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赖大仁 《学术月刊》2015,(2):100-106
西方文论的"后理论"转向,既表现为"反理论",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新理论",指向对前人遗留问题及新的现实问题的重新探讨。在"后理论"转向的启示下,我国当代文论研究,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理论反思,包括解构性反思和建构性反思,这不仅需要怀疑和批判精神,同时也需要建构性的理论精神;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当代文论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所关涉的主要问题,一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点问题,二是当代文论建构的文学观念和价值理念问题,三是当代文论对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的"介入"功能问题,四是当代文论的开放与坚守辩证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它有指称"虚假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双重内涵.早期卢卡奇与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虚假意识"的内涵,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认识论转向;而阿尔都塞、齐泽克与詹明信则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的内涵,着力于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转向.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应该是科学性、存在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程度不同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但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把握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系统研究,因而他们无法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工作.  相似文献   

3.
马蕾 《学术论坛》2023,(6):116-1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经历了从对意识形态“碎片化”中介的批判到对“空无”主体重建的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汲取马克思思想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立场,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而有意搁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革命实践向度,这导致了他们非但无法走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资本所造就的“抽象”社会人格。唯有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原则高度,我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根植于社会总体结构并超越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5.
让·鲍德里亚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德里亚的理论视角是"消费社会",他通过对马克思理论及其核心"生产"范式的批判,经由一系列理论中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没有超越黑格尔和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要走出"生产之镜",必须认识到"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码控制.鲍德里亚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但是鲍德里亚的批判不仅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而且也有自身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6.
周可 《学术研究》2012,(1):30-35,159
20世纪20年代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开始思考现代科技对于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卢卡奇立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合理性与物化现象,逐渐转向意识形态批判;瞿秋白立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性,通过阐明技术的本质与应用方式,揭示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必然性。他们对于技术问题的思考从不同方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反映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差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是在全球政治和后现代文化高涨的历史语境中,建构起来的一种适合于美国后工业社会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尽管它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传统,然而却第一次发展了资本的文化逻辑理论,从而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救赎,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经济性;通过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统与资本逻辑之间建立特定的张力,来重新激活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在抵抗全球资本主义普遍化逻辑中对现实问题的重大反思,并由此建构起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兴学派.在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批判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危机理论、异化消费理论、稳态经济理论,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我们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促进生态和谐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有着不同的理论维度:现代主义是修正现代性的肯定性维度,后现代主义是解构现代性的否定性维度,马克思主义则是扬弃现代性的辩证批判维度。马克思主义批判分析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实现了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极对立思维的超越。今天我们反思现代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批判维度就不能缺席,以此在立足批判现代性所形成的张力基础上辩证地推进现代性的范式革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幽灵》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政治哲学论著中一部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其核心论题是"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德里达通过他的解构主义手法,一方面深刻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一味高赞的世界"同一性"自由主义制度的观点,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永恒价值和不可或缺性,呼吁人类社会应该存在"多样性"。德里达的这种解构主义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构后的新的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少数学者提出经济全球化是继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阶段,叫做跨国资本主义或全球资本主义,认为这就是历史的"终结".笔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及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理论,认为以知识经济为先导的经济全球化,将是共产主义的前奏曲,共产主义最终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黄力之 《中国社会科学》2012,(4):23-45,205,206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种种复杂现象,丹尼尔·贝尔以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为研究出发点,指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社会断裂的矛盾是由于结构性和机制性两个原因,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然而,贝尔试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超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深度揭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未忽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关注,并鲜明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性质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的相关探索,对贝尔思想的超越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推进同样值得重视。因此,认真清理、研究包括贝尔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学术成果,科学认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本与实践: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华 《文史哲》2003,42(5):158-162
当代资本主义借助高新科技 ,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造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新经济”。资本主义历经危机而不衰的生存能力 ,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不断受到质疑。但是 ,不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多少马克思未曾料到的新情况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 ,时至今日仍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预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距.但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必然"论断依然是正确的.本文从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运动进程这一视角出发,着重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阶级关系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从"两个必然"实现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前提、革命的主体和道路三方面,阐明了"两个必然"肯定实现,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埃尔斯特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它从个人角度和理性选择原则出发来深入剖析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特主张用目的解释、因果解释来诠释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他也提出反对把功能解释应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的经济学体系。我们应对其研究对象、核心内容、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以及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等问题进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要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不仅具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开展"十二五规划"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重大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理论意义,必须从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本身的辩证关系视角去理解;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去理解;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去理解;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去理解。只有深刻把握了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理论意义,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从容应对"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九个挑战性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过程,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异端论"、"唯意志主义论"、"民粹主义论"、"极权主义论"、"实用主义论"、"变相资本主义论"、"新权威主义论"、"新保守主义论"、"中国式联邦主义论"、"民族主义论"等九种具有挑战性的观点.本文对这些观点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