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桦是个娇小玲珑、小鸟依人的女孩子,有不少男孩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是有一次,经理要她马上外出送一份加急文件,她求阿刚陪她一起去,谁知阿刚对她说,这是经理吩咐你做的事,与我无关。当下就把晓桦气得眼泪在眼眶里转。 通过晓桦的故事,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男性喜  相似文献   

2.
"超女"借助于媒体,不仅为平民观众提供了娱乐狂欢,而且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开放式海选所体现出的公平竞争精神、观众手机短信投票方式所蕴涵的和谐社会应具有的民主精神、超级女声大赛所喷发的社会活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有联系的.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媒体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投入,更需要媒体用理性来把握、引导、发挥.传媒应该把握住这个生机勃勃时代的主旋律,去寻找那些真正能打动我们内心的人物和品质,去发现那些散发出理想主义芬芳的场景和故事,从而引发人们的感动,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作为羽衣仙女传说的原型故事,姑获鸟故事传递了古代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封建社会对女性禁锢的严重性。姑获鸟故事中,恶鸟、夺取孩子、血等因素虽为故事增添了恐怖色彩,但它们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消退,究其原因,与故事的美化、复杂化关系密切。羽衣仙女传说的女主角由鬼女转变为仙女,角色功能的变化使故事兼具统一民心、统治国家的政治功能。鬼女在东渡日本后,演变成日本鬼故事中的姑获鸟。日本姑获鸟被称"产女",分为鸟形妖怪和人形幽灵。与中国的姑获鸟故事相反,日本故事的恐怖色彩有增无减。如今,出生在中国的姑获鸟成了名副其实的日本妖怪,这与日本神道的万物有灵观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模式化"是发迹变泰故事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贫贱-困顿-机遇-富贵"四部曲的情节总体结构,二是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预兆"、"磨难"等功能性情节.这些模式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和心理背景,它们既是原始时期的文化遗留物,也是经人类审美和接受心理反复检验淘汰之后的文学形式.在这些"陈腐"的模式中,蕴涵着也许永远不会过时的文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掘.  相似文献   

5.
幼时读陈樨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其中的一个故事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汤既然以武功建国,诸侯对他自然十分敬畏,汤便以仁厚来收揽人心.一天,汤出外游玩,看见一个农人在树木上挂了一个鸟网,挂好了,在网下面祝告说:'不论东西南北哪一方面来的鸟,都飞入我的网里.'汤说:'你不要太过分了吧!哪里可以这样网尽杀绝?'便叫他把网放开三面,只留下一面,替他祝告说:'要飞去左边的鸟儿,便往左去.要飞去右边的鸟儿,也便往右去.只有不听我的话的鸟儿,才进入我的网.'各国听见汤这样说,都说汤实在太仁爱了,对于飞鸟都这样的仁爱,还能虐待人民吗?大家就都愿意听他的命令.后来把宽大的政策叫做'网开三面'."当时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典籍,我却愿意相信它.  相似文献   

6.
崔同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06-108
目前各种媒体的基本新闻手段或者说报道方式无外乎两种"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故事模式"是以讲故事为主的报道方式,而"信息模式"则是以提供"纯信息"为主的报道方式.我们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要更好地研究、运用"故事模事",并根据其性质和读者对象,追求符合媒体本身情况的"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7.
威廉斯的"感觉结构"为理解"中国故事"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当代电影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种文艺实践中普遍萌生的感觉结构,总体上强调以新的视角和自觉的态度面对"中国性",表达"中国经验",建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和侧重又因不同文艺类型在创作机制、传播途径和读者受众等方面的特性而有所差异.可以说"中国故事"在文艺实践中的显现方式是迫切的又是混杂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以及理论批评的介入才更有必要性."讲好中国故事"既体现了文艺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又表征着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民族寓言"诉求,从理论立场和文化导向方面影响了"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感觉结构"的明晰化和再度构型.  相似文献   

