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艳 《社会》2007,27(4):175-175
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会,“关系” 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
苟天来  左停 《社会》2009,29(1):142-161
熟人社会”理论虽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一直没有相应的指标来测量,故逐渐被刻板化。本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皖南山区自然村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分析对象,从强弱关系的视角,重新测量发现:自然村落内村民之间的网络依赖于间接连接构成;强交往关系中存在大量孤立的个体,而且整体网络断裂的风险也较高;弱交往关系中基本上不存在孤立的个体,其整体网络断裂的风险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自然村落内的村民之间也难以熟知,本研究将这个社会特征概括为弱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3.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翟学伟 《社会》2009,29(1):109-121
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华人学界以来,其影响力使许多学者把它作为研究和解释中国人关系的路径,但在这种将“社会资本”与“关系”概念合并的趋势中有许多问题被遮蔽了。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与关系的各自抽象度、对应性和社会形态等的辨析,指出关系的研究基础是家庭本位的社会,而社会资本的研究基础是公民社会,它们在个体选择性、成员资格、公私利益、参与性和做人等方面都有差异。本文还探讨了关系及社会资本各自可能延伸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钱宁 《社会工作》2014,(1):11-17
劳动关系是工作世界中最基本的人类关系,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工业化时代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和工作世界社会秩序的有序化发展。在中国社会经济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建立劳动关系治理新格局,不仅是建构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性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探索中国工业化时代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内容。而对于企业社会工作来说,如何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总体性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发挥其和谐劳动关系、改变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资本、弱劳动”关系总体格局造成的不平等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地位和参与性、推动工业社会秩序发展的作用,无疑是一项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社会议题,也是社会工作参与工作世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社会持续分化和阶层、利益群体界限逐渐清晰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阶层关系出现了利益关系、合作关系、政治心理、有序流动等方面的失衡,这些问题增加了农村阶层关系紧张与冲突的风险,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农村阶层关系进行政治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住房的阶层分化:基于CGSS2006调查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云  胡蓉 《社会》2010,30(5):164-192
住房是透视社会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重要视角。本文依据2006年CGSS全国调查数据,运用潜类分析方法,从住房条件、住房产权、住房区位三个维度描述并分析了当下中国城市住房资源在阶层间的分化状况。研究表明,在制度变迁背景下,住房资源分配虽然复杂多样,但住房资源的占有及住房区位的分布仍被打上阶层分化的烙印。住房条件、住房产权、住房区位的分化不仅表现在阶层之间,同时也表现在代际之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合作现状中人文科学类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类和社会交叉类的增长性及社会应用类的成熟性,并进一步肯定了经济与管理类、图书馆情报文献类在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学科内部合作较多,在整个合作网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少杰 《社会》2008,28(3):46-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分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引起了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从贫富差别、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等多种视角对利益关系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与社会利益关系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变迁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研究利益关系变化引起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武 《社会》2009,29(1):122-141
本研究通过对厦门市流入者的关系网络的实证考察,主要的发现是:农村出身者的网络总量以及邻居、同乡关系的量大于城市出身者,但是网络持续性较弱;流动距离对同乡关系产生正向影响;在关系网络的量以及同质性方面,到达阶层较低的流动者大于或强于到达阶层较高的流动者;流入年数对亲戚关系以及网络持续性、职业同质性产生正向影响;教育年数的增加可以促进同事、同学、朋友关系的形成,并导致网络选择性、扩大性增强,网络持续性减弱;政治身份的向上流动可以导致网络总量以及邻居、同学、同乡关系增多,并导致网络同质性增强。这些发现说明,国外学者的先行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认为,这是由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血缘、地缘意识被深深内化,以及城乡社会结构的差异、社会流动的特性、人口城市化与生活城市化的不一致性等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孙晓娥  边燕杰 《社会》2011,31(2):194-215
关于社会网络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有两个假设:弱关系假设和强关系假设。本研究通过对30名留美中国科学家的深入访谈发现,是社会网络中人际强弱关系的互相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才成功促成了双方的跨国合作。强关系的作用是作为关系节点,将双方连接起来,提供沟通平台和信誉保证;而弱关系的作用是互通信息,为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提供体制资源支持。强弱关系在求职网络中的优势互补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充实了强弱关系假设的理论内涵,丰富了求职网络的研究传统,对人才的跨国参与具有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列宁关于党法关系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党法关系思想中国化的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到领导党、由领导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党法关系思想解决中国共产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实践历程方面,中国共产党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历经模仿与探索、变革与稳定、法治化与全面深化三个阶段;在理论创新方面,则逐渐形成了以“党要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活动”为基本定位、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基本逻辑、以“依法执政”为基本运行方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法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2.
黄禹 《社会工作》2023,(4):64-76+107-108
乡镇社工站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制度建设工程,受到条块关系的深刻塑造,其中政治动员、控制权分配和自主性激励是重要维度。本研究基于J县为期一年的乡镇社工站经验,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试图揭示乡镇社工站的运作机制及非预期性后果。研究发现:(1)弱政治动员、弱控制权分配、弱自主性激励构成的条块互动关系,塑造了乡镇社工站“弱整合”的运作机制;(2)“弱整合”机制导致乡镇社工站呈现出“不完全执行”的现象,社会工作专职化水平总体不高,但民政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分别采用“借力”“借势”的策略将治理任务转化为项目指标,拓展了条块关系“弱整合”优势。对此,建议从本地人才专业化培养、政社合作制定项目指标等方面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3.
伴随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变迁的加速,我国社会阶层呈现出愈发多元复杂的状况.分层多元化在实现了社会伦理关系从单一到多元、从对立到互补、从封闭到开放、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消极影响,表现为:贫富分化现象造成层际关系紧张及伦理关系失范,畸形的阶层结构引发伦理秩序紊乱.为了尽可能地遏制负面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阶层结构,应在和谐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实现三个统一:一是不要从起点上更要从结果上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实现社会分层的多元化与合理性的统一;二是重视不同阶层在利益上的互补和道德上的互助,实现伦理关系的多样化与互补性的统一;三是确立统合意识及其相应的整合机制,实现伦理秩序的复杂性与协调性的统一.如此.才能确保实现社会伦理关系的和谐化.  相似文献   

