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赵振华先生的《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是一部研究洛阳古代金石铭刻的重要著作,已于2009年12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25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该书共有8编133万字,全面系统地汇集了不同时期作者对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的研究成果80余篇。其内容详实,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法,对近年洛阳境外旅游客源数据的分析表明,洛阳境外旅游市场在区域上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集中性,旅游经营较为稳定。洛阳应通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开发具有中原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特色浓郁的“洛阳”专题项目,形成以日、韩和港澳台地区为中心,东南亚、欧美为两翼的旅游客源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4.
洛阳学是研究洛阳城市发展的一个学科,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以河洛学或洛阳学为名开始被学术界所论述,国内学术界以河洛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现在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国内外以洛阳学为名主要是以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为研究重点,两者之间关注点不同。洛阳学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热点,也要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洛阳学初论     
洛阳学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阳从产生到发展、变迁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问,属于地方学研究范畴。它既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洛阳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也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洛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代洛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共同为洛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其研究重点、学术属性等都与"河洛学""洛学""河洛文化"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构建洛阳学既是传承创新洛阳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快洛阳现代化进程、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加大资源和人才整合力度,开好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立洛阳学研究会、加大对洛阳学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为将洛阳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洛阳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相似文献   

8.
北魏是一个佛教迅速传播的时代,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是大量佛教寺院的修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作者杨街之所亲见亲访北魏洛阳佛教寺院的情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佛教寺院是由宦官主持参与修建的,宦官们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方面的特长,建造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装饰华美,这些寺院的修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研究北魏佛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文化片区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开展洛阳学研究,既是弘扬和发展河洛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举措。在洛阳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并叫响洛阳学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缩影,洛阳文化是多元并存的文化融合体,极具包容性特质。包括地方志、河图洛书、名人别集、理学名著、小说戏曲、宗教著作、金石著作等在内的古籍文献,卷帙浩繁,内容广博,体裁完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不仅是全面了解和研究洛阳历史文化的主要资料,而且是开展洛阳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础。只有充分挖掘洛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编纂"洛阳文献集成",才能更好地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努力构建国际洛阳学。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古都洛阳与长安及开封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着某种关联性,是我国最早且存在时间最长的黄河流域都城轴线上的三个重要结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们形成了相互补充、促进或制约的区域关系,并对古都洛阳都城建置的增设废省以及地位升降变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书中全面反映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基本面貌。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 ,对当时洛阳城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进而阐释出洛阳在孝文帝迁都后从永嘉之乱后的衰败中迅速恢复发展 ,并重新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深刻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3.
洛阳历史悠久,自周平王东迁以来,有九朝古都之称.特别是隋炀帝营建东都,使得洛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公元657年,唐高宗复建东都之后,形成了唐朝的东西二京.武则天特别钟情于洛阳,成全了洛阳城市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洛阳发展都市旅游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初唐诗杂考(十四)杨墨秋《早春洛阳答杜审言》诗系年辨《全唐诗》卷八十载于季子《早春洛阳答杜审言》一诗,诗云:“梓泽年光往复来,杜霸游人去不回。若非载笔登麟阁,定是吹萧伴凤台。路旁桃李花犹嫩,波上芙蕖叶未开。分明寄语长安道,莫教滞留洛阳才。”傅璇琮《唐...  相似文献   

15.
薛瑞泽 《中州学刊》2008,(3):143-146
洛阳令作为北魏洛阳的行政长官,肩负着维持京畿地区社会稳定的责任,因而在执政过程中,不避强权,严惩罪犯是其重要职责;同时,洛阳令还有救助弱势群体、上报辖区人口数量和征收赋税等职责,而参与朝政的权力,表明洛阳令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北魏末年,因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洛阳令的升、降职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太原白居易”考孟繁仁白居易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他於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农历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逝世于河南洛阳履道里第宅,埋葬于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虽然白居易出生和逝世、甚至埋葬的地点都是在河南...  相似文献   

17.
洛阳出土唐瓦(包括瓦当)具有范围广、质地丰富、种类繁多、形制多样、装饰各异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唐代洛阳在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洛阳伽蓝记》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新 《江西社会科学》2006,39(8):105-109
《洛阳伽蓝记》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题,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该书不仅可视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社会政治史的辅助材料,而且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历史、宗教、风俗、文学等各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洛阳的皇家墓葬在中国的皇家墓葬中独具特色:洛阳皇家陵寝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皇家陵寝相比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此建皇陵的朝代也最多,时间延续也最长。洛阳皇陵丰富了我国陵寝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洛阳皇家墓葬地位重要,对封建社会的治理、提倡节俭之风、促进雕刻艺术的发展、促进历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洛阳皇陵在美学上又具有崇高、雄伟、深重和沉郁之美。  相似文献   

20.
建武元年(25年)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这是洛阳历史上自东周以来第二次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首都。嗣后曹魏、西晋相继都于此邑,因而洛阳得到了更新扩建,再度出现繁华。永嘉五年(311年)刘渊克晋,司马氏偏安江南,于是洛阳又陷入北方十六国的战乱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