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引入社会主义术语的第一人。在中西文明撞击和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他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范式,把先秦“轴心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深刻揭示大同、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借以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和阐释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这其中虽有一些误读和局限,但更包含着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也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前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能传播到中国,并在中国枝繁叶茂,心然有其适宜的文化切合点。这个切合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崇实思想、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清末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是西学东渐大潮的重要内容。以《百年一觉》和《极乐世界》为典型代表的域外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揭露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描绘了一个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政治上民主平等、文化上繁荣兴盛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乌托邦小说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契合,与西方16世纪以来的乌托邦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受到马克思学说及其社会主义理论影响的产物,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想社会的范本,为他们书写中国理想社会的现世乌托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立林 《理论界》2006,(12):107-108
以马克斯·韦伯的重要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丹尼尔·贝尔的重要代表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为立论基础,分析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兴衰的文化思考,并就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卫波 《人文杂志》2012,(4):139-146
清末民初,思想界在介绍和评说社会主义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大同学说受到了广泛关注,以至于经常有人将社会主义与大同学说相提并论。出现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偶然的,其主要目的是要从大同学说中汲取构建新社会、新世界的思想源泉。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同学说成了中国人最初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基因,推动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五四后期,伴随着国人对社会主义了解的深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逐渐开始将社会主义与大同学说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催生了数字资本主义。为了巩固数字资本霸权,数字资本主义竭力塑造一种与其生产方式相匹配的数字文化,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这种数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社会主义数字文化正是在突破这一困境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批判思想史,从意识形态蜕化、技术应用异化和社会再生产虚化三个层面对资本主义数字文化的幻象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数字文化的生成勾勒了一个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认为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土壤中探寻社会主义数字文化生成的逻辑主线。文章的现实指向是:基于所有制、分配制和技术应用角度,探索构建人民共有、人民共享和人民共治的社会主义数字文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数字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欢 《天府新论》2024,(2):85-93
五四运动之后的革命话语倾向于否定传统对现代中国的正面影响。然而考察社会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民本传统叙事和社会革命叙事都有着重要地位。民本的大同理想、平等主义、土地意识等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知。社会革命的话语经由进化论得到强化,并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成为主流。从这一过程看,正是社会革命与民本传统的结合,使得社会革命在当时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具有了历史合法性,使得革命者的视角转向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使得中国广大人民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时期仍然服膺社会主义,为人民的政治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的培育创造了独特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王刚 《兰州学刊》2009,(5):43-46
在维新语境下梁启超把社会主义形象塑造成公有制、平等、救资本主义之弊、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等形象,进而他以“大同学说”为理论基础来解读社会主义,主张在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提出要以资本主义为“过渡期”朝社会主义发展,并利用社会主义胁迫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完,以实现资产阶级改良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研究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影响的热点一再兴起,但对于传统文化与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之间的关系,尚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力图从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民间传统文化,以及养育毛泽东的湖湘传统文化等来较为全面地研究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影响.(-)传统典籍文化中大同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中,在历代的经、史、子、集以及宗教经典、小说和寓言的文字记载中,都可能从不同层面采斯出大同思想.一般地说,受德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往往强调“明君”政治、“公天下”;受道家影响较深的,提倡“无君”或“…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概念情有独钟,在文章和著作中多次明确地把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奋斗目标和社会理想而加以使用,即此而言,毛泽东笔下的"大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无疑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自觉传承。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对"大同"进行阐发,从而在特征认知、空间把握、实现路径和方法策略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超越。毛泽东晚年积极推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当时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探索。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只是由于没有全面客观地把握基本国情,同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终成毛泽东"大同"理想的一次并不成功的实验。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大同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误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道路选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大同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误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道路选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胜利后,摆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找到一条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直至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也不可能提出具体的纲领、方法、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时候,或在与他们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讨论时描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轮廓。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因而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里生产资料将实行全社会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和按劳分配;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商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认识不是、也不应是盲目赞颂资本主义发展现实而鄙薄自己的历史实践。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再认识寻找自己的基点。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某些不同,但绝非根本对立。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论中,资本主义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物而被认识的。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客观上先于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化意识是否定东方古老文化模式的现代文化意识。它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化多元组合的自由民主意识的感悟和现代世界整体意识的确立。“五四”以后,这一文化意识逐渐被抑制、扭曲以至出现传统复归的文化回旋现象。造成这种曲折的主要原因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和毛泽东对封建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五四”并超越“五四”,既要大量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二者互补守衡。我们的文化应是与当代世界文化相通的多元一体型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阶级社会,思想文化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并把自己的思想文化推广和渗透到了世界各国,形成了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世界文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作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代表的"普世文化"应运而生,它力求瓦解和消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但"普世文化"具有伪普世性,无法掩盖其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当今的先进文化,要牢牢坚持,同时抵御各种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珏 《江西社会科学》2007,2(5):208-210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他们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次尝试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转型才最终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除了传统文化的窘境,指导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商品经济时而肯定,时而否定,并最终走向否定,步入误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根本上讲,与毛泽东所接受的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均主义和大同思想的影响有密切关系.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