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宁登国 《殷都学刊》2008,29(2):49-52
《国语》、《左传》中载有大量的谏言,这些谏言无论是在疏直激切、怨而不怒的风格特征,忠心耿耿、光明磊落的谏臣形象塑造还是在三段推理、古今对比的论证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谏体文学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对于深入认识《国语》、《左传》二书的关系和后代谏体散文的形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国语》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优秀的史传散文。 《国语》的编写体例、思想倾向,语言风格均与《左传》有所不同,成书年代当略早于《左传》。作者不象是鲁国的左丘明,而很可能是一位晋国的史官。他以晋国资料  相似文献   

3.
李卫军 《兰州学刊》2009,(12):203-205
《左传》兼具经、史、文之特质,其评点著作颇丰,且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左传》评点始见于南宋,止于清末民初,其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明万历以前,是《左传》评点的形成期;明万历至明末,为《左传》评点的发展期;明末至清乾隆时期,为《左传》评点的全盛期;清嘉庆至民国初年,可称《左传》评点的延续与余辉期。  相似文献   

4.
《左传》军事思想简析黄朴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春秋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既表现为《左传》、《国语》和老、孔等思想家对军事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论述,更体现为《孙子兵法》这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兵学巨著的出现,它们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语·楚语》中“史不失书,矇不失诵”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国语》、《左传》中许多篇章是先由“瞽矇”之类在口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增饰而后书于简帛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在流传过程中的加工增饰人也应该是《国语》的“作者”。  相似文献   

6.
若不赏,是失信也,奚以示民?(贵德篇P107)按:示,《左传·昭公十五年》作庇,考之《僖公二十五年》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尤为示读为庇之证(古示、庇同隶脂部)。《国语·周语下》“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韦昭注“庇,覆也,言行相覆为信也。”庇,即“实践”,“使相符合”、“覆约”之义。《荀子·赋篇》“皇天隆物,以示下民”。王念孙《读书杂志》云“示,本作施,俗音之误也。”窃谓示亦读为庇,《国语·楚语》“夫从政者,以庇民也。”可证。此“庇”为“覆庇”、“供养…  相似文献   

7.
《左氏春秋》原名《春秋国语》《左氏春秋》这一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写道:“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鲁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吕不韦……为《吕氏春秋》。”历来都认为《左氏春秋》指的是《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我认为《史记》在这里记叙的《左氏春秋》,根本不是指《左传》,而是指《春秋国语》,省  相似文献   

8.
同属于先秦散体文学的《左传》和《穆天子传》相比较,后者在文章结构形式、背景描述方式以及夸张、渲染、虚构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上,较之于前者有诸多变化,这主要是由于两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因而受社会主导思潮的影响不同、所起的社会作用不同所致。《穆天子传》在结构方式、背景描述和描写手法等方面的探索,开创了我国传人文学的基本表述模式。  相似文献   

9.
《河水》一篇不见于今本《诗经》,见于《孔子诗论》。在春秋的典籍《左传》、《国语》中也有记载。对这首诗的性质学者们有诸多争论,从《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可以看出,《河水》非《沔水》,非《伐檀》,非《新台》,而是一首逸诗。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时尚无已定型之《周易》现存的《周易》之编定,即其定型,大约在秦汉间。当孔子时代,即春秋晚期,尚无如后世流传的《易经》。即稍后的战国之世,也无如后世流传的《易》经。这个论断是由下列诸史实得来的。第一,是由爻辞的定型考之。今本《易经》中之爻辞,在《左传》及《国语》中谓之繇辞。繇,卜兆之占辞也——闵二年左传杜注——《经典释文》引服虔注曰:繇,抽也。抽出吉凶也。《国语》韦昭注曰:繇曳吉凶所由生也。据此来说,这个训释是服、杜两家《左傳注》所同的,也就是汉魏以后  相似文献   

