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最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剧的密集传播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受众群体:"电视剧迷".本文从媒介的隐性功能出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电视剧迷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是一种处于传播系统中的文化产制活动。那么,作为一种大众化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文化样式,哪些因素决定了一部电视剧在市场上的成功呢?以电视剧《蜗居》走红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拉斯韦尔提出的经典传播模式为切入点,先从微观角度分析电视剧传播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等因素在电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然后在综合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抽象出了电视剧传播的系统模式,从理论层面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电视剧传播涉及的诸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受众心理、媒介推动与社会氛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迷文化在当下中国发展迅速、日益繁荣。西方媒介研究领域对迷文化关注较早,其理论值得借鉴。近年来,其中的积极性阐释成为主流,用其观点对目前中国迷文化的发展与研究进行观照发现,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迷的文化参与程度,迷文化因此呈现出新的特征。同时,迷理论的负面阐释取向也警示人们,海量媒介内容对迷的时间侵占与深度思考能力的损害不容忽视,其解决之道关键在于提升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剧观念变迁与媒介的发展紧密相关,考察电视媒介从直播、录播到网络的传播等媒介的进步与电视剧观念的内在关系,不仅可以发掘电视的媒介属性,同时也可以发掘电视剧的本体属性。电视媒介使电视剧获得了不同于文学、戏剧和电影等其他叙事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使得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因而电视剧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电视技术之上的媒介艺术。确立电视剧的媒介本性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了解与面对其建立在传播链条之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身体社会学、身体文化学、身体美学等与身体有关的各种学说不断涌现,这些新兴学科及其理论反过来又影响了当今社会。以此理论为基础,论述了电视剧作品中的人物总是通过自己的独特容貌和体形传递思想、感染观众,总会折射出特定年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没有对演员身体的喜爱就不可能观赏电视剧,受众的主动言说和评判体现了曾经出现的观看演员身体的各种欲望;各种媒体充分发挥演员的巨大号召力,吸引大家观赏电视剧。以上三个方面基本上阐释了身体学说、受众、电视剧传播、电视剧人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电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与价值观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尼尔·波兹曼通过分析电视剧的媒介语言,对电视剧的娱乐功能的分析鞭辟入里.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构建大众文化的领导权策略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迷文化(fans culture)已成为媒介化社会的绚丽景观之一.西方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对迷(fans)素来有两种分歧性的阐释取向:一种持负面评价,认为迷是病态、非理性的;另一种持正面态度,认为迷是富于创造力与辨识力的受众.随着媒介现实的改变以及文化研究中接受理论的转向,以德赛都、费斯克、詹金斯等人为代表的肯定性观点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因新媒介具有的便利性、快捷性、交互性等特征,迷对文化的参与程度极大提高,迷文化也呈现以下三方面的新特征:迷的文本生产力的解放、迷更易形成网络社群认同、迷文化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迷文化的重要性也应得到本土研究者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是独特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能让人的情感自由释放。电视美学批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为出发点,即揭示电视艺术文本中所承载的信息及审美意蕴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和丰富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美学批评发挥审美导向作用的核心。西部电视剧创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全面、系统的美学批评的理论引导作用,也就是要强化关于西部电视剧的美学理论研究,全面提升西部电视剧的批评理论水准,揭示西部电视剧别具一格的美学意蕴,关注西部电视剧对西部人生存理想的艺术表达,并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引导西部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使其更好地担当起电视剧艺术陶冶品格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理想境界的美学责任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视剧产业主要依靠政策管理.探讨电视剧产业政策需要考察媒介生态环境.来自外部环境的政治压力、经济需求与文化选择的诱导和反诱导构成了电视剧产业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电视剧产业成长主要表现为与这一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匹配互动的过程.我国电视剧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均与不同阶段媒介生态环境变迁遥相呼应.当前政策仍有局限,根据三网融合媒介技术因子变化趋势对外部媒介生态环境作出预判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政策,方能为我国电视剧产业在信息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0.
重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重庆电视剧创作与传播为观察和分析起点,以2010年重庆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现状为研究典型,以“三网融合”背景下本土电视剧发展对策探讨为研究目的,对重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发展等方面作了实证分析和思考。研究结果认为,重庆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本土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电视剧的产业化整合,完善电视剧产业链的市场化形态,特别是要改变电视传播的生态环境。充分发展“三网融合”,加快传播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视听新媒体,使视听渠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冯巍 《云梦学刊》2014,(3):149-152
伴随着电视剧批评的发展,批评家需要加强对于媒介伦理的关注.在媒介商业化背景下坚守创新并实现对人的关怀,是中国电视剧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电视剧应该引领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电视剧批评也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2.
