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前我国侵害老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利。有个退休老工人,一生积存一万二千多元,被儿子和女儿强行瓜分,每月退休工资一百多元也被儿子占为已有。老人想不通,终于自尽身亡。 其二,侵害老人的人身权利。有些子女把老人作为“家奴”,迫使老人做家务、烧饭、领小孩、洗衣服;一不顺心,张口便骂,动手就  相似文献   

2.
儿子的妙计     
智慧 《快乐青春》2014,(3):90-91
一位老人孤独地生活在偏僻的乡下,他想在自己菜园里种番茄,可繁重的体力活让他力不从心。菜园里的土壤非常坚硬,以前挖地翻土的事都是由他儿子——文森特来做。如今,文森特在监狱服刑,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于是,老人给儿子写了封信,向他倾诉自己眼下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尊敬和赡养老人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老年人不仅在衣食住行物质生活上有所保障,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精神享受上也有照顾。不过,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些子女分别赡养老人而使老夫老妻分居两地。笔者邻居老夫妻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农村老家,一个在省城工作。  相似文献   

4.
孤独难耐,是目前我国城市单身老人的普遗处境和心态。总得找个适合自己的活法,打发来日方长的时光,不然,整日都是“一个愁字了得”。据观察,在我周围的单身老人中,有些人把自己的单身生活安排得还是不错的,其主要形式是:投靠儿女型有一位老人,老伴去世后,便搬到儿子家居住。儿子与儿媳都是工人,儿媳已经下岗。生活比较困难。这位老人每月离休金二千多元,在经济上常常接济他们,使儿媳深受感动。儿媳视公公为父亲,对老人十分关心体贴,一家人很和睦。与儿女为邻型许多老人觉得与儿女在一起生活诸多不便,喜欢单独生活,但为了互相方便探望,选择与儿女在同一社区,毗邻而居。有一位老大妈,丈夫去世后,与女儿在同一栋楼购买各自的房子。平时,母女两家各自生活,互不下扰,一旦老人有事,女儿及家人很快就可以赶到老人家中,帮助料理。  相似文献   

5.
优点与缺点     
有一家做豆腐干的老字号很有名,老板王祥年事已高,想在两个儿子当中选一个作为继承人。可两个儿子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都想接管家里的生意。 王祥犯了难,于是他让两个儿子先后去店里卖豆腐干,想试试他们各自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母亲在两年前去世了,儿子担心父亲一个人住孤单,就带着媳妇和孩子一起搬了回来,好在父亲家的房子够宽敞,大家都有独立的空间. 儿子和媳妇都是公司高管,他们没空做家务,干脆雇了一个保姆,每天做三顿饭还帮着打扫卫生. 父亲每天除了读书看报,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儿子一家三口总是匆匆吃早饭就去上班上学,中午他们都不回来.父亲闲着没事,就在屋子里散步,他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每个房间都空荡荡的.于是,父亲就盼着夜幕早点降临,因为那时儿子一家都会回来,可以吃一顿热闹的晚餐了.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孝,人们都知道它是指子女小辈对父母长辈的敬养。再从孝字本身分析,其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抚养儿子儿子扶助老人之义。可以看出,孝的道德观最初就是调解小辈与长辈关系的行为准则。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至孝至诚是我国古代对一个人道德的最  相似文献   

8.
胡镓 《江汉论坛》2014,(3):106-109
阿里斯托芬的《马蜂》一剧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父亲斐罗克勒翁狂热地喜爱陪审。儿子布得吕克勒翁却认为父亲的行为是种怪癖,极力阻止他参加陪审。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该剧反映的是诗人对雅典人诉讼成风这一习气的批评,以及对执政官利用陪审控制公民的揭露。从关注剧中"义愤"与"怒火"两个语词的辨析出发,可以证明,《马蜂》一剧有更深刻的内涵。老人的怪癖来自他对诸神和民主制度的信仰,儿子转变老人思想的努力是用新观念消解传统信仰与民主信仰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三兄弟     
格林 《快乐青春》2010,(5):38-39
有个人有三个儿子,除了住的那栋房子外,他没有别的财产了。三个儿子都想在父亲死后得到那栋房子,可老人对他们仨一样钟爱,不知该把房子给谁好。  相似文献   

10.
王马 《家庭科技》2011,(10):6-6
"煮饭蒸咸菜,忙煞老奶奶",这是家乡老百姓的一句俗语。这话可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老奶奶"老了,不中用了,连做个简单的饭菜也忙得一塌糊涂。话里满含藐视、嫌弃之意。二是,莫看烧烧煮煮这点事,就是吃得再简单,老人忙起来都不简单。何况而今日子好了,菜烧得多了,老人更累了。这种解释既尊重了"烧烧煮煮"这活儿,  相似文献   