11.
郑晓峰 《北方论丛》2012,(2):115-120
《左传》涉及梦的叙事共计29处,记梦是《左传》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的梦象以及巫史占梦,符合生活与事理逻辑,是对社会生活的虚幻反映和抽象玄思。有的梦象带有原型意象特征,是民族集体意识的表象。巫师的神秘释梦方式逐渐被史官的重人事重逻辑的释梦体系打破,反映《左传》叙事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春秋》及其传记《左传》、《国语》是先秦史籍,其中有关两周社会性质的重要史实,尚未为人系统论述,甚至未被注意,我现在提出来,可能有助于解决对两周社会性质认识的分歧。 (一) 周初封建,鲁伯禽、卫康叔、晋唐叔分别率领殷民六族、七族,怀姓九宗到少皞之虚、殷虚、夏虚去建立新邦。所率的宗族,有共同姓氏、直系祖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与《国语》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百年来,学术界对《左传》、《国语》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两书思想倾向等问题,一直存在分歧,成为经学研究中一大悬案.从古至今尚无人对《左传》、《国语》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和科学地、全面性地比较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对《左传》、《国语》进行比较、研究,我想,这不仅有助于悬案的解决,而且对探讨春秋到战国时之历史,研究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也是不无意义的.一、关于《左氏春秋》的辩论太史公司马迁说:孔子明王道于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宝,论<史>旧文,兴于鲁两次<春秋>,止起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1)太史公认为《左传》乃是左丘明所作,目的是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从虞氏春秋,吕氏春秋“上采春秋,下现近势”(2)编撰而成情况看,左丘明编篡《左传》是可能的.孔子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证明他与孔子为同时代的人.孔安国认为,“左丘明鲁太史”,皇侃说他是“受春秋于仲尼者也”(3)力主作者为左丘明.孔子生于鲁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14年.他68岁时返鲁,至于左丘明是否受春秋经于仲尼,怕无确证.  相似文献   

14.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讲了孔子关于“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这篇文献在《左传》、《国语》乃至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全未提及,而是在西汉时与《礼记》的其他篇什一起被发现的,其著作的年代难以确考,但大体而言,应是先秦时期的文献。我们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重现实的民族,幸好有此一篇讲社会理想的文字,它不仅使原始儒家的思想熠熠生辉,而且就整个传统文化而言,它也起了一种思想的灯塔的作用。从汉至清,两千年中,主流文化并不奢谈社会理想,如果某一朝代几十年间无战事,统治者爱惜民力,加上农业上连年风调雨顺,那便是所谓…  相似文献   

15.
孔子“笔削《春秋》义法”是两千年《春秋》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扑朔迷离,奥妙莫测。自汉代董仲舒“公羊学”盛兴,标榜孑L圣人作“经”,从中生发无数穿凿附会,矛盾百出的“微言大义”,从此将《春秋》研究引入误区。考先秦至汉初典籍,凡称名皆“孔子作《春秋》”,而所征引《春秋》皆出自《左传》。《左传》乃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而成,它与左丘明所撰《国语》思想倾向、语言风格皆截然不同。显然,《左传》主体即“孔子史记”,也就是孔子所“笔削”的《春秋》。“《春秋》笔削义法”存在于《左传》之中(而不存于“经”中),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希望把“春秋学”引出千年误区。  相似文献   

16.
陈文静 《南方论刊》2009,(10):85-86,91
《左传》是阐释《春秋》的传书。春秋是动荡势态下的历史过渡的时代,重“义”尚“礼”的社会风气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向“利”靠拢。本文将从《左传》入手,从引用《诗经》和战争中剖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汇编了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外交辞令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言辞的重视,体现了春秋时代记言说理的艺术成就与技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语》在历史文学上开创了古代史学之先河。在记言、记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左传》所继承。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春秋末期鲁哀公十三年的黄池之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这次会盟,究竟吴国、晋国谁为盟主?这似乎已经成为千古公案。但此事不仅关乎黄池之会的历史真相,而且关系到对《国语·吴语》史学价值的认识,故笔者不揣鄙陋,述闻拾遗,略陈己见,以祈于《国语》研究略有裨益焉。              一 黄池之会,吴、晋孰先?其争端肇自《春秋》经传及《国语·吴语》的不同记载。 《春秋》经曰:“(哀公)十有三年、……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左传》曰:“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秋,…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中,凡阳爻称九而阴艾称六。一卦的阳爻自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一卦的阴爻自下而上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据近人研究,古代《周易》卦爻中并无初九、初六、或用九、用六之称。即便到了春秋时代,由《左传》《国语》的记录来看,人们用《周易》占事或论事,在分析卦艾时,仍无九、六之称。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不然,《周易》有之,在  相似文献   

20.
韩国良 《阴山学刊》2006,19(2):49-53
今、古文学派有关《商颂》年代的界定存在争论。由于争论多局限在文本所展示的语言、地理、历史、文化信息和前人有关《商颂》作年记载两个方面,因此至今仍未形成统一认识。转换论证角度,“称诗”之风在春秋非常流行,从《国语》《左传》的赋引情况看春秋“称诗”的基本特征,可以确定《商颂》为商人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