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历史上,回族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和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不仅诞生了回族自身的经堂教育体系,也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高度依赖经堂教育,故步于民族内部。近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依托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主要是依靠现代新式教育的创办和新式大众传播媒介——回族报刊,不仅使伊斯兰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播得以延续,也开始向外族介绍和传播伊斯兰文化。当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也体现出多样性,在保有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各种新式民办学校、网站、新媒体都在参与其中,使得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不同民族之间展开,也开始迈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何志明  穆萨 《回族研究》2012,(4):118-121
马联元(1841—1903),清代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云南学派继马复初之后出现的一位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伊斯兰教育事业,首创的"中阿并授"和"穆尔林"两项经堂教育主张,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新局面,不仅成为云南回族穆斯林经堂教育恪守的传统,而且成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4.
敏俊卿 《回族研究》2007,(1):134-138
马寿千先生(1929—2005),我国著名回族史研究专家,他一生潜心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研究,勤于收集资料,积累史识,撰述丰厚,提出了不少开创性的学术见解。他参与了由已故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回族历史人物志———《回族人物志》的编撰工作,并担任新型体例回族史《中国回回民族史》和《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和保安族卷》的副主编,成为“建国后回族学研究领域领军式的人物”[1],他以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回族学学科的发展。同时,马寿千先生还是中央民族大学回族史教学的奠基者,他在教…  相似文献   

5.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田野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强 《回族研究》2003,(4):104-110
当前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形式比较多,清真寺、经学院、阿拉伯语学校、民族幼儿园等都成为新的学习场所。以往学者对经堂教育的论述比较多,缺少对这一教育其他形式的综合探讨。实际上,各种教育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本文运用个案调查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思考,认为在保持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在长时期内仍将摸索前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加工而成。完全是作者初涉回族学的一点体会。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认为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从文化角度看,是大体相同的。故尝试着从文化或文化学角度来参与回族学的立论。认为站在世界文化或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立论,可以使回族学研究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有较广大的研究群体,有较多的读者或受众。立论包括立论动机、立论要点、立论自评三个方面。还兼谈了一些有关回族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大体同构问题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8.
马邻翼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倡导新式回族教育的先驱。他和童琮、王宽等回族有识之士冲破以往经堂教育读经不读书的旧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创建的偕进小学与童琮创办的穆原学堂、回文师范学堂等为我国第一批新式回民学校。新式回民学校推动和普及了回族初等、中等教育,提高了回民素质,促进了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回族服饰文化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元、明以来 ,回族的服饰在不断变化 ,但其中的宗教基因却保留不变。它既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 ,又涵盖着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教义、教规与伦理道德 ,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为具有美观、端庄、俭朴等特色且表现出民族心理及审美观念的服饰文化。回族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 ,体现着回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回族人民长期开展的宗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回族的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对回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寒梅 《民族论坛》2013,(5X):82-85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回族人民长期开展的宗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回族的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对回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中国回族伊斯兰社会处于一个令人忧虑的境况,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许多回族有识之士开展了对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工作。本文较系统阐述了20世纪初中国回族伊斯兰研究活动的社会背景、其基本内容及从中所得的启示。本刊分2期连载  相似文献   

13.
回族习惯法的直接渊源来自《古兰经》、“圣训”,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一贯按伊斯兰教的教义行事。《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记载穆圣说:“凡婴儿初生时,均属原造。以后,其父母使其成为犹太人、基督教人或摩尼人”。根据这一条“圣训”,回族形成了一条重要的习惯法,即当孩子出生后父母便通过口头、行为和心理等方式对孩子进行伊斯兰教育,即家庭教育。由于回族习惯法具备法律功能发生的条件,因此它对回族家庭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力。在这一习惯法的影响下,回族家长将孩子教育成才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成达师范是近代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伊斯兰师范学校。其历史地位之高可以用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的“西南联大”予以形象概括,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事迹早已被诸多教育史方面的专家给予阐论和发挥,但对于属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回族穆斯林新式教育的成果——成达师范则关注的不够深入具体,本文主旨即在通过对成达师范建校史上两次大规模迁校的历史事件的梳理,分析和探讨成达师范办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发挥。  相似文献   

15.
陈华 《中国民族》2012,(6):144-147
为展示回族文化的源头,文化园的创立者复制了泰姬陵在内的多座经典伊斯兰建筑,最终建起中国最大的伊斯兰建筑群和最大的回族博物馆。这个位于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是游客了解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的最佳窗口  相似文献   

16.
王岱舆是明末清初的回族汉文译著家和经学教育家。在中国伊斯兰教由衰微走向进一步发展之际,王岱舆开始著书立说,实现他以儒解经、伊儒相通,立志发扬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使命。王岱舆针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现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学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围绕宗教教育思想、人性教育思想,以及慎修教育思想,对王岱舆的经学教育思想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虽是伊斯兰经学的一个分支,但无疑具备了中国的特点和特色,然其主旨却始终坚持着经训传统.本文重点探讨了伊斯兰教的经、经学及经学传统、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的学科内容及基本特征.认为伊斯兰传统经学是经典之学、信仰之学、诠释之学和经世之学.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及其教育形式是对伊斯兰传统经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选择了适中而不偏倚的教材,倡导了温和而不偏狭的思想,培养了德才兼备、出类拔萃而不骄奢的人才.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但不失原典要义,“不背呼教,亦不泥呼教”.同时,促使我们深刻思考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对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贡献.因此,进一步挖掘并探究中国伊斯兰传统经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对我们当今弘扬正能量无疑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雪梅 《回族研究》2012,(2):117-121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是宗教学、民族学、回族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自民国发端至改革开放之后兴起,历经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问世。对既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化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一、经堂教育的产生 元、明时期,以伊斯兰为纽带的回族先民逐渐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其居住形式也以“绕坊而居”固定下来。这里的坊就是今天的清真寺。据史书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到明初,回族更是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运河两岸,长江南北,回坊遍布,清真寺相继而建,其中,西北尤甚。这一时期,回族先民已在明初朱元璋禁止“说胡语、穿胡服、严禁自相嫁娶”的旨令下,失去了各自的母语,采用汉语文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教信仰的传承维系显得尤为紧迫,绝大部分回族先民已不懂以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的伊斯兰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