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面临的中间断层危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与可持续性竞争力的形成。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通过剖析珠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内,华南理工大学工研院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当的三重角色、知识转移模式和内外合作网络的架构,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1)创业型大学是三螺旋模型的助推器,应该积极推动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者和连接官产学研合作的纽带与桥梁;(2)提出嵌入企业学习机理的知识转移模式;(3)产学研合作组织者的关系镶嵌与网络能力是弥补产学研创新断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蔡春 《科学咨询》2007,(23):32-33
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合作创新的重要性,而知识能否在企业间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合作创新的绩效.本文从知识本身、合作双方,企业文化等方面探索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立促进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共同愿望,文化、关系资本,沟通和学习机制等具体策略,希望能为合作企业促进知识的良性转移,提升合作创新绩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合作创新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理论界已做了关于合作创新风险识别、评价及其防范的研究。本文结合合作创新风险分担内涵,探讨了合作创新风险分担的主体、客体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合作创新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水平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与问题.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在组织间合作创新中面临的主要内在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两种机制来加以应对,从而为我国企业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风险已成为合作创新企业所面临的三大风险之首,因此,本文从合作创新的泛环境、合作动机、企业属性、知识属性、合作关系五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逻辑推导提出了15个相关假设命题,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曾德明  禹献云  陈艳丽 《管理学报》2012,9(12):1832-1837
运用联结学习方式与语言调制机制的特性构建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的转移函数。通过将创新主体抽象成Agent,并基于多Agent的建模仿真方法构建了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然后应用NetLogo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了知识转移对创新网络内创新主体知识水平增长的影响、知识转移与知识差异的相互关系以及真、伪2种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效果,进而提出了几点推动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移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创新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已成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而组织间的相互信任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企业创新网络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过程分为搜寻、编码、解码和反馈4个阶段,阐述了相互信任对知识转移主体以及每个阶段的影响,并基于相互信任视角提出了提升知识转移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研究校企合作中组织知识创新的内部结构,探究其运作规律,可以更好提升高校和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SECI模型理论,将组织知识创新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和四个阶段,构建组织知识创新共时和历时结构图,并从知识转移的视角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校企合作中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集群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集群已成为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集群的关键是要实现知识的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本文提出了基于企业集群的知识转移三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集群中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之间距离的关系,探讨了互补性知识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是企业进行隐性知识高效管理的关键,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本文通过对山西文化企业隐性知识转移效果进行实证调查和分析,建立了一套隐性知识转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隐性知识转移效果评价方法,并通过实际应用研究,分析其特点,从面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提供一种机关报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