8.
"故事"与"历史"互文性关联之重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故事和叙述历史,作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在一逝不返的时间性进程中建构意义的独特方式。尽管真实与虚构是文史分途的关键,但这并不影响故事与历史在话语形式上同为叙述文本的基本事实。故事与历史的互释,使我们意识到文本叙述是一个互文踪迹相映成趣的开放空间。历史真实究其实质是一种历史判断的结果,它建立在认识群体的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番禺"考辨     
何科根 《学术研究》2001,(9):119-126
岭南学者轻而易举地以"五羊献穗"的故事解释广州又名"羊城"的因由,惜未能续以把握华夏、荆楚文化南播的特点去释读"番禺".其实,"番禺之名最古"(屈大均语),番禺的得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饶宗颐先生说,番禺的名字"亦大有研究价值".但是,毕竟年湮代远,线索难寻,彼古义冥昧,欲考辨精详,殊非易事.此前学者之意见颇不一致,有的说法较欠浅近,有的说法虽迫近源来但其考证不及本义.可以相信,多少前代学者穷思苦索的真义一经寻回,必能令世人一睹古番禺文化的斑斓耀目.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一生著述甚丰,然而让他风靡全球的却是他的"北方故事"。本文试图对他的"北方故事"从独创性和地域性两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找出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名篇《画皮》的原型,最早可上溯到西晋时竺法护所译《修行道地经》中的一个故事,并在六朝志怪、唐传奇和敦煌变文、明清章回小说中均发现了相关内容.文章在论述完这一流变过程中的起始和过渡环节之后,进而考辩了"画皮"构想的由来,总结了该类故事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邱睿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29-132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4.
王沁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41-144
本文认为"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境界所包含的深意不止于技艺熟练以及自由境界的比喻意义,从中甚至可以一窥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这一点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故事中主要细节的解读指出,其中实际蕴含了庄子对个体、社会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并由此揭示出庄子精神自由的理想在实践上的现实性,即为出世而入世,并由此探讨了庄子思想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在老子伦理学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养生思想,其中既提出了"和"、"常"、"容"等范畴,也提出了人们应当具有的"知和","知常","处下","不争";"知容","知公","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去甚,去奢,去泰"等人生态度.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人们和谐身心关系的建设,进而对于益生长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以其新颖独特的叙述方式个性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厚重的思想内涵在新世纪众多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小说以马长安的父亲马文昌、生母林春如与养母肖兰芝之间恩怨情仇的故事为主线,以三个人物各自的主体言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第一人称多声部叙述结构.其中尤以林春如与肖兰芝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理解的同性关系最为感人.肖兰芝是一个被文学所长期遗忘遮蔽的生气勃勃的女性人物形象,读来有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正是马文昌与肖兰芝和林春如这"两个母亲"之间分合聚散的故事,演绎出那个时代一部独特的家庭性别关系传奇.  相似文献   

17.
大凡说梦,中国人首先就会想到"庄周梦蝶"的故事.由于庄周梦蝶这一故事穷尽了自然造化和自由人生的真谛,所以后人总是以庄周化蝶作为实现人生自由的典范.但问题是,虚拟的梦境总是短暂的、靠不住的,这正如陈造的诗句所描写的那样:"蝶梦蓬蓬才一霎,邻鸡啼罢又啼鸭".因此,单靠虚拟的梦境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地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于是,庄子以后的中国文人发挥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力,既然美梦终有一醒,那么还不如摇身一变化为蝴蝶,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梁祝化蝶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同窗共读、情投意合的情侣,生前不能结为连理,只好死后化为蝴蝶相伴,以比翼双飞的蝴蝶来实现生前的美好愿望.在这里,我们不妨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看梦这一现象究竟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或者说,对我们现实的人来说,梦究竟具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颊谷之会"是<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左传>和<谷梁传>确立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其他典籍对故事进行了不断的创作.这些创作都旨在塑造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形象. "颊谷之会"中呈现的孔子形象对于全面理解真实的孔子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回回"作为一个指代特定人群的名称,在传统汉族社会中长期扮演着"他者"的角色,而这种认知的形成又和汉族对早先胡人的历史记忆紧密相关.这生动地反映在汉族社会中长期流传不辍的"回回识宝"型故事里,本文通过对该类故事的源流发展及演变规律的考察,揭示了传统汉族社会是如何从以往的历史记忆中寻求资源并与现时相整合从而构建出大众话语中的回回形象.  相似文献   

20.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情人>中有关"情人"的称谓进行了分类、整合、连接和分析,提出:"情人"的各个称谓对小说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并和文章的结构安排、人物的性格发展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