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对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指数式的增长,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然而,在这种社会发展现状下,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已经日益突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于此,本文在法律层次上研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特点、犯罪领域,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前期征兆进行社会分析,消除青少年网络犯罪,重在预防与控制,为社会的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的教育和素质培养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才力量是否壮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与未来社会的人口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到实处,不仅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对教育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使之符合新时代对于青少年各方面的需求。立足于创新青少年教育的需求,培养并树立青少年的现代法治观念与核心素养,为未来社会开展输送高品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家庭的崩溃被认为是少年犯罪高发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美国家庭日趋瓦解,缺陷家庭数量骤增,传统家庭在管理教育青少年、预防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大大减弱,少年犯罪突出,因而缺陷家庭与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三十多年前,社会学家埃莉诺和谢尔登·格卢克发现,少年犯罪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它随着家庭的稳定性和父母的慈爱或惩诫程度而起变化。最近的研究资料作出了相同的结论。埃利奥特·柯丽在1982年7—8月《工人报》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期是我们成长必须经历的一段时期,是我们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特殊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的特点。探讨青少年时期的年龄特点及其与违法犯罪的关系,研究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对预防和惩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改造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却日益严重.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及主观动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针对校园的特殊文化氛围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御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但是这一时期他们的心智发育并不完全,在受到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冲击下,加之部分家庭、学校缺乏关爱及监管,青少年已经成为了犯罪的高危人群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总体依然呈上升趋势,且犯罪模式向着低龄化、集团化、智能化发展,在国家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这必然会带来不小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显得尤为重要。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断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家的兴衰成败与之息息相关,青少年涉毒犯罪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人数急剧增加、年龄低龄化等。青少年涉毒犯罪的原因,除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外,还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涉毒犯罪给青少年身心及其家庭、社会均带来极大的危害,全社会必须加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涉毒犯罪,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8.
浅谈青少年犯罪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改进家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帮扶弱势群体、加强对小群体的指导和干预及控制负面信息无疑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少年犯罪受到社会学学科的持续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控制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等理论视野出发,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路径进行了深刻的理论解读,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深入发展与规范前行提供学理支撑和研究准备。未来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将朝着坚持理论自觉、理论整合、西方理论与本土理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剖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影响与防治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中学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其已经成为了社会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学生处于一个思想和身体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的特殊阶段,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是令人惋惜的,其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危害。中学生犯罪占据了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相当比例,与青少年犯罪现象相比,中学生犯罪现象带来了社会危害性甚至更加恶劣,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为了切实预防、减少和避免中学生犯罪问题的产生,对中学生犯罪现象成因的探究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系列"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和"星二代"犯罪案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X二代"犯罪暴露了目前对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缺失。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从加强公民教育做起,增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培养基本的法治意识,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公民教育,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急剧增长趋势。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攀升,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本文在分析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相关的司法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成长中的困惑和迷茫——台湾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方仲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台湾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一便是青少年犯罪率大大上升。青少年的那种个人主义极端膨胀、心态扭曲、醉生梦死等倾向,严重影响并威胁着台湾的未来发展。台湾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台湾“中央警察...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在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会发生哪些变化?出现哪些情况?根据对上海市少年管教所85年6月至86年5月一年内新收少年的犯罪情况调查,本文试对当前犯罪少年的观念变化作一初略分析。一、对金钱的异常追求,使犯罪少年在价值观上表现出金钱化的倾向。首先,从少年犯罪的案由来看,盗窃、扒窃,偷窃等经济犯罪已占诸类犯罪的首位,成为主要的犯罪形态。对少管所近年来新收犯罪少年情况分析表明,经济犯罪在整个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83年严打前后为33.8%,到84年底为48.32%,到今年第一季度为59,97%。青少年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社会转型后,处于文化真空的青少年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失去了生活目标,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生活”,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青少年由于家庭破裂失去父母的关爱而加入到犯罪团伙中去.对这些走上歧途的青少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犯罪的根源,从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是将来国家之栋梁,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是否兴旺昌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不但给自身和家庭带来无法弥补之伤害,也对社会、国家之稳定产生重大隐患。预防青少年犯罪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本文将从李天一案开始说起,总结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自身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案发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犯罪逐渐向种类化、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方向发展,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多种隐患。怎样综合青少年犯罪情节、后果、手段,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等因素,既有效惩治犯罪,又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使他们重归社会,成为新时期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立足检察职能,结合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创新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陈丽丽 《现代交际》2014,(1):11-11,10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国情之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特点、原因,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全球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香港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做法包括强化专职机构建设、构建多元综合服务网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行新高中学制、实施警司警讯计划、开展禁毒教育和服务等。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为了有效防范青少年犯罪,应该加强专业机构建设、综合服务体系建构、以家庭为主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依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工作。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青少年自身原因出发,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