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分析了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形连续刚构桥加速度多点激励随机振动响应,对桥梁进行力学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在桥梁的顺桥向对基础施加2个不相干激励(加速度功率谱)时,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上部结构的跨中部分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位移量最大为3.5 cm,上部结构受影响程度从桥梁中部沿顺桥向向两侧递减。  相似文献   

2.
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斜交桥遭到严重损坏,其桥面普遍存在绕竖轴转动的现象。桥面的转动增大了上部结构的横向位移和挡块、支座以及桥墩破坏发生的几率。针对地震作用下斜交桥存在的桥面旋转现象,对其发生的机理,结构参数、支座和横向挡块对桥面旋转的影响,斜交桥限位措施等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目前在斜交桥桥面旋转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市东出口许南路立交桥为一座主桥跨径为(35 72 35)m的自锚式悬索桥,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梁,梁体为单箱双室。主缆锚固于主梁端,缆索采用钢绞线外套钢管混凝土结构,主缆外包镀锌钢管索套,管内压注M30水泥净浆。桥梁结构为塔梁固结体系,设计新颖,施工难度大。本文结合该桥工程实例介绍了该新型结构设计、施工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技术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逐渐在一些桥梁结构中使用了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减隔震装置,如隔震支座、阻尼器(地震响应校正装置)等。对应用较广的粘滞阻尼器和lmck-up装置的工作机理进行了介绍,对其在连续梁桥抗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际桥例探讨了两种装置对连续梁桥抗震性能改进的有效性,并对其实用的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结果可供桥梁工程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义乌丹溪大桥为背景,全面介绍了国内首座斜靠式系杆拱桥主、斜拱圈安装施工技术。针对该桥主跨斜靠式系杆拱的新型特殊结构及处于水中的施工地形条件,本文对斜靠式系杆拱桥主斜拱圈的安装施工工艺、拱圈支架及龙门吊的设计、测量控制、焊接标准的采用等均作了一一的叙述。  相似文献   

6.
以泰州某大跨度连续梁桥的静动载试验为例,建立ANSYS和桥梁博士模型进行静动力有限元数值计算。将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桥结构刚度和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钢筋锈蚀过程和钢筋砼结构使用寿命等叫结归纳了国内外砼耐入性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目前砼耐久性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砼原材料的选用、改进砼界面及表面的组成与结构方面论述了提高砼耐久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某重型汽车驱动桥桥壳有限元模型,在该桥壳结构满足刚度、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把最优化技术与有限元法结合产生的结构优化技术运用到驱动桥桥壳的轻量化设计中。采用Altair OptiStruct的拓扑优化技术,得到了桥壳新的设计形状,使桥壳在质量减少的情况下,应力分布更加均匀,最大应力和最大变形变化都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自古灿烂。循著历史前进的车轮,探索桥梁发展的印迹,我们不难发现,一部桥梁史,微缩著一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发展史。中国的桥梁灿若群星,桥梁建筑史悠远流长,至今已有3O00年的文字记载。众多古老的拱桥结构轻盈、奇巧多姿,工艺震惊寰宇,成为世界结构工程史上的首创和典范。中国古桥,最著名的莫过于隋代的赵州桥,如处在山水相邻的天然图画中,“犹似新月挂睛空”,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如耀眼明珠。时光飞逝,旧中国,山河破碎,万里长江上没有一座桥。20世纪50年代末,“长江第一桥”——武汉大桥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11.
回弹法是瑞士工程师Schmidt在20世纪20年代发明的一种检测砼的实体强度的仪器,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主体、抗压强度检测方法,它具有对结构无损伤,仪器轻巧、使用方便、测试速度快,测试费用低,可基本反映砼结构砼抗压强度规律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自应力设计法是在载荷系数设计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塑性设计法。它的理论基础是自适应基本理论,应用范围是交变载荷作用下的超静定的结构。目前有桥梁工程领域对自应力设计法的研究主要限于连续染桥。本文用一个算例来说明自应力设计法在连续梁桥是的应用,证明自应力设计法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和结构的潜在承载力,是一个经济合理的塑性设计法。自应力设计法考虑截面弯矩承载力随截面塑性转角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利用连续性关系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砼结构课程教学中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有关截面的设计问题阐明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石家庄市东岗路过民心河斜交框架桥的尺寸拟定、内力计算、配筋设计,以及桥两端的挡墙设计。实践表明,框架桥和挡墙的设计,合理可行,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收折式移动平台施工方案在重庆鱼洞长江大桥北引桥(6×40 m+6×40 m)连续梁桥施工中的应用及研制过程。收折式移动平台的原理是在主桁梁的支撑体系上采用可收折倒梯形支撑体系。它由收折式移动平台桁梁、固定于桥墩上部的平台支撑体系、平台推进转跨行走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具有结构轻便精巧、施工机械配备简单、适应小半径、施工过程安全可靠的特点。通过设计计算和预压试验验证了收折式移动平台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详细阐述了收折式移动平台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大跨度多功能的地标性桥梁建筑在城市桥梁建设中频繁出现,其抗震性能的分析计算成为控制设计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考虑固定支座破坏的非线性力学性能,但该假定是不切合工程实际的。以某大跨度钢桁架桥为例,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分别采用地震反应谱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考虑固定支座破坏与否的情况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考虑支座破坏分析后桥墩水平地震力大大减小,上部钢桁架与桥墩均未屈服,摩擦摆支座位移符合规范要求,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7.
以一座设有FPS支座的斜交桥为原型,基于SAP2000建立了动力分析模型,研究了当地震波三维输入时,不同竖向地震动对FPS支座及下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又考虑边界碰撞因素,研究碰撞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对FPS支座水平剪力与位移有一定影响,对下部结构的轴力和扭矩的影响很大;在SAP2000中采用Plastic(Wen)单元能很好地估计FPS支座位移值,但低估了FPS支座剪力值;当考虑碰撞效应时,支座地震响应将急剧增大;碰撞是导致上部结构旋转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介绍泰州某独塔斜拉桥成桥荷载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对该桥梁结构的实测应力、挠度及振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桥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方法可靠,桥梁刚度和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桥梁的设计和成桥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钢筋锈蚀过程和钢筋砼结构使用寿命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砼耐久性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目前砼耐久性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桥梁施工控制就是在结构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及线形进行控制,对施工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识别,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同时对结构的后续阶段进行正确预测,最终目标使成桥状态达到设计要求。以松花江大桥为工程背景,详细的论述了本桥的线形控制理论及方法。利用MIDA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计算出预抛高值。针对松花江大桥现场施工监控的结果,详细比较了梁体阶段挠度、累计挠度、各阶段测点的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关系;最终监控结果表明,本桥达到了线形平顺、受力合理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