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祥海 《社科纵横》2012,(7):101-103
作为人文知识的历史叙事实质上是在言说一种生活意义,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生活想象。不同的叙事立场和方法,体现了不同的传统认知和文化认同态度。合理的历史叙事,应取道于文化认同与同情式的理解立场,力求揭示文化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2.
从空间叙事、外聚焦叙事视角角度入手,结合民间鬼神信仰心理,能深入了解袁枚《子不语.酆都知县》叙事艺术和文本主旨上的模糊态度,了解作者叙事方法的高超和叙事表现上的缺陷,以及叙事之外怀疑思想的表达;还可以尝试沟通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相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3.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06,22(2):73-76
梳理马德俊的生平和创作历程,探析《神秘的玫瑰园》思想成就和艺术风格可以发现马德俊不仅是学识渊博的语言文学专家,而且是襟怀坦荡、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学者型回民族文化诗人。其叙事长诗《穆斯林的彩虹》叙述美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铸成回族文化的英雄史诗;诗集《神秘的玫瑰园》则意蕴深刻,内容丰富,手法新颖多样,风格独异鲜明,堪为新时期诗苑中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4.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对身体的文饰,这种文饰意味着对话,而由身体出发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则是对对话意蕴的最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是促进了知青作家的文化身份自觉,意识到新文学对传统和民间的疏离和偏执,开启了"寻根文学";另一方面,受社群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影响,创作视野不够开阔,思想高度有较大欠缺。  相似文献   

6.
严静 《社科纵横》2006,21(3):103-104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才能的杰作。本文试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度、叙事语言、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伤逝》的叙事艺术进行开掘,展现鲁迅先生高超的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贺江丽 《唐都学刊》2002,18(2):74-77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审视周人的祈寿观念的特点 ,即普遍性、强烈性、社会功利性 ,可以发现其间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杜靖 《创新》2010,4(1):95-99
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思想不仅保留在他们的著作里,同样保留在民间日常行为、仪式、信仰和观念里面,因而社会学领域内的分支学科"社会思想"研究应该进入田野,而不是蜷缩在文献里阐释。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思想在向下导播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地方化叙事面貌,而向来的社会思想史著作不过是一种特定时代的集体表象。社会学里的思想史研究应该跟哲学史和历史学里的相关研究有所区别,否则社会思想史家将面临极其尴尬的身份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9.
苗变丽 《社科纵横》2012,(11):74-77
《天·葬》是一部思想型的小说,沿着小说人物精神性生长、生成、转变、断裂的踪迹可以探求到作品广博深奥的意蕴内涵,作者以小说叙事的形式通过对藏族佛教教义的反思和掘进建立了一个现代精神前进的驿站和据点。在这种思想探寻中,生命的存在之思是其核心部分。这种哲思理念不仅表现在主题上,同时也表现在小说先锋性的叙事形式上,一种“哲思”形式和个人风格使小说获得了某种结构性、某种思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王颖 《阅江学刊》2011,3(4):127-131
墓地松柏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松柏由贵族专用墓木到民间普及的坟头树,见证了我国封建等级观念的时代变迁。墓地松柏意象中寄托着先民渴慕长生、祖灵尊崇和土地崇拜的意识,是研究古代思想观念、民俗形态的切入点之一。基地松柏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抒情意象,在祭祀、追悼、怀古等文学中往往被借以表达生死之叹、怀亲吊友、历史思索等复杂的情感,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悖论性解读,在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了马克思思想的双重意蕴,即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还具有形而下的科学意蕴。这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他本人是一位致力于人类自由解放的革命家。对马克思思想双重意蕴的揭示,也是对柯尔施问题的一个尝试性解答。  相似文献   

12.
民间叙事文学发展的里程碑──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北京学术研讨会侧记木易1996年4月23日~28日,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北京学术研讨会(TheSymposium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FolkNar-rativeR...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10):129-131
民族体育乐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与音乐舞蹈艺术融合中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能,文章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对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旋鼓舞具有非常重要代表性和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雪 《社科纵横》2006,21(7):116-119
莫言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写作立场定位在民间,从富有多种内涵的民间去寻找自己现代意识的生长点,但表达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和立足于民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并非易事,如作家处理不当,现代意识的表达可能损害民间自身的审美性,而民间立场也可能限制现代意识的表达,从而使二者的融合出现裂痕。莫言在不断地探索二者完美融合之路,他扎根于民间,汲取了民间的精神大气,同时将现代的叙事技巧和现代生命意识熔铸其中,从而丰富了民间叙事,但是当莫言急于表达现代意识或过分强调自己的民间立场,便产生了因忽略民间的审美特征而丧失自由的叙事风格和因忽略民间对主题的选择性而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种种不和谐等弊端,作品的艺术魅力就受到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词人柳永向以词风俚俗而著称,他创作的大量艳情词更是词坛一道奇观.柳永词的近三分之二是艳情之作,历来被视为"淫媒之语",而罕有探讨其缘由.其实,柳永的思想受道教影响很大,其艳情词具有浓厚的道教房中文化意蕴.柳永艳情词的性描写几乎都化用仙道意象,所体现的两性观念、性爱心理都和道教房中术存在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6.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1910年代初《盛京时报》的连载小说呈现了东北文学的新空间,营造了欧美国家的叙事空间并使之日常生活化,这使得当时的东北文学奉献出中、西两个文学空间.西式空间中有中式空间的叠合,中西文化元素在这一空间中交汇并且提供给文学创作以广阔的、超越现实社会的活动空间.借助西式空间,呈现了西方文化的观念层、制度层以及器物层的内容,曲折地表现出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的接受,但叙事细节仍有众多的中国尤其东北地区的元素,透露出其东北文化背景.而在中式空间里,则显示了中国社会内生性的变化,主要是婚恋观念和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与此相关,叙事追求上也发生了视角、语言等方面的丰富的变化.这一文学空间为当时向现代性发展的东北文学提供了宽阔的场域.  相似文献   

18.
民众观念与西方思想史的拓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浙江学刊》2004,(1):93-98
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思想,基本上属于一种精英型和典籍文本型的思想.随着近年新社会史、新文化史、新政治史的兴起,西方史家开始关注民间层面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值得研究的思想史:精英和文本的思想史与民间社会民众观念的思想史.在继续推进前一种思想史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关注后一种思想史,因为承认精英文本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并不排除民众自身的思考和认知在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社会民众观念的思想史不仅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并且可以拓宽后人研究思想史的视野、范围和加强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当中的一类——"动物叙事"文本作为考察基点,在人与自然的视域内探讨该类文本中把动物作为自然象征母题的两种类型表达,即: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和谐;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对立。在动物自然神话历史观念的潜隐诱发与现代思维理念的熔铸下,达成对动物原型意蕴的现代叙事学意义上的价值阐释,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对第一种模式类型的深入探究,进而归纳出其表现策略、叙述格局、情节结构与价值规约等重要类型特质,并最终从主述模式的角度确证"斗争+和解"("劲敌+友伴")作为该类动物叙事创作的深层结构的规约性作用,从而彰显出当代"动物叙事"这一类型写作特殊的存在价值与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星 《唐都学刊》2003,19(2):129-134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