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光复后台湾教育的去殖民化、台湾与大陆教育的迅速整合、自由主义教育初露端倪等层面的探讨,论述了这一时期台湾教育转型是台湾教育总体转型的初始形态.在这一初始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相互印证,都获得了合乎理性的充分发展,这对日后台湾发生的多次教育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东之传”——明清时期儒学在台湾的传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在台湾的传播,清代以及清代之前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明朝末年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阶段,这一时期儒学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军中府中上层人物在治军和施政的基本过程中,以儒学思想中的东林和浙东学派为主,强调反清复明与民族大义。另一是清领台湾以后,儒家思想以官学的方式系统地进入台湾,并以朱子学说为主导在全台湾逐渐建立起目的在于教化民众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真正使儒学精神成为台湾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而大量的儒生,不管是由大陆渡海而去的,抑或是后来在台湾本土成长起来的,他们都作为当时当地儒家思想的承载群体,在确保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同时,亦作为推动文教事业发展的主体,为台湾社会的秩序建立和不断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影响台湾未来走向的大国因素宋凌云台湾的未来走向,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自去年李登辉访美,导致两岸关系紧张以来,台湾的命运更加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全体中国人的广泛关注。台湾将何处去?中国能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业吗?台湾是否会走向独立?一时间,国内外议论...  相似文献   

4.
赵朕  赵焱 《学术研究》2000,7(3):101-106
本文认为,台湾微型小说崛起的外因是“报禁”,内因则与台湾社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因而,本文以台湾社会为背景,进而深入分析、揭示了台湾微型小说的审美取向、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观察台湾地区社会的一般生活,对台湾家庭的宗教信仰、崇敬祖先,台湾法律的规范,台湾民间的生命关怀活动、社会服务的道德体现,与人际互动的利他行为,全人教育与生命教育的传承,基于儒家思维与中华文化传统,提出体现观察的叙述,提供研究台湾儒学传播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两岸关系研究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认同"有其特定的内涵,对台湾民众认同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从社会学角度对台湾民众"社会认同"的研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及民众心理变化的脉动。基于此认识,首先从纵向角度梳理了台湾民众认同问题的产生及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变迁;接着着重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从横向角度,以对2008年以来福建台商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为例,描述台湾民众复杂的社会认同现象及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后提出"在绵密的两岸双向交流中夯实台湾民众认同的社会基础",构建两岸共同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作为"去中国化"的一环,台湾岛内"去孙中山化"声浪时起。然而从日据时代起,孙中山就在台湾民众中享有崇高声望,台湾同胞密切关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甚至投身其中。孙中山逝世后,《台湾民报》迅即发表社论加以悼念,此后每逢孙中山忌日,台湾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借以表达其祖国认同,即使屡遭殖民当局阻禁而不辍。《台湾民报》除了对此进行密集报道外,另一重点则是对孙中山的革命经历、人格品质、思想观念及其政治主张详加论述,其中特重"反帝"精神的彰扬,乃因它契合了台湾的殖民地处境及台湾社会文化运动的根本目标。总督府机关报《台湾日日新报》上则多是负面报道,可知当时"孙中山"话题成为被殖民者与殖民者对抗、角力的焦点之一。许多台湾同胞认识到台湾与祖国乃一"命运共同体",将摆脱殖民统治的希望寄托于祖国,并试图从孙中山那里学习和吸取反帝抗日的方法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无论如何标新立异,其最终的目的仍是直接或间接地关涉社会与人心。当我们考察近二十年来台湾小说的题材指向时,自然很容易就会发现有不少的作品涉及到了台湾当下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毒瘤——“性”与“政治”的交易。台湾社会的这种特殊的“政治”情态,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既是指性政治——女人的命运,也是指一般的政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台湾的命运。这种以肉体换取权力的交易的特殊模式在台湾政坛是一种丑恶的政治腐败,也严重毒化了台湾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9.
宋泽莱论     
台湾文坛新秀宋泽莱,是个富有民族意识、乡土感情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以台湾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歌颂真善美暴露假恶丑为其职志,有力地控诉了台湾社会的累累罪恶,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才情横溢,思想敏锐,笔锋犀利,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故其作品清新鲜活,虎虎有生气,赢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赏和好评。  相似文献   

