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逍遥游》和《齐物论》暗藏着庄子自我设计的思想困局。庄子的"逍遥"是排他的,而其"齐物论"则主张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乃至齐存亡、齐是非等等。这让同为《庄子》核心思想的"逍遥"和"齐物"陷入一种悖论般的两难:既然《齐物论》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为什么《逍遥游》不可以齐大知小知、齐大年小年乃至齐逍遥与不逍遥?排他的"逍遥"与包容的"齐物"让庄子陷入一种无法自破的价值悖论。但是,正是"逍遥"与"齐物"所形成的悖论揭示庄子世界观的复杂性和哲学属性,庄子在论述其思想时呈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对存在的怀疑、对绝对价值的怀疑、对救世之道的独特态度成为先秦思想演变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成心"是理解庄子<齐物论>乃至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术语之一.对"成心"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本然之心;二是偏执之心."成心"是是非争辩、人之茫昧之所由,是"吾丧我"提出之依据,是"两行"主张之根源,因此"成心"一词涵盖上述两种相反相成的含义,揭示了庄子哲学思想存在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庄子哲学的特色于经典章节《齐物论》可见一斑,而《齐物论》的关键又在于"是非之辨"。《齐物论》明辨知识,《逍遥游》描绘境界。庄子通过解构人类的知识,从而解构了知识指涉的现实事物及世俗价值,使自我处于一种超越的"无"的境界。然而,庄子只是庄子,是个具体的存在。庄子与世人各行其是,彼此是极有差别的,称作"两行";另一方面,从道的角度审视,彼此各自的差别又因差别本身而为一了,是为"道通为一"。庄子与世人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被化解了。  相似文献   

4.
在<齐物论>中,庄子实际上是从四个层次来论证怎样才能在悟道上算是达到了一个足以令人赞叹的境地,即最高的层次是"以为未始有物者",其次就是"以为有物矣",再次就是"以为有封矣",最后就是"有是非".庄子认为处在最后一个层次的人没有体悟到大道的精神,使"道之所以亏也".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齐物"非仅指涉着以生命为本怀而绽开的精神境界,更蕴涵着以政治为关切的治道推衍。"齐物"的政治性在"齐是非"的旧义与"齐文野"的新义中均有体现。"齐物"既意味着庄子对儒家政治哲学"入于非人"的细微批判,也呈示着某种"齐之以道"的政治建构:通过对"成心"之必然、多元与开放义的揭覆,庄子主张摆脱"是非之争"的樊乱以及"师心自用"的知识、价值或权力专断,以避免"意有所至而爱有所无"的情感落差与"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惨淡结局;通过对"道通为一""相尊""相蕴"等存在视域的孤明先发,庄子认为政治生活应充分尊重并涵容"多元主体",从而倡扬以挺立主体的独立性、激发主体的创造性、维护主体的多元性为鹄的的"天籁"式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6.
庄子物论的意向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论”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 ,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但被许多研究者忽视了。检视郭象《庄子注》、王夫之《庄子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其要义有二 :一、平齐是非 ,二、均齐万物。蒋锡昌认为 :“物”即万物 ,谓万物之理 ,“论”即言论或辩论或论说 ,谓当时各家各派的不同言论。① 闻一多认为物论犹事类。② 笔者认为 ,庄子哲学所谓物论表述的是人理解和掌握物的活动价值评价 ,是对主体生存方式的一种确证。因此 ,物论是庄子哲学的坚实支撑 ,是其元典精神的鲜明凸现 ,讨论这个问题 ,有利于敞开庄子…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言和道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认为<庄子>存在一个"言不可言者"的言说悖论.本文认为,<庄子>在积极的意义上并不存在言说悖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庄子>蕴涵的方术之言与道言的区分,并且了解庄子对卮言的运用,就能在一定意义上消解这个悖论.  相似文献   

