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最难阐释的鲁迅小说文本,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虽然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和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伤逝》写于1952年10月,收入他的第二个小说集《访惶》,是作家笔下唯一反映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伤逝》通过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赞扬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同时,又尖锐地剖析了他们自身的弱点。小说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悲剧,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悲剧,它的形成,既有涓生和子君各自的思想局限,又有极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封建要求,在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过程中,同家庭和社会进行了坚决、果敢的斗争。当他们在…  相似文献   

3.
论《伤逝》中的涓生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迅的“手记”为入角,以乐黛云的评述为契机,按涓生婚前、婚后、求生三个阶段及子君感情的变化重新认识涓生形象;通过对这场爱情悲剧内涵的分析,明确指出小说的意义在于“用病态的观念去反抗封建传统会导致失败”;涓生的性格是鲁迅所鄙视的,但遭遇则是鲁迅所同情的。同时指出“沉郁”是作品的特色,《伤逝》是对当时流行思潮给青年学生带来的某些迷惘的揭示,作品的深度达到了当时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伤逝>承载着鲁迅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信息,既是对朱安命运的直接预言,也是对旧式婚姻生活的回顾与告别.据此,鲁迅对人物原型进行了艺术变形,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式塑造出了"子君"的形象,又以自己为基本原型塑造了"涓生"的形象.鲁迅与"涓生"之间的"镜像效应",使<伤逝>的主题具有自我审视与批判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伤逝》文本中涓生、子君形象的多重性与“五四”文化运动中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的一致性分析,对涓生、子君相互关系的不平衡性与“五四”文化运动中多种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的一致性分析,对涓生情感经历的波折性与鲁迅自身文化实践历程中的情感经历的一致性分析认为:《伤逝》是一个隐喻性的文本。它以感性的形式表达了鲁迅对“五四”文化运动的全面反省。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先生生平惟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最终的结局却是子君遭涓生抛弃,回到父亲家中后悲惨死去。由于时代、经济、人物性格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注定这是一场必然走向幻灭的乌托邦式爱情,子君沦为这场爱情悲剧的祭品。  相似文献   

7.
论子君的悲剧刘迎秋鲁迅的《伤逝》是一部以青年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了“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婚姻爱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通过男主人公涓生对往事的回忆与追悔,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涓生与子君从热恋到同居,到终于破裂酿成悲剧的整个过程。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凄...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七年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伤逝》,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斗争,实现了婚姻自由,抱着美好的希望,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家庭。可是,没过多久,涓生遭到失业的打击,在生活的重压下,两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越来越大,以至不得不分离,子君回到父亲那里,悲惨地死去;涓生重又返回最初寄居的会馆,独自咀嚼着苦味的人生。作者当时创作这篇小说,意在告诫他所同情,爱护、并寄予期望的中国青年: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完全是正当的,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下,如果把奋斗的  相似文献   

10.
从性心理视角阐释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阿Q正传》中阿Q向吴妈求爱,合乎情理;吴妈性压抑,几近麻木.《祝福》中祥林嫂被贺老六婚内强暴,而后和谐;柳妈有变态的窥私癖.《肥皂》和《高老夫子》中,四铭和高尔础并非“男盗女娼”,他们只不过是意淫.《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不仅是由于经济拮据或子君平庸、涓生自私,这同男女的性心理差异有关.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伤逝>是表现知识分子生活思想最深刻、艺术最圆熟的一篇.它通过对涓生和子君从初恋、同居到最后分离的悲惨结局,反映了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婚姻是项事业,需要人们去经营.而这两个问题到现在都还没过时,这就决定了<伤逝>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伤逝》中,子君与娜拉、涓生与子君构成了多重镜像。子君由于爱的匮乏而大胆地学习娜拉的举动,重复娜拉的话语,在镜像娜拉的启示下,她开始发现了自我。子君在获得爱情后,依附于涓生,很快忘却了娜拉。而涓生则将自己的启蒙理想投射到了子君身上,子君其实是他心生的幻象,以此来向现实抗衡。平庸的子君形象是他自卑心理的呈现,他要离开子君,就是想要抛弃旧我,获得新生。电影的改编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导演需要在把握原著精髓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伤逝》超越了传统怨弃型作品对两性关系的简单是非道德判断,藉由始乱终弃模式,通过弃妇子君观照出中国男性文人的人格特质,审视其爱情心理特点和审美旨趣,其中不无鲁迅私人化体验。涓生对子君的爱本质上是对理想中的拯救者幻象的爱,而他的被拯救是通过拯救(向子君启蒙)而获得。涓生是文化复合型人格的文人经典形象,旧文人的“女儿”情结和新文学青年的启蒙精神的双重价值观使他成为中国爱情文学史上的独特的真诚负心郎。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伤逝》自问世以来,研究家们不仅对它的时代意义和人物形象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连“伤逝”这一标题的含义也都作了阐释。就我所看到的材料来看,几乎一致认为:所谓“伤逝”,就是伤痛地追念已经过去的人或事。如果从字面上看去,这种解释当然不错;但它将作为《伤逝》标题的“伤逝”也这样解释我却不敢苟同。第一,小说确实记叙了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的用意只是让涓生和读者一味地沉溺于“伤痛地追念”中吗?第二,假如仅仅是追念往事,能反映涓生向  相似文献   

15.
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问世以后,人们就对其主人公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探讨。迄今为止有如下三说:(一)、社会悲剧说(或外界压力说);(二)、庸俗呆顿说;(三)、自私冷酷说(或始爱终弃说)。我认为各说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免片面。爱情本身是个系统。鲁迅根据对生活的深刻把握,对子君、涓生爱情悲剧的揭示是多角度、多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通过一对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揭示出它产生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是鲁迅长期求索的结果,无论当时,还是今天,它一直放射着耀眼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反映男女爱情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在于其主人公子君、涓生的爱情生活及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这篇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丰富的思想内涵。整个小说的情节都在展示着一种人的矛盾性心理与矛盾行为,然而却又与那个时代的矛盾性有着很大联系。  相似文献   

18.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同《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主旨何在?这是评价这篇小说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伤逝》研究中人们长期探讨、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观点略作归纳,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种意见:第一是“社会黑暗”说,即认为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它不仅剥夺了这对青年的爱情自由,也不给他们以生存的权利,使他们无论怎  相似文献   

19.
运用义素分析方法对鲁迅《伤逝》中主人公涓生的名字进行分析,由此发现了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末人、超人、道德家、忏悔者。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涓生其实是鲁迅自己的精神写照,而鲁迅对自己的婚姻、家庭与爱情的思考和艰难选择是建构涓生形象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者说是他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爱情破裂,甚至于付出生命代价的情感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