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文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为恢复与彰显心理学的文化品性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不同的学者对文化心理学的概念、特征还没有一致的认识。综合各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注重研究的生态性;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心理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文化心理学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 《甘肃社会科学》2007,31(5):253-255
文化心理学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文化观,其主要观点是一切心理现象都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决定心理和行为,不存在超越文化的心理与心理研究,应从多元文化角度研究心理学等等,并针对文化心理学的文化观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宗教的文化心理学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复杂的宗教现象进行研究,特别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的主观性和精神功能的文化机制进行探索。宗教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所有的精神现象都可以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和阐释。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范式,不可能完成对人类文化最复杂的宗教现象的终极意义和本体论价值的考量。作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取向,释义学能够找寻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并试图发现这些意义和动机是如何构成一个人的宗教心理机制的。释义学为理解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解读方式,成为考察人类复杂宗教现象的重要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深远,贡献突出,使心理学在学科基础、观念变革、范式选择和视角转换等层面上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理论探索。引发心理学研究回归生活世界;反对意识自然化,强调意向性的意识观;追求与建构人文取向心理学;实现从方法优先到对象优先的转换,忠实于心理现象的本真属性。  相似文献   

5.
吕晓峰 《阴山学刊》2014,(5):99-102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心理学以人的信念、需求与价值为核心;环境心理学坚持人—环境的交互作用观;环境心理学是以鉴别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科学;环境心理学主张多学科交流;环境心理学提倡自然主义研究;环境心理学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环境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新兴的研究取向,它着眼于现实环境问题,倡导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这将有助于人从心理层面加深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从学科发展的深层次上来说,环境心理学兴起也喻示着心理学研究视域的深刻转换.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它既涉及到思想认识问题(如怎样评价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对待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经验),也涉及到实际操作问题(如企业文化建设由谁来抓),还涉及到一些长期未能完满解决的理论问题(如应该怎样给“文化”和“文明”下定义等)。因  相似文献   

7.
主流心理学哲学基础的动摇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使心理学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同时,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的科学化追求以及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运动的兴起,更是促进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主要表现为反思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不同学科的研究中重视文化的存在,开创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新的研究取向等。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在研究中逐渐显示出一些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元理论、元方法论、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草原文化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把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把草原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着重研究和阐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草原文化研究同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草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关于草原文化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即草原文化学科的归属问题;草原文化的属性问题;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问题;草原文化的组成问题;草原文化历史发展的高峰期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西方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研究的重点也已经从语言学的修辞研究转到了心理学的认知研究,进而上升到了人类认知模式的研究高度。如Whorf认为,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场景。而在创时代性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莱考夫与约翰逊进一步认为,隐喻是人类核心和天赋的认知本能,是反映人们思维和行动的一种基本方式[1]。同时,隐喻还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中国和西方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具有不同的表现。因而,作为语言、思维和认知的集中体现,隐喻及其使用必然存在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哲学心理学依赖理性与经验思辨,对人类的精神领域做了基本的划分,为现代心理概念的诞生准备了智性基础。在自然科学的洗礼下,关注人的灵魂的哲学家掌握了分析和考察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于是现代的“心理”概念诞生了。因而整个现代心理学也就成为科学方法论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历史展开。内省与经验、观察与行为、隐喻与认知及潜意识等构成了这对关系的主要内容。心理学发展的实质就是变革心理学的方法论,进而扩展心理学的视野。对现代心理学而言,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实证的方法论原则向隐喻的方法论原则转变。  相似文献   

12.
李炳全 《社会科学》2006,24(6):184-192
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跌宕起伏,由最初的半中心到边缘化再到复兴和中心化。文化地位的变迁反映了心理学研究理念、科学观、研究方法和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因此可以此为基础来了解, 把握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明确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由文化在心理学中的变迁过程可以预见,将来文化将占据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应把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围绕中国人的优化开展研究,积极探讨中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演变及将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证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实证研究突出了"方法中心"原则,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行为的文化背景,过分关注概括化和抽象化的问题,拉大了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唐凯麟 《文史哲》2007,(5):52-59
如何对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文化本根和历史土壤的重要问题,需要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自觉,它要求我们立足于新生文化主体生成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实践价值体系建构的视域,对儒家思想的"原义"、"他义"和"今义"作出全面梳理,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从两种范式的对立与融合中寻求心理学整合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心理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两种范式在心理学科学观和方法论上的分裂和斗争,由此产生了对两种范式对立和分离的一些思辨。然而,两种范式又有相互融合和统一的一面。基于传统上对二者对立分离的思辩,从哲学基础、研究对象、人性观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寻求二者的融合与统一,将有助于推动现代心理学的“和谐发展”,促进两种范式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6.
宋晓东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7,(11):104-108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文化转向语境中,"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要求建设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心理科学"。从后经验主义理论心理学出发,这意味着以中国为现实文化主体的知识体系整合,即中国本土文化与心理学经验知识的双向诠释和建构。在经验基础或逻辑方面,整合要求进行知识体的区分;在体系建构和诠释方面,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编篡服从于元理论层面的修辞学规则。  相似文献   

17.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7,(3):110-117
主流心理学表现出经验主义、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的方法论特征。这些特征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困境,表现在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引发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与社会文化的脱节。释义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经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方法论,其质化的研究方法更适合心理现象的探讨。同时,释义学对理解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强调对于克服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和普适主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