8.
庄子认为,万物间其实没有差异,差异只是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不过,庄子并未交代何为"成心"。这一"齐物"思想的逻辑系统尚不严密,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庄子后学认为,万物间确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各任其性,万物便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齐一。这一"齐物"思想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但庄子后学并未将这种思想冠以"齐物"之名,因此,从"齐物"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这种思想尚不具备哲学体系所应有的表达明确的特征。郭象受庄子后学"齐物"理路的启发,又合庄子的"逍遥""齐物"二义为一,而提出了一种"任性""齐物"思想,对于这种思想,郭象明确地用"齐物"加以命名。郭象的"齐物"思想既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又得以明确地表达和论证,庄学对"齐物"哲学的建构至郭象方得圆满。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超越相对:试析《庄子》的三个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名相的悖论揭示了名相的相对性与互易性,是非的悖论揭示出是非判断因"成心"而具有的不确定性,仁义的悖论揭示了儒家道德价值对人之存在方式的有限设定.<庄子>三个悖论的意义就在于揭示相对视野的缺陷与不足,并成为超越相对视野、朗显绝对之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张静 《船山学刊》2004,(2):121-125
对《庄子·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分歧引申出对《庄子》的矛盾理解;这一矛盾可以置疑:《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否体现出庄子思想体系的明显的悖论,还是庄子自身的思想并不存在一个体系;由这一悖论出发,可以阐发出截然不同的游世的人生哲学和超越的美学,审美超越的意义在于对束缚自我现实的否定和对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齐物思想在整体上浑融一体,但其中又有层次可循。"万物本齐"是在肯定万物各自差异性的同时强调万物在本源上的一致,从而为"是非一齐"提供理论上的基础。"天人之齐",实质上是通过齐是非而对万物本然状态的复归。这三个层次共同包含了"不齐"与"齐","无物"与"物"的巧妙辩证,也生动地构成一种递进中的循环,超越中的复归。最后,齐物思想的最彻,是天人无分,"齐""物"同泯。  相似文献   

13.
赵庙祥 《江淮论坛》2010,(5):77-83,159
庄子主张"齐物"包含现实和终极旨趣:从《齐物论》对诸多矛盾现象特别是对是非的产生根源、判断标准、如何齐同和至人、圣人怎样对待是非的论析可以看出,其现实旨趣在于通过阐明"齐物"之理揭示是与非等矛盾现象的本质同一,以诱导世人从无穷无尽的是非纠葛、矛盾困扰中摆脱出来;此篇对纷扰世情、人的悲苦命运和存在结构的深刻揭示则表明,其终极旨趣在于劝导世人通过"吾丧我"证悟"齐物"或道体境界,使人的经验我回归本真我,以彻底超脱生存苦厄。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主张从道的观点 (即天地整体的观点 )看事物 ,认为由此可以得到一种理解 :一切事物是无差别的 ,即万物齐一。齐物理论的重要性也较多地表现在它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这种实践性上。在庄子看来 ,与道合一、齐物、与天地合一 ,三者是一回事。与天地合一即逍遥游 ,逍遥游是在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中对天地整体的冥想 ,对作为天地本性的道的冥想。  相似文献   

15.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吗  相似文献   

16.
以今人视野回眸先哲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在庄子看来,"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是"人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宣扬"万物齐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养生并不是脱离世界,而是要大胆感知和观察世界万物运动的内在规律.就这个意义上说采,庄子的认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逍遥游是庄子主张的最高精神境界,所谓逍遥,就是自由,就是超越时空的、绝对而永恒的自由.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越束缚.庄子的"游",就是若即若离,活在这个世界,但是又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所谓"逍遥游"就要达到自由自在、若即若离、不拘名利、追求精神解脱,同时又大胆思索,追求真理.庄子关于个人修身养性的观点至今仍然有他的积极意义.庄子的养生,实际上是热爱生命,他主张人不为物累,顺应自然,远功名,却利欲,与世无争,做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才能够养生,享尽天年,这和现代医学所主张的情绪乐观,心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是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在《齐物论》中,庄子实际上是从四个层次来论证怎样才能在悟道上算是达到了一个足以令人赞叹的境地,即最高的层次是“以为未始有物者”,其次就是“以为有物矣”,再次就是“以为有封矣”,最后就是“有是非”。庄子认为处在最后一个层次的人没有体悟到大道的精神,使“道之所以亏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西方语言哲学转向为参照,论述了庄子言说的隐喻特色,提出了庄子面临的言说悖论的问题实质是言与道的问题.道家以物观道的方法奠定了庄子无执的言说方式--卮言的思维基础,从而使卮言作为一种体道式的隐喻描述出现.它的使命是作为主体悟道的以态,传达大音天籁.它的品性就是超越彼此与是非,追求无执的解构性言说.  相似文献   

19.
郭象解"逍遥游"义为"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郭嵩焘认为失庄子之旨。他联系《庄子·天下》庄子自言其道术特点,乃上与造物者游,言下之意,像鲲鹏那样的"大"者,遨游于高空才是逍遥者。同时,郭嵩焘认为,"齐物论"意味着"强天下而齐之",会导致"是非相乘,哀乐滋繁"的局面。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矛盾。但是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的角度理解郭嵩焘解庄的内在矛盾,依然能发现其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严春友 《河北学刊》2006,26(2):36-39
庄子的思想存在着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是由于庄子没有把道的观点贯彻到底造成的。这种内在矛盾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若把道的观点贯彻到底就会导致自我否定。《庄子》作为一个文本,是世界思想史上将哲学与诗完美结合的独一无二的经典,这样的文本是不可研究的。我们所谓的研究既违背了庄子思想的本意,又是对这个经典文本的某种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