14.
私营经济两大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其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营经济两大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近期看以合作互利为主,对立为次;从长期看,对立关系始终存在,是否会演化为激烈的对抗取决于政府调控的力度。调控应以公平和效率为尺度,从逐步增加雇工阶层劳动收入、引导雇工阶层将储蓄转为直接投资、引导雇主阶层把非劳动收入的一部分转为公用、抑制雇主阶层的挥霍炫耀性消费和取缔其非法收入五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一、政治多元论:美国政治极化的理论背景 “社会”常常被视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概念。我们常常谈论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差异,而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也被绝大多数研究者作为单数形式使用。而德国古典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对此持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杜芳琴 《浙江学刊》2002,(4):205-210
从大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周部族灭商定都镐京建立了周王朝,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一段历史时期史称“西周”(又称“宗周”)。西周是中国文明史和华夏制度文明建设的滥觞时期。“周礼”,被视为华夏制度文明之圭臬,而社会性别制度是其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考察周礼和社会性别制度的内容及其关系,追溯形成周代社会性别制度的历史文化与思想渊源,并适当兼顾考证性别制度运行中的性别关系,以期得到一幅对西周时期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构成和运作施行的比较完整的图画。由于受文章篇幅限制,不得不舍弃大量的例证引文,希望能在有关的著作弥补。在研究方法和材料方面,注重文献和考古成果的结合,特别注意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和性别分析。  相似文献   

17.
唐晓阳  杨爱平 《探求》2002,(2):24-26
社区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热门话题。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由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促进的社区共建机制 ,这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思路和模式。沿着这一思路和模式 ,当前的社区建设应着重理顺“四种”关系 ,即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和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的背后实际上体现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和谐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初唐的社会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君民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基本和谐;君臣关系之和谐———统治阶层内部的和谐关系;文化之和谐———三教并盛和文化繁荣;夷汉之和谐———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基本和谐、团结局面。  相似文献   

19.
民办社会工作组织经多年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重新审视、定义其与政府间的关系,对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建构、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研究范式有以下弊端:其一,在解释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中,存在着缺少基础和立场、宏观界定难以解释具体现实、静态分析忽视了非营利组织能动作用的结构性倾向研究的困境;其二,非营利组织的行动研究明显呈现积极和消极两类对立观点。由此,提出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框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具体分析方法的新框架。分析发现:民办社工机构的诞生、发展无不依附于政府的资源与政策,但机构亦有能动性,通过主动介入重塑环境以适应其成长;民办社工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呈现结构性引导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郭景萍 《探求》2012,(6):29-35,41
根据广州市一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服务中心”建设,关键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本文结合广州一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开展的工作,从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两方面对“五大关系”变量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不断加强服务中心建设,通过社会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