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戴清亮 《学术界》2003,(2):162-167
刮风、纠风 ,再刮风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刮起了“五风”———“共产风”、命令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其中 ,以“共产风”和命令风危害最大。“共产风”这个词 ,是毛泽东在 1 959年 2月第二次郑州会议的讲话中首先使用的。它的基本内容有三条 :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 ,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各种“产”。毛泽东把这概括为“一平二调三收款”〔1〕。粉碎“四人帮”前的 2 0年中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即刮风、纠风、再刮风、再纠风 ,一致刮更大的风。 1 958年刮风 (其实 1 957年兴修水利中已开始…  相似文献   

2.
近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屡见不鲜的弄虚作假现象越来越感到忧虑和气愤。特别是对出现在经济工作领域中的浮夸虚报之风更是视之为“公害”。坚决刹住浮夸虚报之风的呼声日甚一日,不除此风,无以正党风,平民怨,安天下。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仅就周恩来在大跃进后即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时期的经济思想作些初步探索。一、坚持实事求是的经济指导思想在1956年,周恩来就提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1]调整时期,他一直坚持该思想,坚决反对经济建设中的浮夸冒进做法,反对弄虚作假的歪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盲目追求高速度,甚至出现“人民公社化运动将使共产主义在中国提前实现”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思想,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周恩来不赞成这些做法,他指出“…  相似文献   

4.
李岩 《船山学刊》2008,(4):80-83
荀子之“性恶论”既是一个相对于人的自然状态的事实判断,又是一个关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荀子正是以告子实然主义人性论发端、明确而自觉地站在儒家德性论的传统的立场上批判了孟子那种流于言辞、陷于浮夸的“性善论”的德性论,以“性恶”的人性论为儒家的德性论传统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以欲解性、以恶解欲”,由合于告子的自然之欲求到反于告子的对自然之欲的批判到合于儒家德性论传统的礼乐教化、圣人之礼,都反映出荀子力图在新的高度上重建儒家的德性哲学,并且试图建构与儒家德性理论相匹配的社会政治礼法制度。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探析戴清亮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经受了三年困难之苦。造成困难的总体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就人祸而言,又有内部与外部之分。外部是苏联背信弃义,撕合同、撤专家,欲置我于困境。内部乃指“五风”之害。“五风”(“共产风”...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文化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80多年文化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以赋予“文化自觉”以认识论的意义。“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中的理性思考和自觉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在文化沿着先进方向演进中具有“活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俊义 《学术研究》2003,14(7):9-16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反思的思想结晶 ,是当今世界文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费先生对“文化自觉”的界定和概括 ,包含了什么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进行文化自觉的目的和意义 ,实现文化自觉的途径步骤 ,以及文化自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理想的目标等 ;费先生对“文化自觉”的分析和论述 ,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自觉论”。  相似文献   

8.
"六经"与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人类文化史上共有的现象 ,但东方与西方却走着不同的道路。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早于西方一个时代而发生 ,形成了具有二重性的早熟的特色。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 ,是通过儒家的“六经”而具体展现出来。孔子删定“六经” ,将三代以来的贵族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 )加以转化并推广到民间 ,建立起以儒家礼乐文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次自觉。这次文化自觉 ,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伦理类型的基础 ,也为汉代以后中国形成的“经学”提供了基本的文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经历了“两步走”(1953 ̄1957年9月)、“大跃进”(1957年10月 ̄1961年1月)、“两步走”(1961年 ̄1965年)的曲折发展。其间,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都为邓小平“三步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进行历史考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卡尔·波普(Karl·Popper,1902~1994)是以科学哲学著称于世的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历史哲学家。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中,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主张通过渐进的改良实现“较合理的社会”即“开放社会”,并系统地阐述了改良主义历史观。他认为抽象的哲学认识论并非远离政治的,恰恰相反,不论自觉不自觉,认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是相互影响的,并声称他的认识论观点和他的改良主义历史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渐进改良”的历史观在波普看来,“开放社会”比之“封闭社会”是…  相似文献   

11.
1958年的"浮夸风"使我党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决策失误,搞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从1958年的"浮夸风"中我们应当吸取如下历史教训一、搞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二、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注意科学性和全面性;三、要严格依法办统计;四、要发扬党的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五、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2.
许庆贺 《兰州学刊》2009,(5):222-225
浮夸风是大跃进时期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共产生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跃进前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左”的因素,酝酿了浮夸风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高其荣 《云梦学刊》2005,26(1):70-73
毛泽东最初设想用15年左右时间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建成苏联那样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用50至100年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在“大跃进”运动中,他认为我国可以通过大搞群众性生产建设运动和变革生产关系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大跃进”运动失败后,他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探索终于重新回到了原先的比较正确的认识上来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敢想敢说敢做”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尽管毛泽东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思想仍然不免有许多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在宣传过程中对其错误内涵大肆片面渲染,成了发动“大跃进”运动的舆论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的重要目标.确立这样的目标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用多长的时期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赶超.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就是一场企图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目标的大实验,结果欲速则不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和平竞赛".与战争形式不同,"和平竞赛"是两大阵营在较为缓和气氛下的一种角逐.虽然冠以"和平",但终归是角逐.经济、技术、国防等实力总体上落后于西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希图通过迅速提升国力,赶上并超过西方国家.有专家考证,最早提出"和平竞赛"的是苏联的马林科夫,他在朝鲜战争停战的翌年即表示苏联主张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进行"和平经济竞赛"[1](P147).  相似文献   

17.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农业方面,毛泽东义无反顾地率领全国五亿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干社会主义事业、奔共产主义前程.按照这一理念,他一贯倡导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公、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总之是提倡一个"公"字,反对一个"私"字.依这种理念和精神的逻辑推理,干部、社员隐瞒粮食产量并且"私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然而,耐人寻味并出人意料的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对隐瞒粮食产量的做法采取的并不是反对和批判的态度,而相反地是同情、赞赏甚至鼓励、提倡.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薄一波曾作过重要评论,他说:"大跃进'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盲目冒进;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的盲目冒进."[1](P75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冒进突出表现在乡社合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全国的普遍建立(毛泽东在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誉之为"大公社")和以所谓供给制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制度的急剧变革上.  相似文献   

19.
沿海的齐文化是在商业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人们"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要推销自己的商品,形成了夸诈之俗.夸诈之俗的负面影响是使吹牛浮夸之风盛行,不求真务实,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滥竽充数者有之,华而不实者有之,鸟有子虚者有之.其正面影响是激发思维创新,促进思想的活跃、文化的开放、教育的发展、科技的发达、逻辑思维的提高及学术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本文选择宗教作为文化对比的切入口,并以中西方典型的宗教——基督教和佛教进行对比研究。两种宗教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起始于相类似的人类文化,最终却由于“王权”和“教权”之争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