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09,24(2):49-56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留守确实影响了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倾向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及同龄女性和比以前更差了,更容易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症状;留守妇女的家庭压力、社会支持网络、当地医疗卫生状况等因素对其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许传新  张登国 《西北人口》2010,31(5):97-102
本文根据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比较西部农村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结果发现,留守妇女自身能力意识和事业价值观要强于非留守妇女,而非留守妇女在忠贞观、生育观方面要比留守妇女更加传统保守。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农村妇女自身特征如文化程度、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变量进行控制之后,留守对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仍然有独立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守促进了农村妇女事业能力观、婚育贞节观以及总体社会性别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低生育水平不代表我国农村社会生育意愿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因为生育意愿的变化受到社会和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借助莱宾斯坦孩子"成本-效用"理论,通过农村妇女边际孩子的选择对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偏好、孩子的经济成本以及抵御家庭风险、扩大家庭规模的效用在影响妇女生育意愿中起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了解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对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感处于较高的水平;就其影响因素而言,有无被欺凌的情况、与家里长辈的相处情况、家庭生活满意度、丈夫打工期间的联系频率、探亲频率、丈夫汇钱时是否直接汇给自己、是否担心婚姻感情会发生变化、丈夫外出打工后夫妻感情的变化等变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感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安徽巢湖市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通过与非留守妇女和准留守妇女的对比,描述了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 婚姻关系和生计策略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婚姻关系和生计策略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代表"爱情"的婚姻关系和代表"面包"的生计策略对三类妇女的主观幸福感都存在影响,但三类妇女追求"爱情"和"面包"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对留守妇女而言,"爱情"和"面包"同等重要,二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相互独立;对准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而言,"爱情"和"面包"也都很重要,但同时"面包"是"爱情"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罗丞 《南方人口》2014,(6):21-32
构建性生活质量调节下的生计策略对婚姻满意度影响分析框架,利用安徽巢湖问卷调查数据,本文以非留守妇女和准留守妇女为参照,描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性生活质量和婚姻满意度现状,并采用有序回归方法对生计策略和性生活质量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再生产策略对非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工资性工作和家庭再生产策略对准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农业生产策略对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家庭经营和工资性工作策略则对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消极影响。此外,性生活质量不仅本身对非留守妇女和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生计策略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上述发现对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福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周庆行  聂增梅  曾智 《西北人口》2008,29(1):47-52,60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建设新农村时期我们所要面对与硌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课题组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对重庆市农村留守妇女的大概情况进行了总结,指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妇女面临着包括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十种结构的挑战,通过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主要针对当下政府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农村妇女地位的高低,影响着农村生育率水平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农村妇女地位,会有力地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和降低农村妇女生育率,从而切实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妇女地位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地位的高低。提高农村妇女地位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一,农村妇女地位的高低,影响农村生育率水平和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工作。解放以后,妇女同男子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广大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获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随机抽取湖南农村贫困地区妇女540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WHO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从生理、 心理、 社会支持和环境四个维度考察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同时采取自制一般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年龄、 文化程度、 经济收入等人口特征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考察社会支持变量和妇女人口特征对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 文化程度、 夫妻关系、 是否有儿子、 家庭年人均收入以及获得的非正式、 正式支持等多个因素都对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影响妇女男孩偏好的因素中,夫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在浙江、湖北和河北3个省份开展的“农村妇女家庭及生育状况”专题调查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现代夫妻关系对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夫妻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特征,而且现代夫妻关系对妇女的男孩偏好起着弱化的作用。家庭地位高、权力资源丰富、对丈夫家依赖程度较低的妇女,她们的男孩偏好比较弱。  相似文献   

11.
陈国华 《西北人口》2010,31(5):82-87
留守儿童能否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与教师的认知与态度是分不开的。本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父母外出后,给孩子成长带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是根据他们日常生活中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从而形成对其的总体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总体评价与判断是比较可靠的。同时,调查也发现农村基层教育系统尤其是处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重视,但要警惕将留守儿童"标签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家庭功能的弱化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分析中不可忽视的视角。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结合调查个案分析了家庭功能弱化的表现及其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诸多影响并就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典型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调查发现:典型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生育意愿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男孩偏好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潜在的人口逆向淘汰现象需要引起注意;妇女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将会产生代际间的继承性,影响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梁鸿 《南方人口》2001,16(1):42-46
贫困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富裕农村社区贫困问题研究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贫困负面影响而言,富裕社区的贫困问题,对社会所构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更大。本文利用苏南农村调查资料,探讨了富裕农村社区贫困问题,包括测量标准和家庭特征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文君 《西北人口》2007,28(1):14-16
当前空巢家庭在城市和农村的大量出现,在中国家庭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而且可以说现在仅仅是才开始。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以利用的养老资源极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现状以及这类家庭的老人面临的问题,就如何实现其养老保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甘肃等欠发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寻找机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留守人口。与其他农村居民相比。这部分留守群体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更加复杂也更为迫切。因此.分析农村留守成员对新农合体系的认同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农村妇女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无论是转移规模还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都低于男性。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从社会性别视角关注农村妇女的就业状况,分析不平等及性别歧视是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障碍,建议政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男女两性平等,从而促进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