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孙龙其人,历来是引起学术界论争的对象。总起来看,褒他的人少,贬他的人多。褒者认为,公孙龙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辩证法大师;贬者认为,公孙龙是一个欺世惑众的唯心主义诡辩家。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符合公孙龙留给后人的那些著作的原意。其实,公孙龙既非辩证法大师,更不是唯心主义诡辩家,而是一位“离形而言名”的形式逻辑学家。  相似文献   

2.
<正> 怎样评价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公孙龙的思想纯粹是诡辩;有人则认为他的观点根本不是诡辩而充满辩证法。我认为,公孙龙的思想,其中包含不少辩证法的因素,但是,公孙龙最后陷入了诡辩。对于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既不能因其诡辩而否定其中的辩证因素,也不能因其中的辩证法因素而否定其诡辩的归宿。分析公孙龙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有利于了解我国辩证思想的发展;研究公孙龙陷于诡辩的原因,可以为我们今天坚持辩证法,防止辩证法变成通向诡辩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前,有个圣人收了500个弟子。 在弟子中间,有一个人名叫“有罪”。他听着别人对他喊“有罪有罪”时,心里非常别扭,好像他真的有罪似的。他便想改个名字。他跑到圣人那里。对圣人说:“老师,我的名字不吉利,请您帮我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吧!”圣人和蔼地对他笑道:“我的孩子,你嫌你的名字不吉利?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和哲学史上,要找出一个对于教育心理学有所研究而且是成果显著的人物,无疑是首推孔子的。孔子有“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通过每个人——主要是以“七十二贤”为重点进行研究,在这些被研究的对象中年龄的差别很大:公孙龙最小,是“少孔子五十三岁”的小学生,秦商最大,是只差孔子四岁的老学生。在这由小而大,由少而老的学生中间,几乎包括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  相似文献   

5.
人在生命之旅的不同时期会有很多师长,但影响其一生的师长并不多。我不是公木先生的受业弟子,但他却是我永远的恩师。他毕生化育后学、教泽广被,弟子和学生无以计数,其中每个人都会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和回忆。当我提笔回首往事,想到曾直接受教于他而走过的一段路,无限温馨、无限感念,—一涌上心头,那人生中难得的机遇,际遇良师,何其幸运;而今他溘然长逝,局胜哀痛!老农、教授、首长1961年9月我大学毕业,分回家乡长春市,到吉林省图书馆报到;我去火车站取回行装后,旋即被安排到馆办公楼四楼的一间“独身宿舍”。这间斗…  相似文献   

6.
距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游方僧人结束他的游历后回到寺中,在叙 说了游方的见闻之后问他的师傅:“在游历的过程中,弟子有一件事 一直不明。弟子遇到地位低下的人中,许多都瞧不起地位高的人,嘲 笑他们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那些地位高的人也瞧不起地位低 下的人,嘲笑他们愚昧无知,没有本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和尚笑 了笑,说:“今天天色已晚,你先好好休息一下,明天我带你去个地方 吧。”  相似文献   

7.
“白马非马”是逻辑命题“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的形名家、辩者共同用作辩论的命题。公孙龙继承和发展形名家的学说,对这一命题加以逻辑分析,从概念之间的关系上加以论证,并且自认为“白马非马”之说是他的代表作(《公孙龙子·迹府》载“公孙龙曰:‘……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 《公孙龙子·迹府》曾说公孙龙“假物取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有些人据此而把《公孙龙子》加上政治的注释。杜国庠同志对宋代谢希深注本进行过这样的批评:“谢氏不明其  相似文献   

8.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公孙龙正名理论的解释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公孙龙关于指 -物关系的论述是理解公孙龙正名理论的关键和难点。《公孙龙子·指物论》中的“物莫非指”表明了公孙龙对指—物关系的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 ,是先秦思潮的名辨产物  相似文献   

9.
我准备谈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把孙碧云其人简要地介绍一下;第二个,把孙碧云的自然观和修养论谈一谈。 一、孙碧云和他所在的金天观 孙碧云,明初冯翊人。他是一个道教徒,从小就喜好道教。清代栖云山(今兰州市兴隆山)道士刘一明说他“少年慕道,得其心传”(《修身正印·刘一明序》)。据甘肃宗教志记载,他是张三丰的弟子。张三丰是元朝著名学者,从小就拜碧落宫张云庵为师,学习道经,并兼学儒释两家之书,很有文学修养。张三丰无论是在道教史上,还是在明清民间文学方面,都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三丰创立了道教中的清虚派和自然派。可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孙碧云是独创榔梅派的三丰弟子,然而作为张三丰弟子的孙碧云并没有墨守他老师的成规,而是自己创立传下了榔梅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回答弟子们"如何才能修到渊博的学问"时,要求弟子们坚持每天300次地尽量把胳膊向前甩,然后向后甩,如此简单的事情当然有九成弟子在一个月内坚持下来了.然而,一年后,芸芸弟子中敢于骄傲的举手表示坚持下来了的仅有一人,他就是后来也如苏格拉底一样出名的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了.  相似文献   

