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形成、演变和含义的探讨,揭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质及其意义,进而得出结论:决不能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看作哲学的唯一问题和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通常都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並把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视为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其实,二者並非一码事。恩格斯之所以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其深意在于: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虽然主要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但它们毕竟不是全等的关系,存在的概念要宽于物质的概念;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从谁是本源的角度,还从认识本质方面,更全面地揭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志,也从来没用过“可知论”这样的术语。它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是内在统一的。可是人们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释中,往往把辩证法视为外在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从而把辩证法变成脱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实例的总和"。因此,我们必须把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联系起来,认清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统一的实践基础,从实践论的观点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样就会形成动态的、活生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哲学基本问题内在地包含着价值问题。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两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至少包括以真为标志的与认识相关的同一,以善为标志的与意志相关的同一和以美为标志的与情感相关的同一,后两者又可归结为一种与价值相关的同一性。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则既表达的一种认识,又表明了一种基本的立场、基本的价值观。不能脱离价值问题而孤立地谈论哲学基本问题,而对价值问题也只有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价值问题的本质、结构和体系等,才能使价值哲学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唯一性”,是由它的对象决定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存在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哲学理论中,但这些具体的哲学理论是在“统一性”基础之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它们没有、实际上也不可能超出“统一性”。哲学的对象决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把一种哲学理论中是不是存在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家有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明确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批判”了哲学基本问题,而是明确提出并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坚持哲学基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前提的视角,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实现思维方式的理论变革,从而使思存关系问题深化为改造世界的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展开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批判之中,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关怀的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哲学基本问题方面的通行观点 ,提出了以下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和世界本原问题是有区别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世界本源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中 ,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前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感性形象为中介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真、善、美的问题 ,因为思维方面包括形象思维 ,存在方面包括主体自身的存在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多重世界”中 ,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多重世界”的基本关系 ;不可知论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否定回答 ,而是不回答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当代科学发展观的视觉上看,我国哲学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划分的理论,在总体上存有尚未摆脱近代形而上学倾向之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追溯世界的初始原本或终极存在,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对实践赋予了新的本体论意义,为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唯物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 ,必然与自由这对范畴 ,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性质与任务 ,因而是哲学最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探讨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休谟的经验批判终结了近代经验派认识论哲学,从而开始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但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最后终结则是由康德来完成的.沿着休谟开辟的怀疑论道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任务就必然是理性的批判,康德的知识论决定了其理性批判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对人类知性与感性直观的批判,康德彻底否定了一切人类理智的形而上学,把知识完全限制在一切出现中,这也就否定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前提,从而在终结近代理性派认识论哲学的同时,也堵死了近代认识论哲学一切可能的存在路线.  相似文献   

12.
以往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基本上是直观的,没有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只有结合语言逻辑分析才能深刻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可说的”,这促使我们去考察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语言逻辑机制。语言的基本结构包含形式、内涵和外延三个层面,其间存在重合、透明和转换的机制,只有懂得这个机制才能解决西方哲学留下的“存在之谜”等许多难题。思维具有直观和反思两个维度。应当克服直观思维方式的影响,按照恩格斯指出的方向去推进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政治哲学是对政治本质以及政治科学整个发展进程和其蕴含的价值取向的考察和反思,是对政治科学的基本问题即研究主题问题的探究,其研究范畴指涉相关的问题域:由对政治的本质及分界问题的探求,对政治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的审视和对政治科学发展取向的价值判断的厘清等诸多问题建构而成。  相似文献   

14.
近 2 0年来哲学的所有重大争论 ,实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体系解读的反思与质疑。因此 ,如何评价传统体系就成为哲学的研究与发展面临的迫切的总问题。传统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性质均未作出正确规定 ;在方法上也未能体现发展的原则 ;对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规定也不确切。所以 ,它不是“基本可以”,而是“基本不可以”。故对传统体系应予以扬弃 ,将其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西方哲学与古典中国哲学所重视的方向做比较。我们发现,除了墨家之外,中国古典哲学不那么重视定义,反而重视成语的使用以及思想家的高智灵感,知道在某场合中如何使用适当的语言来诠释。西方哲学重视系统的传统与印欧系语言有密切关系。西方哲学重视某物的单独存在,中国哲学则重视物与物之关连;西方追求某物的明确定义才讲它与万物的关系,中国哲学则从流动的道或太极图把物与物的彼此互相关系当作某物的不能缺乏的因素。不过,近代西方哲学已不追求定义与系统,同时张岱年先生与其它中国哲学家愿意使用定义和系统来诠释中国哲学。中西方哲学两者的碰面对哲学界有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语境下,文化哲学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重要维度。文化哲学作为反思现代化的哲学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同质性,这使得建构得以可能。同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现当代哲学,在哲学的本体论提问方式、思维工具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什么是哲学”的答案始终悬而未决一样,“什么是政治哲学”这个问题也为学界争论多年而从未有过“公论”。可以明确的是,尽管政治哲学是具有深远历史传统和丰厚思想资源的研究领域,但将这种研究领域命名为政治哲学却是现代学科构建过程中的晚近事件。以现代政治的现实视角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回顾和归纳大致界定了政治哲学的本性、研究对象与致思方式,也在古典与现代的贯通中明晰了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巴蜀哲学是巴蜀文化的精华 ,从巴蜀第一位有著述的哲学家严君平开始迄清末的廖平 ,巴蜀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两汉至魏晋的经学阶段 ,隋唐三教并盛的阶段 ,宋元明的理学阶段 ,明末清初迄清末批判理学及其君主专制与经学终结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界定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想的原型,分析了列宁在阐发这一问题上的得失,讨论了与此紧密相关的本体论、物质与实践范畴的关系及哲学基本派别的划分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逐渐建立以来,学者们先后建构了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三种基本范式。第一种是以赵纪彬、杨荣国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对子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第二种是以任继愈、肖萐父、李锦全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板块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由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若干板块构成的体系。第三种是以冯契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基于对历史上不同哲学问题的争论、解答而形成的三大螺旋式圆圈结构。螺旋式圆圈结构范式揭示了中国哲学史展开过程中构成哲学发展环节的范畴、命题、论争,因而成为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中国哲学史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