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玉顺 《天府新论》2004,2(3):83-88
本文提出了"现代中国哲学的‘文化纠缠'"问题,认为我们迄今为止是否已经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现代哲学",这还是一个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哲学"始终纠缠于或隐或显的"文化"问题.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优劣比较"的民族文化情结,遮蔽了我们的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时期,哲学以考察世界、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导为己任,但近代以来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却让它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而沉浸于对本质实在问题的追问当中。进入20世纪,哲学家们开始放弃过去的讨论方式,其中尤以后期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态度最为鲜明,他们努力把哲学的反思对象拉回到未被做出形而上解读的生活世界,实现从"解释"世界到"理解"世界的哲学问题转向,体现了一种现象高于本质的反本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意识"一词有多种所指,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方式、性质和作用,因此,当代心灵哲学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笼统谈论意识进而建立统一的意识理论.查默斯等人从诸多子问题中发现的"困难问题"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起激烈争论,这使得科学主义几乎定于一尊的心灵哲学大观园又沸腾起来.在缤纷多彩的意识理论中,"新二元论"就是其中一支特别引人注目的劲旅,它从哲学、科学和逻辑等方面回应"困难问题"的同时,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不能漠视的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能够、而且必须跃进,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如何才能跃进的问题。我个人对跃进粗浅的理解是:在克服保守思想的基础上,尽量挖掘潜力,把只要鼓起干劲就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面做到多、快、好、省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把过去认为做不到的或不能短期做到的事情做出来并大大缩短所需要的时间等。而达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大反思时代.其时代意义的鲜明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认为这场反思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误区.诸如"纠缠"马克思个别的只言片语;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作一般的考古学研究;普遍地存在着"两极式"思维;在形式上自觉不自觉地步西方马克思主义后尘;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学术"揉进马克思主义建立某种体系;等等.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存在的误区梳理、整合出一个新的反思路向,使哲学真正的成为时代精华的精华,从而在新的实践面前为诸多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指引路向.  相似文献   

6.
从“理解”与“解释”的区分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解释"的分野,一开始主要是在方法论层面上被意识到的,其直接背景是为了抵制自然科学方法的独断,凸显人文学科的独特视阈.海德格尔则真正地揭橥出这一区分的存在论含义在于:它不仅仅昭示了一种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特殊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还确立了一种把握人的存在的独特领会方式.其实,后者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被折射得尤其突出,它意味着超越那种把世界当作感性对象的直观态度,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姿态,即从人的感性活动这一原初基础出发去体认和领会世界的批判性反思和变革,这也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7.
李键 《学术探索》2005,(2):12-16
传统哲学中的意识与物质,从广义上讲就是主观实在和客观实在。主观实在与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种实在,其关系可以分为心物关系和心脑关系两种。心物关系属于哲学问题,心脑关系则属于科学问题。而就两种实在本身而言,它们都不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客观实在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观实在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在从古代至近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未能觉察到在对象世界与人之间还存在一个价值问题.价值王国的发现,只是上个世纪中叶的事.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则是通过康德的“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进入哲学领域,成为现代哲学研究内容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开始兴起价值论思潮.新康德主义的费赖堡学派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最早把价值引向哲学本体论,实在论的代表哈特曼则成为创立价值本体论的第一人.后来,实用主义、人格主义、现象学、历史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学派,都注意对价值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价值论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化解克莱门茨和格里森关于植被群落机体论和个体论之争中,坦斯利正式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而遗留下生态学历史性难题。尽管奥德姆兄弟基于物质和能量循环对生态系统重新进行界定,这一生态系统观念的变革由于本体论的整体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而备受责难,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学科本身都陷入"同一性危机"。通过诊断,他们背后都潜藏着机械论世界观,纠缠着"机器隐喻"情结,误把生态系统当作单子式的、空间边界明晰的实体单元,由于其边界不清而导致所谓的"同一性"困境。以帕滕为首的新兴系统生态学基于网络结构,构建不同于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把环境重新纳入"生态-系统"内部,指出它是不同于实体的功能性关系实在。  相似文献   

10.
王俊 《兰州学刊》2007,(1):51-53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1.
<正> “诚”是王夫之哲学的重要范畴,目前学术界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据王夫之的具体论述.粗略地区分其对“诚”的不同哲学规定,探讨其“诚”论的逻辑结构。以就教于学术界的老师和同志们.在中国哲学史上,《中庸》最早从天、人、物三个方面对“诚”作出哲学和伦理学的规定.《中庸》而后,许多思想家都谈到“诚”,特别是在宋明哲学中,“诚”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被多方面地加以规定和论述.王夫之的“诚”论总结了前此“诚”论的发展而直接继承了张载。张载把“诚”规定为“实”,又释之为“有”,王夫之则把“实”和“有”结合起来规定“诚”。“实有”是对  相似文献   