10.
在方兴未艾的闽台文化研究中,作为省城的福州与台湾的历史关联,至今仍论述不多。本文试图从福州人移民台湾、福州地区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对福州与台湾的种种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指出福州历史上虽不曾有过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浪潮,但也有各种类型的人员———工匠、幕友、教职、商人、游宦等不断地进入台湾,在台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在台湾的福州移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台湾社会形态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台湾广告的内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由过去以资讯告知、文字表现为主转变为具有浓厚象征意义与认同形式的广告为主.台湾消费时代早已到来,财富的积累、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职业结构更趋专业化等因素都使得台湾"中产阶层"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身份认同产生强烈需求.台湾广告发展到现在,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有着浓厚的台湾特色,并运用各种认同凸显这种特色,影响台湾民众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产业在台湾素有“火车头工业”之称,在台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扮演着极重要的推动角色。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到来,岛内房地产业处于相对低迷状态,投机风气充斥整个社会,加剧了台湾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对台湾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综合一些报刊资料就当前台湾房地产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些简述。  相似文献   

13.
郑镛 《东南学术》2007,(2):149-155
台湾建省前后的19世纪70-90年代,台湾巨族板桥林家、雾峰林家等相当活跃,成为国家与大陆移民、原住民对话、沟通的中介.围绕财政、兵源、水利诸问题,巨族士绅或输财物、或组土兵、或修水圳,为台湾建立行省、抗御外敌、开发建设出力尤钜.当然台湾巨族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以"国家--社会"理论观照这一历史过程,可以认为台湾建省前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是良性而富有成效的,这与大陆的同时代情形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14.
略论台湾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宗教信仰的产生与闽粤民众移居、开发台湾的活动密切相联 ,闽粤等地移民把祖籍地的宗教信仰移植到台湾 ,构成台湾移民信仰的主要内容 ,也使台湾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带有明显的移民特征 :其产生与移民活动过程的需要有密切联系 ;信仰组成以母体社会移入的神明占主体 ,同时带有移民与台湾社会融合的色彩 ;信徒崇拜的对象既有表现形式的多神信仰特征 ,又有神明蕴涵着崇善惩恶的伦理道德内容 ;信徒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宗教信仰的礼仪、活动形式具有明显的民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郑成功驱荷复台,不仅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扫荡了荷兰的殖民文化,而且将大量的汉人特别是闽南人迁移入台,促使台湾社会逐步演变成以福建汉族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有力地推动着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郑成功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则又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汉族移民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优势地位,使汉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与现代派分庭抗礼的是乡土派文学。由尉天聪、陈映真等创办的《文学季刊》,对六十年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和现实感的丧失进行了批评,并表现出描写台湾现实的志向。其理论与吴浊流、钟肇政等人的创作相呼应。到了七十年代,乡土派成为文坛主流。乡土派作品从台湾本土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家,以台湾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民族主义为统帅,主张文学的民族性与社会性。主要作家还有王拓、李乔、黄天  相似文献   

17.
七、八十年代,台湾文学界发生了一场所谓“台湾情结”和“中国情结”的争论。在这场时断续时的争论中,有人认为:中国情结只是中国大陆去台作家的创作意识,与台湾乡土作家无关。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台湾乡土文学实际的。所谓“中国情结”,是台湾作家和人民在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共识的基础上,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它是中华儿女爱国意识的表现。这样的爱国情结,不仅时刻萦绕于大陆去台作家的心头,而且鲜明地表现于台湾乡土作家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当中,陈映真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台湾近代文学以诗歌(包括民歌和旧体诗词)为主,而发端于新文化运动的台湾现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以小说成就最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台湾光复期间的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大多数有影响的作家,以写小说为主。二十年代前期,台湾新文学运动主要是思想舆论上的破旧立新,为新文学创作开拓了道路,文学创作大多处于萌芽状态。据钟肇政、叶石涛主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979年出版)介绍,由追风(原名谢木春)创作,1922年发表于《台湾民报》上的《她要往何处去—一结苦恼的姐妹们》,是用日文写…  相似文献   

19.
从"正名运动"到"民族自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发生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社会运动,体现了台湾少数民族在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下对平等权利的诉求。在国内外原住民运动的大背景下,台湾持续爆发了原住民运动以维护其利益,保护原住民文化,这些少数民族运动推动着台湾的民族政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台湾和香港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20世纪下半叶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研究的分期、高山族及平埔族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台湾汉人的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海外华人研究、社会科学中国化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