11.
公孙龙哲学被认为是多元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是据其《坚白论》中的“离坚白”主题推论的。然而,论者对《坚白论》并不甚解,对“离坚白”尤为曲说,说公孙龙只承认世界上存在着多元的“感觉要素”(如“坚”、“白”等等),公孙龙所说的“物”只是“感觉要素的复合”,而且其“感觉要素”又是神秘地“自藏”着,所以他的哲学还是神秘主义的唯心论哲学云云。我们不赞同这些看法。在深入研讨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探究一下《坚白论》所阐明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名学逻辑化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以“概念”释名。公孙龙的《坚白论》常被误读乃至曲解。公孙龙在《坚白论》中,以“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深度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从新维度解读《坚白论》,对于恢复公孙龙名学原貌,重新审视公孙龙名学思想,客观评价公孙龙名学成就,极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 公孙龙(约前325—322)是中国第一个把符号用于逻辑学的人.由于他使用汉字作符号,所以迄今未得到人们的注意和承认。是汉字不能作符号吗?否。古人以三十二个汉字表示三十六个声母,就是明证。汉字既然能作语音学上的符号,当然也能作逻辑学上的符号。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白马非马”论。“白马”表示种概念,“马”表示属概念,“非”(不同于)表示两者间的关系。此论表示种概念与属概念间有部分不相同的关系。可见“白马非马”是现代逻辑学中两项关系的关系命题公式“R(A,B)”的某种雏形.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提出了“左与右谓二”这一命题。“二”表示某类事物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论惠施     
“《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13页)毛主席在这里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许多哲学命题中的一个。名家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惠施(约公元前三七○年——三一○年)生活在战国中期,主要活动在魏国,曾任过魏惠王的相。在《荀子》一书中,他与法家先驱邓析被归于同一学派;在《庄子·天下》篇以及一般常见的思想史著作中,他与公孙龙被列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据《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是一位“善辩”的人,是能“遍为万物说”的大学问家。他有十条常与人辩论的题目,并且形成了一个学派。他和他的学派的那些论题,可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一书是孔门儒家的重要典籍,记载了万世师表的孔子作为杏坛第一人对他的弟子们的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论语>中关于"学"之问题有多次探讨,或孔子自身治学讲学,或孔子教导弟子求学,其关于求学、治学、教学的经历、态度和方法对今日教学治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6—1940年我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曾选读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课程,是他的及门弟子。1947~1949年我在武汉大学教书期间。吴宓教授是我的同事和邻居。我们虽无私交,但他的传奇经历不断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增加我对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在研究“白马非马”这个观点上始终面临一个困难:“这个论断到底是符合逻辑的还是形而上学的诡辩”,很多人试图解决这个困难,学界对“白马非马”的争论也一直持续到今天。本文试图从公孙龙是否善于使用逻辑和公孙龙的辩论技巧这两个方面,来探寻“白马非马”真正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四世活佛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1505—1524年期间的事迹。他晚年在羊八井寺修造了大佛及其弟子之塑像;为前三世红帽系活佛修造了金像;于护法神殿中塑造有按噶玛噶举规制和印记的护法神像,在所有上下佛殿之中绘有庄严的壁画。他还在羊八井寺建有殊胜弥勒殿,建造有弥勒像,并书写金汁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他于七十二岁圆寂,弟子们为其修造了银质珍宝舍利塔,经常供奉。本章后半部分主要记载了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的主要弟子达垅法王南杰札巴、司徒扎西班觉、尊者塔杰钦巴、扎斋热绛巴索南热觉、恰嘉木样扎西南杰、至尊嘉色多丹等人的事迹。本书的作者巴卧·祖拉陈瓦在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六十岁时,接受了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之出家教诲。总之,其弟子众多,其弟子们继承和弘扬了他所传的佛法,建寺修行,做出许多奇异之事迹。  相似文献   

19.
公孙龙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初探王永祥自侯外庐和其他几位先生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论定公孙龙为“绝对主义”的唯心论之后,这个结论便一直在中国哲学史界据于统治地位。然而以此来解释其《名实论》,则显系牵强,故而近些年来有人已提出异议,但是多数人对其《指物论》仍...  相似文献   

20.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