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广义接受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接受论初探钟克钊“接受美学”是美学理论的一大创造,虽然它的某些观点是我不敢苟同的,但对我的启发甚大,它促使我思考这样的问题:接受问题难道仅仅是文学作品存在的问题吗?是不是全部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是如此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它有什么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2.
张萍 《家庭科技》2009,(10):50-50
刚买回一些数码产品,如数码相机、MP4等,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充电问题。不少人对“电池头三次充电要充12小时以上”这句话深信不疑,而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么给这些数码产品充电到底该充多久呢?  相似文献   

3.
电话反诈骗     
佚名 《家庭科技》2009,(11):7-7
前几天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南方口音,上来就直呼我的名字。 “王总啊,你好啊!” “你是谁呀?” “你的老朋友啊。” “谁呀?” “广东的老朋友啊!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你是?”“哎呀,王总你贵人多忘事啊。再听听,听出我是谁了吗?” 我想想有点不对劲,可能是骗子,如果我把对方的声音认做某个老朋友,对方就会想办法讲故事骗钱了。 该死的骗子,看我怎么收拾他!我说:“你是广东的老张吧?”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不少博士生导师竟然纷纷去考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此种异象也真让人叹为观止!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博士生导师们竞相考博呢? 有人说,那是为了脸面好看。然而,难道博导的头衔不比博士的帽子更珍贵、更好看吗?自己都成了博士生导师了,又何必“为了脸面好看”再去为一顶博士帽而奋斗呢?看来,“为了脸面好看”是不能成为博导考博的理由的。 也有人说,那是为了“充电”。博导不应当是铁交椅,如果博导们不注意“充电”,总有一天会被从博导的位子上拉下来。然而,“充电”就一定要考博士吗?就不能自我“充电”吗?就不能自学成…  相似文献   

5.
一定的学科,如果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信口雌黄,不是重复别的学科的现成结论、人云亦云的话,就总是与特定的学科对象联系在一起。而且,特定的研究对象直接决定着这类学科的性质和方法。那么,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什么?有没有一个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社会科学的“社会”相区别的属于人文科学的对象或领域呢?本文对此是肯定的,并对此相关问题作些分析与探讨。一、不能把人文科学的对象仅仅归结为个体的人美籍台湾学者林统生曾在一篇讲演中力图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他说:“什么是‘社会科学’呢?社会科学也与人有…  相似文献   

6.
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布洛心理距离说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距离”、“距离的内在矛盾”、“距离的可变性”这三个概念是爱德华@布洛的《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的全部要义所在.其中.“距离的内在矛盾”是布洛心理距离说的核心.“距离的内在矛盾”强调审美距离应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本文在深入分析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距离太远”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布洛审美距离说的科学性或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了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指出了认为“距离说”只强调审美非功利性的流行见解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去年说到投资,如果只有10%的收益,可能大家会嗤之以鼻;但今年入市的投资者,买股票、基金的似乎都亏钱了,很多人会改变看法,“别说10%,能够把本钱捞回来就蛮好。”那么,在震荡市中,究竟有什么好的保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搞好阅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并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四“要”必不可少:一、要扩大词汇量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只有单词“量”的积累才会有阅读“质”的飞跃。那么如何搞好词汇量的积累呢?笔者认为:1.反复记忆,虽然这是老生常谈,却极为重要,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单词是大脑神经一种指向性很强的活动”。要记住单词就要懂得大脑记忆规律——反复记忆。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大脑初…  相似文献   

9.
陈玉 《家庭科技》2010,(8):14-15
我是一个从大便带血病人的大肠上切下来的“肉球球”,医生管我叫“息肉”,并说长在结肠的息肉容易癌变。这可把我的主人吓坏了。于是,对大夫刨根问底:“息肉究竟是咋回事?长在哪里?会癌变吗?……”医生哪有时间给他一一细讲,还是让我来说说我的身世和来龙去脉吧。  相似文献   

