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游不仅是一代诗豪 ,其词、文亦卓然成家 ,尤其是他的散文 ,在当时就曾为他赢得巨大的声誉。作为敢以“放翁”自号的文人陆游 ,其诗性思维却更能突破传统保守文人在文体上的故步自封 ,在诗和其散文中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和谐、一致。本文从陆游散文的诗人情调、诗性思维两个方面 ,探寻诗人身份对他散文创作的影响 ,及其“诗人之文”所呈现出的主要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
范蠡是春秋末期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实业家于一身的人物。本文分三个部分对其作了分析评价。第一部分分析评价范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明锐机智的品格;第二部分分析范蠡的天道观和发展观,着重阐发其辩证精神;第三部分分析范蠡弃官出走后“三致千金”的事迹,对其经商致富、富而好行其德”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闲适散文热并非新文学以来现代散文健康正常的发展,它背离了散文的文体特征,背离了鲁迅那一代中国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散文须负起在情与智两方面检点民族思考,抒发民族情怀,提升民族素质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陆游文章雍雅典则,其风度气韵首先得益于家学熏陶。放翁自幼深受祖、父精神教诲,耳提面命之间渐告淹博。他没有学术专著,却能将考订典章名物、深究字词训释、辨析学术得失的家学功夫,自觉运用于散文、笔记的创作之中;其游记之作亦能征用金石资料,引据诗文作品,与相关地理相参证。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陆氏家学的固有内涵,更拓展了诗文解读与批评的新途径。另一方面,陆游的杂史著作和史论文章,也能充分继承其祖、父治《春秋》的理念与方法,将借古鉴今的“微言大义”贯穿于历史叙事之中,援据精详,简实严谨。陆游始终保持着经史研究的思维逻辑和习惯,其不少散文形同札记,或拾遗补缺,或改错纠谬,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追求与特点。学术研究与文章写作的关联互动,终使陆游散文创作“卓然自为一家”。从这个角度看,其典型示范价值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6.
陆游爱国诗章的雷同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游爱国诗章的雷同现象王立群陆游爱国诗章的雷问现象相当严重,但此点尚未为学人注意。原因之一,是古之又人,多喜其风云月露之作而不重其爱国诗章;原因之二,是近代中国的特殊环境使人们对其爱国诗章的社会功利价值给予导乎寻常的认可而无暇顾及其雷同现象。陆游爱国...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散文多作于被贬时期,表现了他被贬后的痛苦、愤懑,尤其是不屈的精神。其艺术性,主要表现为富有激情,借古讽今,婉妙幽远;语言运用骈句占了相当的比重,对秦汉散文语言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人政绩前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弥残补缺,标规立范的一代;第二是推波助澜,成斯盛世的一代;第三是扶大厦于将倾的一代  相似文献   

9.
论宋代游记多样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宋一代,是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多样发展的重要阶段。苏轼代表的心态型游记,陆游代表的文化型游记。以及众多的再现型游记,共同汇涌成我国古代游记散文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游记文体的这种多样化绝非偶然,纷纭繁复的表象之下深潜着历史的必然。 一  相似文献   

10.
李魁贤虽以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著称 ,然而其散文也颇有独特性。从“追寻文化根脉”、“批判社会弊病”和“关注本土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其散文的精神形态 ,揭示其精神指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究和理解古代散文的艺术精神和独特文化内涵,可以从原型话语在古代散文审美意识的渗透中找寻其内在话语以及不同的原型话语对散文创作的潜在导引或召唤。本文试图从古代文化的“道”、“物”等原型话语在古代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精神内涵和审美艺术精神特征等方面作一些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近代湘中英才辈出,既出现了曾国藩、罗泽南一代湘军将帅,又产生了陈天华、蔡锷一代民国功臣;既涌现了宋希濂、廖耀湘等抗日名将,也孕育了蔡和森、彭述之等中共先驱。近代湘中人才之所以能如此异军突起、群星灿烂,原因有三:一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二是经世致用与勇于担当的湖湘文化传统,为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同辈之间的互相帮衬及湘军一代对后辈的提携培养,为之提供了宝贵的人脉资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早期诗词表现了三种精神,即豪迈的“雄气”、高尚的理想和大公无私的“孝”的精神;第二,描写战争内容的诗词主要表现了团结战斗、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新中国成立后诗词的主调是歌颂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第四,毛泽东诗词最博大的人文精神是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学者散文是当代香港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维梁散文堪称香港学者散文的一种典型代表。文章认为,感知相依、情理相融是作家散文的文体基本特征;构思谨严、体式多变是作家散文结构美学观念的具体表现;比喻象征、广征博引是其习用之散文艺术技巧手法;而清通多姿、机智幽默则显示了作家学者散文特有的行文风格。由黄氏散文的艺术特征,可略窥香港学者散文之总体艺术色相。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柔敦厚之美”,而对其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则很少关注。从文化与散文相结合的角度,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现代理性精神,即个性自由精神、民主科学精神、专业学理精神和批判重建精神。这四个方面表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具有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王向峰是全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散文创作有着学者散文关注时代发展、文化赋意深厚、传承民族精神的特点。文章以他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散文所具有的美学风格,即在丰厚的文化积累基础上,达于书趣、理趣与情趣的和谐统一。其散文作品文学性、文体性鲜明,能给读者一种启智娱情的高品位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我与地坛》一文是史铁生的一篇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优美文化散文。所选部分,有两处提到“上帝”这个词,一处是第一部分第六段,还有一处在第二部分第五、六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命意识这一角度对台湾当代散文作了宏观的考察。文章从生命存在状态的感知、死亡的体验和思索、生命意义的追寻三个方面作了分析,认为第一类散文虽谈不上哲学高度,却具有心理的深度;第二类散文达到了生命体验的极致;而第三类散文则代表着生命意识的最终归宿。台湾散文家虽没有,也不可能穷尽这一永恒的议题,但就其深广度而言,足以构成一个让人畅游不尽的艺术谜宫,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遐思。  相似文献   

19.
南宋散文研究的沉寂,与南宋理学家之文备受冷落有密切关系。南宋散文的繁荣,在淳熙前后的中兴时期;中兴时期的散文作家,主要是学者而非爱国志士;其时散文创作的主体,是理学家衡道论事之文而非志士抒愤之作。理学与古文之间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沟壑,南宋理学家大多对文章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致力于道统与文统的会融,将学术思想、艺术精神与散文创作统一起来,从而对唐宋散文艺术传统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謇在事业上的成就是以爱国主义为其动力的。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之情进一步转化为救国救民之行;其次表现为自强不息,终于走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第三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开创了状元办厂的先例,影响了一代士大夫群体;第四表现为务实求实精神,重视实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其信念变成了现实。由此,张謇同当时的先进人物一样,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