12.
"预期与非预期"的矛盾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中蕴含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恩格斯的主要意图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为了论证历史进程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或者旨在说明个人活动的有目的性而历史发展的无目的性,而是要挑明人类史之所以区别于自然史,就在于人类史的进程及其规律性一刻也离不开人的意志、目的的"纠缠"。  相似文献   

13.
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以"什么是虚拟实在"为基础,而这个问题在对虚拟实在的哲学研究中也是分歧最多的问题.针对在这个问题上已有的主要现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分为语义、技术和哲学三个方面.在语义和技术上,对虚拟实在的理解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在此基础上探讨虚拟实在的哲学解释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主要梳理并分析了关于虚拟实在的六种哲学解释,最后对于在已达成很多共识的基础上产生这样大的分歧的原因也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应超越现有的科学化、对象化的研究方法,真正以哲学的研究方式、研究角度和立场对虚拟实在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试评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是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派别.它从语言学中发端,在研究和解释典籍资料中发现了被解释的“本文”与解释者的地位、境况、思维方式等等的关系问题,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哲学世界观.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是作为哲学的解释学的创立者,伽达默尔继海德格尔之后把理解和解释当作人性的内在特征,当作所谓“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来论述,把解释学推进到人本主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5):33-39
欲把"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以达成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目的,确立"问题"研究的"主体自觉"和"方法论自觉"至为重要。为此,必须对这样的问题作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还是"唯有马克思而没有恩格斯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以"诚"以"信"以"敬"还是"主观化""庸俗化"?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还是"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我们的"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  相似文献   

16.
哲学就是哲学——“价值哲学”的哲学观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理解"价值哲学"?在怎样的思想意境中把握哲学的"价值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哲学的理论特质而言,哲学就是哲学。因此,"价值哲学"在其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哲学分支或学派。反思与批判"价值哲学"研究之困蔽,其目的不在于重建价值哲学,而在于真正把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实现哲学之为哲学的意义。然而,只是按照西方"价值哲学"的理论范式,以及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分化的路径,仍会致使哲学的"价值"概念抽象化,从而失落哲学与人本身。西方哲学在与本体论、认识论相对的意义上强调伦理价值,这是西方价值论之先天性缺陷;而在中国哲学中,哲学就是一种价值性的思想。因此,通往哲学的价值主题,并非仅有西方哲学一条理论路径。"价值"作为哲学概念,主旨并不在于实际的需要及其满足,而在于我们评价人的关系与人的世界时,应该肯定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追求与实现人之本性的生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想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20年来,“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成了我国哲学文献中最常见的概念,涉及到西方哲学、特别是现当代哲学的许多重要问题。由于其含义不很确定,往往难以对它们及相关的哲学问题作出准确评价。有的学者因此建议避免使用。但这些概念既已广为流行,如果没有其他更适当的概念来取代,恐怕难以废弃。较为现实的办法,是澄清它们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在不同层次和语境下的意义,分别作出分析和评价。笔者拟在此提出一些看法,期在抛砖引玉。其中有的观点受到过一些专家启发,或者说是出于对他们某些见解感到疑惑而作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是一种宇宙论的观念体系,是对实在的一种全面理解。过程哲学又被称为有机哲学,认为世界是现实实在的统一体。在本体论上,怀特海之过程哲学把整个宇宙抽象为密不可分的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两个部分,进而把评价作为两个世界的中介。在怀特海看来,"理念"就是两个世界的共同因素。同时,怀特海运用作为本体论的价值论对个性同一性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怀特海价值论本体论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新的科学成就和术语逐渐形成的一种泛价值主义。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师康宏达同志,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逻辑特殊论"的主张.这种主张可以说是他关于形式逻辑、哲学、数学等最一般的原则性的见解.他认为:搞逻辑脱离哲学无妨,搞数学、物理学等脱离哲学也无妨.他的理由是:一、站在错误的哲学立场上,也未尝不可以在逻辑学的专门内容上作出巨大的贡献,正如列宁说普恩凯莱他们在哲学上是糊涂虫,但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是巨匠一样.二、应该把数学、物理学、形式逻辑等科学中的理论问题与其中的哲学问题分开,这些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不属于这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不朽的哲学家之一,只要人们还追问哲学问题,他所作出的贡献就仍然很重要.这不是因为他以一种独特的、有说服力的方式回答了这些哲学问题,而是因为他以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技巧来处理它们.他通过说明哲学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对语言的误用,从而来消解哲学问题,而不是回答哲学问题.为此,他认为有必要彻底去探究语言的各种变化,并把它们置于人类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中.这并不是说他对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给出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阐释,那与他本意是相悖的.事实上,他提出了很多揭示各种具体误解的技巧,这些误解表现为各种难以消除的哲学问题的假设.一旦消除了这些误解,哲学问题也将随之消失,因为哲学问题被他看作是基于各种混乱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