统地表述了文中子的易学思想,虽然其书已佚,但从传世《中说》可考知其略。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研究中,评价苏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历年以来,争论较多,分歧大于一致。本文的主旨是讨论评价苏轼分歧的核心问题,即苏轼的政治态度问题。关于苏轼的思想体系构成诸因素关于苏轼的思想体系,苏辙在《亡兄子赡端明墓志铭》一文说:公之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相似文献   

5.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6.
豪放中见含蓄达观处露幽怨——重读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张崇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些作品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意蕴的。最近重读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就有这样的感觉。苏轼之为人素以达观闻名,其诗作也以豪放见称,但实际上,人的心态(尤...  相似文献   

7.
“陶《辞》”在北宋最先受到欧阳修、苏轼的推重,苏轼谪海南后作《归去来兮辞》追和陶作,并致函命苏辙和作,因苏辙时当谴谪而未果。苏轼去世后,苏辙为表达对苏轼的纪念,发起了约请“和陶《辞》”的活动,同时参与者有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士人。尽管和陶《辞》之举受到晁说之、王若虚等人的批评,这一行为仍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通过对宋人“和陶《辞》”的系统梳理,可以探究诸人和作的动因,分析和作对原作辞境的点染与开拓,亦可见部分和陶《辞》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3,18(2):50-52
《太平经》体现了易学哲学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结构模式和宇宙通变模式 ,对易学在汉代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历代阐释《周易》的著作不下三千种,而黎子耀教授的《周易秘义》不落窠臼,自创新说,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殷周奴隶起义史,在易学研究中别开生面。该书分类注经,以经、传俱用隐语,故名《周易秘义》。《序卦》、《杂卦》两篇注是全书的精华,揭示《周易》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苏黄米蔡,"蔡"是"宋四家"的最后一位,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位;一说宋代奸诈狡黠的奸臣蔡京(1047~1126),一说正直忠厚的清官蔡襄(1012~1067)。有趣的是,二人还是同乡。蔡京是苏轼的政敌,高居相位时曾对苏轼及其书法大加扁诬。他在位时对百姓横征暴敛,搞得万民怨愤,  相似文献   

11.
王璐 《生存》2020,(10):0088-0088
苏轼被一帮嫉妒文采的小人所诬陷身陷“乌台诗案”。苏东坡的人格是高贵的,即使那些小人步步为营,他不是让小人收拾的服帖乖巧,而是去寻找自己。《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对苏东坡文人品格的高度肯定。《苏东坡突围》从语言艺术角度来看,余秋雨的语言风格多样新颖,修辞的使用是他散文的一大特点,我从“赞苏轼”和“贬小人”两个方面,来分析《苏东坡突围》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的易学思想如同他本人其它的学术思想一样,是复杂而又丰富的。在诠释《周易》方面,章氏虽用传统的训诂法,重实证,求真知,但又不泥成见,推陈出新,以史学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反对以象数、清谈和谶纬说易。同时,蹊径独辟,把佛教唯识学与《周易》联系起来相互比勘,新意迭出,令人耳目一新。本文通过对章氏易学的深入剖折,力图展示其易学思想的概貌,并相应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近几年来,随着对苏轼的思想及文学创作的研究的深入开展,关于这首词的主题,大家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兹就笔者所见,略举如下: 1.寄托作者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企望,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概(刘乃昌:《横槊气概 英雄本色》,见《苏轼文学论集》)。 2.托古讽今,抒发作者顽固守旧派反革新潮流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段国超:《似是一种失败的心理》,见《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 3.这首词是一支战斗胜利者的凯歌,是人民渴望战胜辽、夏侵略者,英勇保卫赵宋王室,必胜自豪心理的曲折反映(颜…  相似文献   

14.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的“羽扇纶巾”所指当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认为是指诸葛亮的说法理由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1):79-82
易学自然观是用易学的视角对自然界进行的合理的论述和解读,其主要以阴阳二气动态流转为核心,从而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周易》又本源于河图、洛书,故而对于河图洛书规律的探索和挖掘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意义,能够从其理论源头探究出许多具有极高价值的元理论,从而完成易学自然观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农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诗经》与《易经》交互影响,共为中国文化之根。区别在于认知自然、社会、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为感性的、艺术的方式,一为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在先秦社会制度剧烈变革时期,《诗经》与《易经》在思想上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影响及于诸子各派思想。《七月》是《诗经》中一首比较突出的农事诗,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易学中"变"与"和"两大观念,就受到《七月》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问永宁 《唐都学刊》2006,22(5):13-15
《太玄》与汉易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易学难题。比较《太玄》与各家易说,认为孟氏易与《太玄》有密切的关联,《太玄》和京氏易有关,但关系不大,《太玄》未受《易林》影响,《太玄》和《易纬》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于成宝 《社科纵横》2007,22(11):131-134
《易林》是易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学术界一直对其作者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目前主要存疑于西汉中期的焦延寿和东汉初的崔篆。笔者从目录学的角度、从崔篆的学术倾向与人生经历、从《易林》爻辞所记事情及其浓郁的谶纬思想等方面考察,以比较充分的证据论证了《易林》作者当是东汉初的经学家崔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