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理论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关于文学的"外部"批评正在回归。无疑,这将成为一个跨世纪的命题。所谓"外部"批评,就其模式说,主要是指对文学作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考察,承认文学与历史的必然联系;就其具体形态、流派说,既包括古典的实证批评,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还包括当代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是一部接受与反抗西方当代文论"话语权力"统治的历史,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上演了一出"三岔口"式的喜剧,所谓"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的舍弃就是如此。人们…  相似文献   

2.
民国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受到现代西方文化、文学及其理论思潮和明清以来的文艺变革思潮的双重影响,在整个建设理念和体系构建上,确立了以"人的文学"为理论基点和价值原则的"大文论"格局,通过对文论的范式、话语、路径、策略、规则等方面的探讨,建立起了一种以现代性价值为内涵的"崇高"类型的理论构架。民国文论开辟了中国文论发展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语言已经非常西方化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其实有复杂的西方学术背景,并不是中国学术固有的术语.将这些概念还原到其西方学术脉络中,还原到其传入中国学术的历史背景中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真实涵义,对于历史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medieval"或者"middle ages"是欧洲史学家在17世纪开始构建出来的一个历史阶段,在此之前,欧洲主流的历史观是antiqui-moderni(古-今)模式.欧洲史学家之所以在"古"和"今"之间构建出一个"中世纪"阶段,有其深厚而复杂的文化历史背景.从17世纪末开始,ancient-medieval-modern这种三段式的历史观成为主流.而后,随着西方文化霸权在全球的扩张,自19世纪末开始,这一历史架构逐渐被欧洲文明之外的文化体,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为描述本国历史的主流模式.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其西方学术背景及其融入东方学术脉络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论60年的发展脉络呈"逆向行进终而合流"的基本态势.即建国后的前30年里,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主流坚守的是"社会本位",而这个时期西方文论的中心范式则秉持"艺术本位";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西文论研究出现逆转:当中国结束极左文艺思潮,回归文艺本身、出现"向内转"的艺术本位和纯美倚重时,西方文论却出现"向外转"的理论趋向;20世纪90年代后,中西方文论呈现为"关注外部研究、共趋社会本位"的合流趋向.这一有趣的文论格局,是60年世界社会史变迁在文艺学领域的理论回声,其理论逻辑源于所依存的两大历史逻辑:社会历史主轴的文化撬动和社会模板的"图-底"关系.由是,文艺学跨越学科界限、走向文化综合,当是审美社会学的理论必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术研究》2015,(4):124
[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西方文论被大量引进中国,对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艺理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近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提出的当代西方文论中强制阐释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刊特发表张江、王宁、朱立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形式的动态性,黑格尔强调了内容对形式的渗透,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和形式的表达作用,多数现代文论派别极端地强调了形式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形式的反抗异化的功能.詹姆逊在对文艺形式(特别是现代主义以来的文艺形式)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了西方文艺理论在形式研究中的得失,提出了"内在形式"说.他同时关注内容和形式,摆脱了研究的偏颇,对形式问题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阐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实践、资本与价值的三重逻辑,既彰显了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深刻变革,也对理解"逆全球化"的本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体系的抽象性,以实践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体化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的非历史性;通过探析资本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辩证作用,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资本逻辑;最后论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导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世界历史走向,契合人类解放哲学主题,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9.
"正典的进路"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经历了现代理性主义圣经批评之后,在后现代思潮大背景下,由美国圣经学者蔡尔兹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圣经批评理论和方法,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也是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重建的一部分.它既继承了现代科学圣经批评学的成果,又克服了其无目的性和不确定性,实现了圣经科学研究中"描述性任务"与"建设性任务"的辩证统一,扭转了圣经研究的方向."正典的进路"也为现代儒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思路.以正典为中心进行儒学重建,或将是走出疑古时代之后,现代儒学获得新生的最适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思潮源于西方,而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思潮主要由留日作家掀起.通过日本这个"二道贩子"接受西方文学思潮,正是中国新文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这个中介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接受,而且其本身的成就与特色也给中国浪漫主义思潮提供了很多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回归的既不是旧的历史主义,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一些成分,力图把传统历史观与现代文化批评结合起来.它同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观既注重对"文本"的认识,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与透辟分析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它倾心的是"大历史"中"小历史"的存在状况,是以一种"边缘化"的策略将历史带入文学,或者说是一种以"微观政治"取代"宏观政治"的理论方法和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文论"强制阐释"倾向的形成决非偶然,它是西方文学批评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生成、发展的学理逻辑。本质而言,"强制阐释"是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的批评化"的表征,而从文学阅读——文学研究——研究文学的志趣转移则为理论介入批评实践提供了航标,"影响的焦虑"及读者意识的崛起强化了批评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参与价值,话语文本观念的强势生成及深远影响则为阐释的意识形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文化语境、批评主体、文本等因素形成的"合力"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论"强制阐释"大行其事。  相似文献   

13.
王波 《学术界》2005,(3):263-267
文艺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由于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民族文化心理、文艺实践活动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从文学理论体系的本体特征、概念内涵、文艺观念等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各自表现,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暨《文学评论》组稿会综述李凤亮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学创作的日益拓展与国外各种批评思潮的不断引入,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思想内涵与思维方法都有了显著的突破。西方文论界一个世纪以来的多重反复,都对...  相似文献   

15.
福柯的历史观呈现为一种"断裂式"的思考方式,是对传统"线性"历史的批判和质疑.福柯对传统的西方社会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发现线性的历史考察方式不可避免的加上人们的目的和意图.为了修正这种在人们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性认识误区,还原真正的历史事件,福柯重构了断裂和非连续性的历史考察方式,这种历史观试图克服人的理性对真实历史事件考察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影响,使得历史开始由"理性诉说"走向"事件诉说".福柯的历史观具有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理论在现实面前是无力和苍白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流派率先从形式的角度来规定文艺的本质 ,把批评的重心由创作移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 ,提出了“陌生化”理论。这是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以后的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陶水平 《江汉论坛》2007,(8):133-137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基础,中、西文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规则、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但同为旨在把握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求文艺奥秘的一种途径,二者只有是否适用而无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是,五四运动截断了中国传统文论之"根",致使中国文论最终走向西方化,而西方化后中国文论也最终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丧失.为改变中国学术界"古与今文论的断裂、中与西文论的隔膜",我们主张中国文论的中国化或日语境化,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语境化及西方化的中国现代文论的中国语境化.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16-122
"人民性"问题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思想和学理基础,有助于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神。新时代语境下,"人民性"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学理资源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是"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话语表现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民本"思想、"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中国现当代"文艺社会学"思想、"人本主义"文论,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民性"本质认识、内涵掌握创造了条件和语境;西方文论中"现实主义"的理论阐发,可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问题反思、艺术表达提供思想资源及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杜书瀛毛峰杜书瀛(以下简称杜):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西方诗学和西方批评的大量引进下,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学术思路,实现了中国当代诗学和文艺批评与国际文化思潮和文艺思潮某种程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