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文章认为国民党迁台初期的台湾法律是在“六法全书”和旧法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旧中国国民党政府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的缩影。但是,自六七十年代以后,台湾法律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资本构成、阶级构成等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逐步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演变为资本主义性质。文章以实证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台湾法律转型的必然性及其对于“一国两法”的意义:其一,为台湾法律纳入“一国两法”体制准备了主要前提;其二,为“一国两法”体制下设定台湾准法域创造了重要条件;其三,为“一国两法”体制下社会主义法律与资本主义法律相互借鉴提供了广阔余地。台湾法律的阶级属性有无变异,是少有人问津的领域;台湾法律转型对于“一国两法”的意义,是还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本文纯属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
随着南海主权争端的加剧,在"五国五方"动议的基础上,台湾方面提出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五国六方"动议,并基本得到南海周边四国和美国的支持。"五国六方"动议提出后,台湾当局和两岸的部分学者对其表示认同,积极倡导中国大陆考虑接受。笔者看来,南海主权争端中,台湾方面的"五国六方"动议意在突显台湾的主体性和"主权国家"身份,不利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南海周边四国支持"五国六方"动议意在联合对抗中国,不利于维护中国南海主权。因此,"五国六方"动议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可以从几个方面被论证和考察,一是关注“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的生成及其历史维度、时间长度、空间广度;二是考察其文献史料的特征、文学表征;三是东北“书写”的独特性。将“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置于中国抗战文学研究乃至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研究的大框架中,有助于界定“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的社会性、普遍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从而拓宽国难文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阶级社会及从有阶级的社会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执行专政的职能。“一国两法”,即“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说得具体一些,即1997年和1999年以后,在香港和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基本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一国两法”排除不排除人民民主专政?“一国两法”与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关系?在“一国两法”体制下人们要不要有专政意识、要什么样的专政意识?这些问题,将提到包括各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面前,困扰人们的思想,理论界必须加以超前探讨,及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5.
李妍 《东西南北》2012,(20):56-57
在“国”字号道路上奔跑的,绝非茅台一家。近年来,五粮液出了“国五液”,沪州老窖推出“国窖1573”,汾酒打造“国藏汾酒”,西凤酒跟上“国典凤香”,水井坊也在努力申请“国水井”、“国水坊”……整个白酒行业都对“国”字号有浓重情结。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然而在过去半个世纪中 ,中美两国在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一个中国、两岸交流与对话、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等问题上达成了有限却十分重要的共识。这些共识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有利于台海地区局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京 《日本学刊》2013,(1):128-139,160
日本民俗学的发展与柳田国男密不可分。柳田在民族主义意识高涨的明治末期开始民俗研究,受关东大地震的刺激着手对学问体系的摸索。上世纪20年代其学问主张的国际色彩浓厚,对中国民俗学运动也给予了较高评价。30年代柳田充分消化欧美的学问,立足于日本的个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分类体系,确立了将地域差转换为时代差、通过比较构建国民生活变迁史的学问体系。其研究对象限定在日本"内地",强调"民俗词汇"的核心作用以及日本人自我研究的优越性,"一国民俗学"是精炼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1997年和1999年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特别行政区设立之后,国家结构形式将自然地从一般单一制过渡到特殊单一制。作者预测了特殊单一制三个特点:(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一般又特殊;(二)特别行政区权力既有小于联邦制成员国权力的一面,又有大于联邦制成员国权力,甚至近似于邦联成员国权力的一面;(三)特别行政区的权力既是中央授予的,又是宪法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的。作者由此断定:只有这种新型的国家结构形式,才能符合我国今后特殊国情,才能既有利于促进和巩回国家的和平统一,又能有利于保持和发展特别行政区的繁荣与稳定。而以联邦制模式求统一,虽然也是一条可供考虑的思路,但不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以邦联模式求统一,不仅不能统一,反而会强化和固定分裂,是一种倒退和反动。作者探索了特殊单一制与“一国两法”的关系,主张以“一国两法”和大宪法来体现和维护特殊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日两国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中日两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危机对策。由此,中国经济率先摆脱危机,实现了内需拉动的经济复苏,日本经济形势虽依然严峻,也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中日两国危机对策的背景、危机对策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危机对策的内容不同,凯恩斯主义对中日两国经济的有效性也不同。尽管如此,日本危机对策仍然有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两岸交流合作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两岸社工交流日益密切,台湾社工的经验引进极大的促进了福州社工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福州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致力于把福州建设成为台湾社工登陆的“第一家园”,在推进引进培育台湾社工人才、探索两岸社工合作新模式、吸引台湾社工来榕创业就业、打造两岸社工服务平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1997年我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设立以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将从一般单一制变为特殊单一制,并出现“一国两法四法域”的现象。大宪法是相对于我国以往和现行的基本上只在大陆内部实施的四部宪法而言的、由数个文件组成的、将实施于四个法域的单一宪法,是与我国今后特殊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相适应的一种特殊型的宪法,除其主体文件——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外,还将逐渐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台湾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它既有别于联邦制类型的宪法,又有别于一般单一制类型的宪法;既有别于单一文件宪法,又有别于一般复式文件宪法;既有别于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又有别于一般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相似文献   

