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共产品私人提供实验一般包括实验受体、初始禀赋、供给机制和支付函数等,公共产品私人提供偏离占优策略均衡主要是因为人的行为对利己、理性的背离,包括利他主义、光热效应、互惠行为、遵奉效应以及噪音或决策失误等;而通过降低公共产品的私人贡献成本可以提高公共产品私人贡献水平,这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博弈动态化、合理分配赌注、建立奖惩机制、公开贡献信息、受体相互交流以及受体重新分组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特定的地点,如何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问题。在科斯交易不仅发生在企业外部,也发生在企业内部的论断指导下,基于“管理复杂系统、允许平行工作独立进行;为创新和庞大系统的分支升级创造条件”的任务网络理论,可论证油田“准社区”的合理存在。针对油田“准社区”生产的私人产品/服务与公共产品/服务的不同价格机制,可进行油田与“准社区”平凡交易成本与机会主义成本最小化的交易设计分析。油田与“准社区”间的交易合同是关系型合同,它的执行是否科学取决于两个行为假设。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公共产品与税收的内在联系 ,突出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提供的公共事务并不等于公共产品。并提出公共产品因人们在具体受益上的不同 ,可划分为生活条件性公共产品和经济条件性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消费税和所得税正是对应于这两种不同公共产品的“受益税”。指出理想的税制应是以所得税为主 ,私人产品消费税为辅 ,财产税、资源税、环境税等为补充的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政策建构与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体制创新,在有效的公共政策的框架下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这是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资源是乡村价值的重要组成和特色禀赋,也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动力。推动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本要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乡村资本外流且内部积累不足的背景下,提升城市资本与乡村生态资源的有效结合程度至关重要。从公共产品视角和产权维度出发,乡村生态资源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由于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目标导向差异,纯公共产品应完全由公共投资进行,纯私人产品应完全由私人投资进行,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则应分别由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主导进行。通过加强保护空间载体与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多元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监督、设计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等具体措施,能够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6.
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既是中美俄加强安全合作的利益契合点,也是三方博弈的焦点所在。苏联解体使得中亚原先由苏联主导供给的地区安全公共产品消失,由美俄主导供给的地区安全公共产品因供给目标的不一出现“私物化”倾向,难以满足中亚国家的安全需求,加之中亚国家安全自主能力有限,导致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脱节,供求矛盾突出。作为中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之一,中国既要以新安全观念为指导打造中亚安全共同体,也要加强与域内外大国的安全互动,深化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区域合作供给模式,优化中亚地区安全环境,维护中亚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7.
[提要]城市社区微治理随着我国精细化治理理念的发展而逐渐兴起,这一治理模式更加聚焦于社区日常事务,弥补了传统治理在治理末端的高成本、低效能的不足。而在微治理模式运行过程中,主体间的协同与博弈是影响微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深刻透视博弈逻辑可知,主体参与成本与获利间的收益率是影响微治理主体博弈行为策略的主要动因。据此尝试将“成本-收益”作为主体博弈类型划分指标,将微治理主体博弈归纳为矛盾削减型博弈、共利共享型博弈、利益均衡型博弈以及冲突凸显型博弈四种。而利益失衡、责任分散、公共精神孱弱以及制度保障缺失围绕“成本-收益”主轴,进一步导致了微治理主体在博弈过程中呈现出目标、责任、价值与秩序的多重博弈。为进一步弱化主体间对抗性博弈,提升治理的合作与协同,应在凝聚治理目标与厘清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并不断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的内化形态,以拓展主体合作的发展空间,使微治理这一“邻里合作治理”模式得到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简单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公共物品博弈和私人物品博弈)探讨推动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的主要对策,强调鼓励信息披露和企业集体行动、推广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SA8000)、强化社会监管与制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资源优势、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等是化解企业慈善行为决策博弈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古诺博弈、斯坦克尔博格博弈和伯川德博弈在市场是完全信息化且产品同质性的情况下得出了各自的纳什均衡解。然而,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寡头垄断市场难以满足产品同质性的假设。因此,通过放宽经典模型中的“产品同质化”这一假设,可从异质性产品市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三大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并探究在斯坦克尔博格博弈中,先动厂商的均衡利润相较于其他两个博弈的均衡利润是否存在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的不同,三大博弈的市场均衡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但斯坦克尔博格博弈的先动厂商无论在产品是可替代品或互补品的情况下,其均衡利润都大于古诺博弈及伯川德博弈的均衡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消费者品牌偏好的Hotelling博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telling模型假设异质产品的单位运输成本相同,其结果是产品价格相等时均分市场,这一结论无法解释市场竞争中的品牌效应。本文假设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单位运输成本存在差异,以区分消费者不同的品牌偏好,通过分析Nash博弈均衡与Stackelberg博弈均衡下运输成本对产品价格、市场份额、厂商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得出消费品牌偏好是制定产品竞争策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产品民营化中的“去公共性”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共产品民营化价值取向扭曲,出现了"去公共性"现象,引发了公平性危机和公共责任危机.