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词语的相互搭配一直是汉语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语词"分"为例,从语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词的本义中沉淀着先民对于这个词所反映的现实的观察结果,这种观察结果是隐藏在词义背后的,属于民族用词的潜意识心理,它决定着语词是否能与其他词的搭配,而搭配的顺序也依照现实行为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从《洛阳伽蓝记》看中古书面语中的口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所代表的文言词汇系统与现实口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但也包含着六朝时期相当数量的口语成分.根据中古书面语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判断一个词属于口语词或者书面语词的客观标准;依照这些标准探讨了<洛阳伽蓝记>口语词的三个来源为:汉译佛典、前代典籍、现实语言.  相似文献   

3.
理解"'所知'是'所可能知道的'"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可能"这一语词."可能"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相对于不可能而言,二是相对于现实而言.在"所知学"中,"可能"是相对于不可能而言的,因此,"'所知'是'所可能知道的'"这一观点所要表达的,既是现实地知道的、也是想象地知道的.刘永富先生与张帆先生由于在不同意义上理解了"可能"这一语词,所以他们关于"'所知'是什么"的讨论很难形成正面交锋,从而也难以形成有积极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试论《洛阳伽蓝记》中的口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所代表的文言词汇系统,与现实口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但也包含着六朝时期相当数量的口语成分;确定一个词属于口语词或者书面语词所依据的标准;《洛阳伽蓝记》口语词的三个来源:汉译佛典、前代典籍、现实语言。  相似文献   

5.
双语词典乃对译词典,即在译语中寻找理想的全同概念来替代源语词目;源语词目实质上被转化为该词目在译语中的对应词.译语对应词因此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充当原有词目的译义;二是被转化为实质被解释词目.这种双重身份要求例证既须以某种方式来界定或补充实质词目的词义,还须承载源语词目在语法、搭配、语用等方面的信息.在例证中,源语词目与其它词汇单位之间往往呈现出某种横组合关系,它体现了二者之间在词条、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选择或制约关系;词汇之意义主要寓于横组合关系之中.在释义中充分利用横组合关系,可确立为双语词典的释义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6.
谈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词的语义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与词的搭配既是语法的、类的搭配,又是语义的需求、互补。物量词对数词的选择,除语法上的规定外,还要受到语义,特别是量词的后搭配名词的语义制约。不同名词选择不同的数量短语,在语义互补的条件下,显现出某种新的意义和色彩。正确的语词搭配还要受到客观现实、修辞表达、社会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物量词对数词的语义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传统语法理论,介词与分词词组搭配使用是不符合语法的,但是在语言现实中,像 from under thetable 这类结构经常出现.本文从该结构的内部语义着手,试从语词的粘合性,句法省略理论,同位结构语词关系及介词的语义变化等角度说明这结构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书面语词和口语词作为两大不同的词汇系统,既有竞争与分化,也存在着交叉、融合与转化。书面语词和口语词的交叉有两类,一是不同表达中书面语词、口语词的交叉,二是书面语词与口语词同形异体(语体)现象。在融合与转化方面,书面语词进入口语与教育的普及有关,而口语词进入书面语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口语化典籍对口语词的吸收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计算搭配词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从词形的角度,对JDEST的生物医学子库中出现的技术名词进行了词语搭配研究。研究中,作者对两组技术名词基形与其相应的复数屈折变形进行了词图观察?搭配词提取和聚类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节点词所共享的搭配词不但数目有限,各共享搭配词也存在着亲疏程度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文本中词语搭配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佛教词汇输入中国,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古佛经引进了大量的外语词,引进语词的词类(包括内部小类)有了明显的扩展,接受外语词的体式已基本确立,但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中古佛经已开始对梵语借词运用缩略、词型规范等同化手段进行初步整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