从昔日的追星族到今天的粉丝,我们常常将媒介迷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一个“异类”。本文试图揭示这一特殊受众群的基本特点:传媒中介性、部落性、沉溺性与狂欢性。隐匿在粉丝狂欢仪式背后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力?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粉丝文化究竟是被操纵的崇拜运动还是有意识的文化抵抗。我们发现,粉丝受众兼备了“顽固的原子”和“激进的离子”的双重属性。人们对于受众的评价往往落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中:受众行为要么是主动的,要么是被动的。本文认为粉丝现象打破了这样一种二元思维的空间,粉丝行为超越了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简单对立。  相似文献   

13.
程金福 《江淮论坛》2005,(1):149-152
时代的变迁使得电视剧艺术成为了需要.受众趣味需要的抬头和观赏条件的独特性,决定了电视剧艺术的文本构成.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艺术以趣味和快感为重,看轻了"教训"和"使命",淡化了意义的深度,走了一条不同于精英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刘建新 《兰州学刊》2010,(1):210-213
近来,电视剧《蜗居》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蜗居》的走红有点不同寻常,它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关乎编剧、导演和演员,更关乎社会转型期受众的集体期待和心理寻唤。文章跳出电视剧文本叙事的范畴,试图从受众社会心理学视角,探寻电视剧《蜗居》热播与当下社会大众集体寻唤心理间的契合关系。借以证实,电视剧的创作,与受众心理的成长与迷失具有微妙的联系,只有契合了时代性的受众心理需求,才可能生产和播出真正的优质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5.
梁豫 《江淮论坛》2010,(6):145-150
当今全球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巨大的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范本。在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剧作为一种主要的电视艺术形式,从一开始的模仿戏剧表演到现在的多种题材表现形式,使得它成为电视观众最乐于接受的电视节目形式。当家庭接受电视剧成为一种普遍的家人聚集的形式并以此形式联系家庭成员情感时,电视剧的家庭收看便有了仪式的效果。这一现象所能带来的结果同电视媒介为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相一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中最稳固的核心集体——家庭。  相似文献   

16.
陈长松 《学术论坛》2005,(11):65-67
从技术维度分析,冷媒介、热媒介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理论存在本质矛盾--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丰富与否与受众的参与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穿越电视剧的叙事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几年,随着电视剧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大量涌现荧屏,穿越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题材也越来越受到导演和观众的青睐。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糅合了神话、言情、现代都市、古装等类型在内,因此在叙事上也呈现出其本身的特殊性。它在敷演事情的演进时通常采用多时空的交叉叙事方法,具有明显的戏剧化的叙事情节,而且多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特征。通过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穿越电视剧在传达电视剧讲故事的这一目的之时,还附带着很多人生哲理及处世方式等。正因如此,剧中的主人公也更加立体化,赢得更多的看点。以近几年在荧幕上搬演的几部穿越类型的电视剧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穿越电视剧在叙事上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理论的媒介文化分析,将研究重心放在大众媒介的文本生产和文本传播活动中,通过媒介符号的意义生产和受众符号的意义消费,揭示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过程。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媒介文化理论对大众媒介文化意义的阐释,围绕媒介文本符号的意义活动展开,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分析,侧重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赋予和意义植入。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媒介文化的解读,则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与真实世界的建构关系,强调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建构,依循的不是现实价值逻辑,而是符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9.
陈煜 《阴山学刊》2012,(3):77-80
蒙古族题材电视剧中,仪式活动既是承载蒙古民族文化信息的符号,更是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提升和宣扬了蒙古族文化精神。仪式活动是蒙古民族文化的贮存器。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中运用大量的蒙古族仪式符号,表现了仪式对于一个族群的重要性。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仪式成为维系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塑造群体认同感的文化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透过媒介受众和媒介体验,开创了质朴而审慎的研究进路,使媒介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从"精英话语"过渡到"大众话语",从臣民社会渐变为公民社会,从威权政治转化为平民政治的一个传媒镜像.他对媒介受众创造意义和体验快感的关注,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通过这个改变,人们找到了研究媒介文化的另一条途径和方法,把理论的触角伸向对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