10.
一古往今来,人们总是问: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本文把这种在“是什么”的思维框架内发问、探索、争鸣和求解的追问定名为“求真性追问”。从特定的意义上说,这种追问方式有存在的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这不是人学研究中的唯一的追问方式;第二,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追问方式,会给人学研究带来弊端,实际上,这种追问方式本身就有弊端。古今中外的人学史上,对人是什么的追问和界说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我们对这些界说进行总结性评价的话,那么,结论只能是:它们都是既有道理,又无道理。说某一种界说有道理,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北兴”实际上是儒家诗学“人情”的一种致思方式。通过“入情”,“思”被“诗”化了,那么诗化的致思方式究竟是一种毫无规律性的胡思乱想,还是有一定内在的运用机制?如果有,它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诗学话语的精神内蕴,而且对后现代背景下的当代诗学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过去我们往往只满足于指出形象思维的逻辑是情感和想象。但对情感和想象本身的“逻辑”却缺乏必要的说明,本文着力于从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中“诗”与“思”的积极对话的探讨,继续展开对诗化之轴运作机制的追问,以就教于方…  相似文献   

12.
《家庭科技》2010,(7):41-42
都说“便宜没好货”,但贵的就一定没问题吗?不尽然。比如化妆品,不管是什么档次的,只要存在于这个行业中,就有些必须遵循的规则。那么揭开那些云山雾罩的广告包装之后.这些化妆品到底还有些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呢?  相似文献   

13.
审美构形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审美创造的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创造时在头脑中将杂多的材料构成一个“完形”的心理能力。审美构形能力有明显的想像性质,而这种想像虽然是内在的,却又是轮廓分明的。审美构形有着内视听及其整一性和运动感,它是以审美知觉为构架方式的。审美构形能力与审美抽象问题有内在的联系。它相对于模仿,体现了突出的主体性和感性化,而不同于外在形式的物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家庭科技》2008,(11):15-15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那么,这种颠覆传统的洗衣机,工作原理是什么?它们真的能像传统洗衣机一样把衣服洗干净吗?在此,搜罗出几种“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类型,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说到“十七年文学”,至今还是有人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型构之中,仍然以政治/艺术的两极对立的评价模式,简单地否定其所具有的文学史研究价值,因其强烈的政治色彩而将它与“文革文学”一起摒弃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之外,不承认它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连续性。我认为,孤立地从所谓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的单一角度来处理“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显然是意义不大的。因为所谓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本身就是需要质疑的。什么样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这样一种标准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历史地形成的?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实践以认识为指导,实践在先,可解释前者;认识在先,可解释后者。初看起来,像是一个二律背反,同时成立,又同时不成立。这就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命题蒙上了一层阴影——实践何以比认识具有先在性?既然先有实践而后有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得出认识之后何必又多此一举,重复检验呢?我认为在没有搞清这一问题之前,实践只能检验实践,而认识也只能指导认识。那么是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是一个假命题呢?不是的,实践能检验真理在于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同构…  相似文献   

17.
喻琴  何世剑 《理论界》2008,(4):142-143
大众文化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情感刺激和享受。但受消费经济的影响,文化“商品性”逐渐高扬,为谋求市场利润,低品味、庸俗文化也慢慢盛行。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大众文化”的思想传统、西方大众文化的新潮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文艺观的经典理论后,认为“审美”品格始终是大众文化创作的内在之“本”,绝不能忽视和抛弃。而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流变也对大众文化创作在“味觉”、“视觉”、“听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诉求和期待,成为大众文化创作坚持“审美”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Flash 动画你看过吗?”,“看过!”“用 Flash 做过动画吗?”,“做过!”以上两个问题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那么我再问你:“你知道 Flash 的很多特效也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吗?”“你知道 Flash 编程基本方法及其函数接口吗?”如果你也能肯定的回答上面两个问题,那么你一定是“闪”客里高手中的高手了,请略过此文,同时也请你原谅我的班门弄斧之举。如果你还不知道 Flash 编程是怎么—回事,那么请跟我来,我们一起来领略—下 Flash 编程的风姿!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石和精髓。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实际”呢?陈云说:“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①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根据1、社会...  相似文献   

20.
谁来为纳税人说话?谁来为纳税人说话?这似乎不是问题,或者说没有问题。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差不多等同于人民的纳税人自然有机会"说话"、有底气"说话"、有实力"说话"。这毫无疑问。这似乎是问题,或者说有问题。问题是说话的质量和效率,还有说话的渠道和方式;问题是能不能说到“点儿”上,说了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当回事儿;问题是说了管用不管用,如果不管用能不能讨到“说法”,讨到的“说法”是不是负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