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北朝墓壁画渊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小囡 《东岳论丛》2005,26(4):120-123
中原地区壁画墓在魏晋几乎绝迹二百余年之后,到北朝开始逐渐复苏直至发展成熟,其渊源首先是汉墓壁画,而其继承的途径是对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东北地区保存下来的中原汉文化传统的接受和利用。此外,在北朝壁画墓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又有对南朝丧葬文化的借鉴,以及与当时兴盛一时的石窟装饰艺术的联系等。对以上各种因素的成功吸收、改造和融汇,导致了北朝新的墓葬壁画体系的产生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宁夏北朝隋唐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百余幅历史与艺术价值颇高的壁画。北周李贤墓壁画第一次完整展现了北周墓葬绘画风采,填补了我国绘画史空白,并对隋唐墓葬壁画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田弘墓壁画为搞清西魏—北周墓葬壁画的全貌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隋史射勿墓壁画为隋代考古所稀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象主义。就感觉的悟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言 ,中日新感觉派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曾玉美 《天府新论》2007,(Z1):243-244
写实油画一直是中国油画的主流,在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已逐渐成熟,蓬勃发展,倍受人们的关注。2005年诞生了中国写实画派,写实油画家们的成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中坚力量,中国写实油画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表现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德国、奥地利和北欧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中心在德国。表现主义强烈反对文艺照相式地复制现实,要求从内心世界出发,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表现主义尚在德国方兴未艾之时,作为现代主义思潮,它就匆匆地登上了中国新文学的舞台,对一些现代作家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捷克学者M·嘎利克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想有一大特点,即文学理论批评中渗透着“某些表现主义的思想倾向,某些对表现主义表示同情的言论以及促使它易于被接受的努力”。根据表现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来看,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表现主义与鲁迅文艺思想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6.
深度与表现──90年代中国美术描述(之一)王林表现主义是自19世纪末现代艺术产生以来唯一从未中断过的艺术倾向,在当代世界艺术潮流中,由于意大利“三C”和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出现而东山再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中国当代美术而言,表现主义创作一直堪称劲旅...  相似文献   

7.
近读徐行言、程金城二先生所著《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 ,深感她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佳作。该著作不仅对表现主义为何物 ,在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产生 ,怎样勃兴 ,又为何衰落 ,对二十世纪的艺术面貌乃至整个社会文化有过何种影响 ,以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 ,而且以表现主义艺术方法作为参照系 ,对一批我们过去曾用传统视角和方法读解的经典作品 ,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 ,使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势的历史定论来一番重新思考。考察表现主义对二…  相似文献   

8.
只有按照艺术史总结出来的艺术发展规律为中国油画创作的渐近改良作出努力贡献 ,中国油画才会有健康长足的发展 ,才会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壁画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世俗生活情态,大批寺庙客观上保护了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广阔舞台。中国佛教壁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研究佛教壁画,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壁画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美成 《北方论丛》2000,(4):95-101
肇始于北京机场壁画的中国新壁画运动,二十年间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深化改革而在自我调节中稳步前进,取得了成绩和经验,也有在不足与纰缪。跨入新世纪,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视和建设,将为壁画的创作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作者公共艺术形态的壁画艺术的未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是壁画家、建筑家、环境艺术家和城建管理者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正>张绍敦著《油画写意性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对原生于中国文化本源的"写意"在油画的时代风采和艺术语言、油画写意性的典范作品与当代油画写意性实践中所显现的主体倾向进行分析和考证,总结了油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为现代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该书是作者多年油画艺术研究基础上的总结性著作,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有条理  相似文献   

12.
延边大学和韩国的全南大学结成姊妹友谊学校 ,其意义在于两校之间能进行多方面广泛的往来和交流 ,从中找到差距 ,完善自己。几年来美术专业之间 ,已经率先多次举办美术作品交流展和美术专业的学术研讨会 ,并互派了客座教授和留学生。几年的交往中着重对韩国的油画发展状况和油画教学进行考察、比较和思考。我们从中国人的视角去审视西方油画在中、韩两个社会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度里植根、发展的情况以及体现在油画教学观念、意识、方法等方面的种种差异。油画基础与油画教学关系的比较与思考两国“油画基础观念”认识上有明显的不同。在我国主…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魏晋南北朝历时四百年①,在五千年的政治演进上不谓不长;但在中国散文发展的长河里,它不过是一个阶段,或则说是一个过渡.没有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开大阖的过渡时期,则先秦两汉就无法和隋唐两宋衔接.所以谈中国文学,自不可忽略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国散文发展,尤必须重视魏晋南北朝.二、回顾与展望自来论魏晋南北朝文学者,莫不以诗歌、辞赋、骈文为主,而忽略其散文.殊不知它在和韵文分道扬镳的当时,有为数众多的作家,从不同的观点,挥洒如椽之笔,为风狂雨骤的国难,变乱纷乘的政局,荒淫昏暴的政客,穷苦无告的百姓,写下血泪交迸的鸿文,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并且有些作品,至今尚口诵心惟,耳熟能详,成为我们当前立身、治事、欣赏和学习的重要资源.追究造成忽略散文的原因,《昭明文选》应该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4.
<正>高校油画教学是针对高校美术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对于油画的认识、欣赏与创作能力。在20世纪,由于受多种外部原因的影响,高校油画教学少之又少。作为艺术培养的重要课程,高校油画教学在当今中国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戴士和的专著《写意油画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油画教学的发展状况与变革情形,从不同层面对写意油画教学进行了剖析,回答了油画与艺术、教学与成长等写意油画教学中容易遇上的问题,使人对写意油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来源的讨论还鲜有涉及赫尔德开创的表现主义人性新观念,但事实上.这种人性新观念通过德国浪漫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表现主义人论来看,马克思人学革命既是对表现主义人性观念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和发展.继承方面,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表现主义人性观一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历史地生成的,破除了人具有先验本质的预设.在超越和发展方面,马克思将表现主义人性观的“表现活动”进一步规定为具有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真正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性,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人的自由及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油画创作,集中出现了一批以表现我国民间风俗为绘画对象及内容的极有影响的油画作品,中国油画家在以西方造型体系为主的油画创作的观念和方法中,融汇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理念,使中国油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用油画这种来自西方的绘画艺术形式表现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民俗文化,无疑是一种体现油画本土化的重要创作道路.而且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显得尤为重要,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马英民,男,1959年出生于内蒙自治区牙克石市,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200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班。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1988年油画《寻》参加全国林业美展:1995年中国画《烩》在中日友好交流展中获佳作奖,并被日本国收藏;  相似文献   

18.
李占卿 《云梦学刊》2008,29(5):102-103
语言民族化其实质就是争夺话语权,而中国油画语言的话语权优势就是中国油画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方式和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中国油画语言民族化的发展应当立足于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标准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理关联,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他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深刻批判"唯物机械论",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20.
北朝时期数量众多的后妃出家为尼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道特殊的景观。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人格,北朝后妃出家为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独立人格的缺失。细究北朝后妃出家为尼现象,虽有"守贞"之意,但多为"失势""受罚"所致,当然也有"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之计掺杂其中。这种比丘尼身份全新功能的出现与北朝的政教关系、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规制的加强、女性在宗教信仰中的边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男性述说为主的史载中,对女性活动的认知显然缺少了女性的主体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