表现为政府在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部分供给主体的"利益偏好"和部分企业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大众利益.我国教育事业、经济适用房、高速公路收费民营化中出现的"去公共性"现象,主要有理论、技术、企业和政府方面的原因.从强化公共产品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加强政府责任、健全法律制度等方面对凸显公共产品民营化中的"公共性"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公共物品私人自愿供给"理论表明:公共物品的私人自愿供给会导致供给不足,而营销渠道中,"公共物品"对保持竞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营销渠道中"公共物品私人自愿供给"问题的特点,构建了博弈模型,求解了博弈均衡结果,探讨了均衡结果的现实意义,提出应从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创建良好的渠道沟通氛围、确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等途径来解决营销渠道中的"公共物品私人自愿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缺陷和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不仅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主体,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履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加强农村重点领域的公共物品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结构,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供给责任划分;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民主、科学的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保证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健全农村公共物品法律保障机制,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对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是实践问题,也面临许多理论问题。只有以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对各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分别提出科学、正确的具体思路以及对策,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自主供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居民自主供给对完善现行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作用,通过调研收集资料和数据,建构博弈模型,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区公共物品居民自主供给机制形成的内在机理。分析认为,引入社会资本,将多次的孤立博弈转化为一个关联的重复博弈,促使居民一致行动能力的形成,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数量和参与居民的最优规模。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呈现出整体上的从东到西梯次性失衡以及区域间的同一地域失衡和结构性失衡并存的犬牙交错的格局,这也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有关。本文通过对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描述以及这种不均衡状态危害的阐述,得出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的对策。通过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强化公共部门的支出管理,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合理把握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的次序和寻求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等方式,实现公共产品的合理均衡供给。  相似文献   

17.
村庄是公共品供给的重要主体,其供给效率一般与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然而村庄供给能力增强不一定会转化为供给意愿提升。基于对珠三角方村的田野调查,通过构建村民—村庄—政府三维分析框架,结合案例探讨集体产权共有制村庄公共品策略性供给行为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庄具有公共品供给能力,但将供给责任推卸给政府,呈现出策略性供给行为,具体表现为:依附式策略性供给、卸责式策略性供给、均衡式策略性供给和应付式策略性供给。该行为产生是因为村民保护集体产权按份共有制“私有财产”、村庄形式化民主反噬公共性和政府弱嵌入结构消解动员能力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其转向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公共品供给的边界、完善自主供给制度和重塑村庄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18.
公私物品的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公私物品的逻辑体系应建立以资源稀缺性为基础的新框架.资源稀缺性要求明确界定在消费博弈中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关系,公私品就是这种权利关系的契约.以"排除他人不支付市场价格行使消费权利"定义排他性,将有无排他性作为区别公私品的单一标准,公私品就分别是具有非排他性、排他性契约的物品.公私品的性质是主客观、供求等的逻辑统一,是连续动态变化的量,一般物品都是不同程度公私混合的物品.也可从组织内外和供求关系两个新视角对公私品进行分类.公私品相互转化的实质是排他性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必要和充分条件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的共同作用,这主要是供求关系变化和产权界定成本收益之间的函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种转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是在相关组织的有效性、交易费用的大小、技术的先进程度、人们体育偏好的变化、大型体育事件和其他制度安排变迁的影响下,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之间第一层博弈和供给主体与需求者之间第二层博弈相互影响的结果。变迁的主要方式包括强制性变迁、非强制性变迁以及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的关键时期,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蒂布特模型是关于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理论研究,其政策含义是政府要采取促进居民流动的方式来提高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由于该模型所作假设的现实性较弱,其结论和应用有一定局限性。根据流动程度,可以把公共产品划分为可流动公共产品和不可流动公共产品两类,可以通过可流动公共产品的流动来提高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中国目前在城乡可流动公共产品优化配置方面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