11.
陶涛 《兰州学刊》2011,(10):72-77
利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家庭及生育状况研究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的Logistic模型,研究农村儿子、女儿对父母的劳务支持差异。结果发现,无论从家务帮助、生病照料还是农活帮助方面看,儿子对老人的帮助都远远大于女儿对老人的帮助。在控制了一系列微观个体特征、中观家庭特征(尤其是婚居模式)和宏观区域特征后,对老人的劳务支持力度的性别差异越发明显。在我国农村,儿子对父母的劳务支持,尤其是在生病照料这个方面,与女儿相比依然刚性地负有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2.
儿子每双休日在一个学习班听趣味数学课,那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课。那些稀奇古怪的数学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总是在出人意料的地方才能找到答案。平心而论,儿子算不上此中高手,全班三十几个学生,他属于那种老师出的题都不会做,老师讲过后大都能懂的等级。有一天,学习班开放日,所有家长都可以去旁听,我也坐进儿子的教室。我发现儿子上课不专心,回答提问丢三落四,没有逻辑性,与班上那  相似文献   

13.
我们老两口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除小儿子未成家外,其余均结婚生子。全家十几口人,常常济济一堂,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忽有几日,几个孩子的焦点话题转到二姑娘身上,且大有“重炮猛轰”之势。原来二姑娘过日子太“抠门”,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假日回农村婆家,七八十里远都骑自行车,对姐弟“招待”自然也较简朴,故众姐弟认为她这样做不值得、没意思。两个儿子还以用钱上的格外“潇洒”,与之作鲜明对比。我和老伴发觉后,及时制止了他们的议论和做法,通过摆事实讲道  相似文献   

14.
老人离婚     
有一个老人,年轻时因政治原因无奈与一位姑娘分了手,爱吃醋的妻子为此总是疑神疑鬼,折腾了老人近半个世纪。老人最近偶然得知那位姑娘在离开他后因受其牵连终身未嫁,感到异常愧疚,再也受不了老伴的冷嘲热讽,决定与老伴离婚,做回自己。老伴这下慌了,以上吊自杀要挟老人,儿女也轮番上阵,阻挠老人离婚,甚至绝情到声言老人离婚就不为老人送终的地步。社区居委会也以家庭稳定为由,苦劝老人想开点,都凑和着过了半个多世纪,就要入土了,再忍一段又何妨。老人涕泪横流,说你们都只想到自己,怎么不为我想想?年轻时我为了听从党组织,顺了;中年时为了家庭和孩子,忍了;现在子女都已成人,没负担了,我追求自己的幸福就不行吗?结果老人抱病不起,郁郁而终。老伴受此家庭变故,性情大变,而那位等候的老姑娘也感到活着再也没有盼头,一个早晨带着遗憾追随老人去了。三个人的遭遇让人唏嘘。  相似文献   

15.
三吃荷包蛋     
笑生 《快乐青春》2011,(10):32-33
儿子特别爱吃荷包蛋。一日早晨,我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我问儿子:“吃哪碗?” “吃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姿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此时,楼下已是一片火海,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以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火中。  相似文献   

17.
阳光的种子     
余显斌 《快乐青春》2014,(11):55-56
儿子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我去接送。 教儿子的老师是个女孩,不大,十八九岁的样子,一双弯弯的眼睛如两瓣月牙儿,微微上翘,荡漾着无限的温馨,也流露出无限的爱意。  相似文献   

18.
一辆出租车开进某综合医院,停在急诊大厅门外,一中年男子背起一位呼吸极度困难的老人冲进了急诊室。 原来这位老人患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今年人春后反复发作,近日加重。据老人的儿子讲,父亲不能平卧,经常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口唇青紫,由于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做人难。也有人说,做女人难。更有人叹息:在家里,做老人真难! 一个家庭,人多嘴杂,想法不一,总有难念的经。老人生活其中,常常感到日子不好过。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好多人认为是晚辈不孝敬老人,使老人气不顺,心  相似文献   

20.
正讲述人:苏军庆,男,62岁,退休工人老伴6年前病故后,我一直没有再娶。这些年来除了帮子女照看孩子,我唯一的乐趣就是种花、钓鱼。不是我不想再找个伴,是孩子们不同意。之前经人介绍,我和一位丧偶的女士私下交往。女儿、儿子和儿媳知道后,都骂我"老不正经"。儿子说:"老人谈对象,这是开玩笑嘛。我们能供养你,你又不缺吃、不缺穿的,传出去真是丢人现眼!"因为不想被邻里笑话,也不想把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