12.
一、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的主要弊端及影响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是在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公有制关系内部变革中逐步形成的。1.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的主要弊端。所谓集体企业“二国营”模式,就是“名为集体,实同国营”,即集体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诸环节都按国营企业的模式去管理,违背了集体经济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导致企业失去应有的内在激励机制和活力。其主要弊端,从企业方面看,集中体现在“统负盈亏”上。从职工方面看,主要体现在“大锅饭”意识上,职工在工资、医疗、劳保、退休等福利待遇方面躺在企业身上,追求“铁饭碗”。  相似文献   

13.
两岸新闻交流的深入开展是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对台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新闻交流政策,体现了当局对台湾人民的“尊重、信赖、依靠”,也彰显了台湾人民在两岸新闻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更为两岸新闻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历史与现实表明,两岸媒体能够在促进两岸人民间的理解与沟通,消除误解与隔阂,增进诚意与善意,不断凝聚共识,夯实互信基础,以期为两岸最终实现统一发挥良好的舆论环境作用。当前,两岸已实现在经贸、文化、体育、学术、政治等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同时,两岸媒体的报道也从过去的特殊化“宣传”逐渐发展到以“新闻专业”为原则的常态化交往。这正是两岸人民交往与新闻交流实现互动的显现。  相似文献   

14.
陈廷天  覃丽芳 《创新》2007,2(2):122-124
“两廊一圈”战略的提出,是中越两国中期和长期经济合作的共同规划。“两廊一圈”是一个发展能力和地理战略潜力都很大的区域。这需要两国政府予以高度、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关注,并通过具有优先性的实际行动计划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日关系继续“回暖”,但也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价值观外交”等方面出现“制冷”因素。福田康夫出任日本首相以后,中日关系迎来了“福田机遇”期。这一时期能否持久,将取决于日本政局变化趋势和中日两国把握机遇的意志与能力。2008年的中日关系既有良好的机遇,也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满头银发,面容和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台湾普通话里透着亲切与热络.8月20日,正在锦州参加第十三届辽宁台湾周活动的台湾洪园博物馆创办人、世纪新闻社社长洪锡铭先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这位老人刚动完脊椎手术不久,但仍坐在轮椅里激情满怀地讲述了他的两岸“鹊桥梦”. “这已经是我第八次来辽宁了,2012年我就在锦州博物馆组织过台湾书画名家的展览,当年很轰动的.”洪锡铭说,两岸文化同宗同源,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可以在文化方面多亲近、多交流.“将来也希望大陆到台湾做文物的展览和交流,我自己的私人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瓷器、玉器和字画等也有上万件,希望将来有机会拿到大陆来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在青年一代身上,台湾青年世代拥有怎样的"两岸观",即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若干重大政治问题的政治态度与基本立场,攸关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台湾青年世代"两岸观"表现出:在两岸政治定位上,以"台湾"作为"国家符号"处理两岸关系;在政治认同上,两岸集体记忆的缺失导致政治认同的错位;在统"独"意识上,"天然独"政治标签被强加于台湾青年世代身上;在对和平与战争的认知上,认可两岸协商谈判与和平发展,对两岸军事互信抱有疑虑;在涉外因素上,亲美友日,欲绕过大陆,直接参与国际组织。台湾青年世代的"两岸观"表现出政治上趋于反对;两岸观、国际观逐渐丧失;价值观多元且矛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国务院出台35条政策支持东北振兴的重要时刻,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人士齐聚辽宁锦州,出席“第十三届辽宁台湾周”开幕仪式.在这个被誉为锦绣之州的滨海城市,两岸人士共同畅谈发展愿景,营造“一家亲”浓厚氛围,丰富“交流、合作、友谊”平台,共觅辽宁台湾经贸合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寂”是芭蕉最基本的文艺观念之一,也是日本徘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情趣。“兴趣”是严羽提出的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作了界定和阐发。对“寂”和“兴趣”这两个观念作比较思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古典诗歌在艺术追求和审美理论上的异同,深化对两国古典文艺的特征的了解和把握,促进对东方传统文艺美学的研究。“寂”和“兴趣”,分别产生在日、中两国古典文艺的丰厚土壤上,对两国的传统文艺理论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既根基深固,又影响深远。“寂”在日语中本是用来说事物的古旧,或是一种荒凉闲寂之貌。虽本来不与文艺理念有关,但当这种古貌或闲寂伴随着一种吸引人心的情趣时,“寂”就具有了一种美感,具有了美的意义。见于和歌的判词,藤原俊成为第一人,在“住吉社歌合”、“广田社歌合”的判词中,他曾用了“姿与词中正可见寂”,“具寂之姿”,“言词中见寂  相似文献   

20.
在《隋书·倭国传》所载叙述7世纪初倭国情况的记事中,有倭国使者说明倭王王权及倭王执务情况的生动描述。针对其中有关“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的记载,学界通说认为使者说明的内容是倭王的兄长为“天”,倭王的弟弟为“日”,倭王在夜间执务,日出前和“日”交换;这种执务方式是基于倭国未开化思想而出现的。但此记事可以理解为:倭王即“天”、弟为“日”这一说法是学习中国天文知识和阴阳思想的倭人自己构思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