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团结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平等的表现和结果.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卓有成效,表现了巨大的优越性.所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藏族僧伽服饰是藏传佛教之重要的外在形象标志之一,它不仅承继了印度佛教僧伽衣著的思想和规范,同时也体现了浓厚的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对藏传佛教僧伽服制的历史形成、外形特点(包括款式、用色和质料)及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试图全面认识和阐释藏传佛教僧伽服饰的特点和内涵.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基本学理出发,讨论了人类学和流行病学合作的四个基本维度:"人群和组织""生物和文化""定量和定性""理解和干预",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瞿林东 《回族研究》2006,1(2):25-40
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为社会责任和理论追求;其成就反映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民族史和宗教史等许多领域;他的学风和文风作为精神境界和表现形式,则深深地浸润着他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白先生是一位有广泛影响的史学家。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具有学术史的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藏族的宗教和文化能否永存下去,主要靠藏族自己,尤其要靠正在成长的藏族年轻人。藏族的宗教和文化要发展,不能仅靠年轻人的勉强和偏见,而要对藏族宗教和文化有一种良好的觉悟。成长的藏族年轻人能不能对藏族宗教、文化和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有赖于年轻人自己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对藏族宗教、文化和历史有研究和见地的老一代学者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指导。 在此我就把藏族文化的渊源及历史,简要的告诉给成长着的藏族年轻人,如果想知道得详细一点,不妨参看我写的《猫眼宝石串链》一书。 一、藏族 通常认为,藏族属黄种人或…  相似文献   

6.
今天,陈建国书记在百忙之中来到我院,与各位领导一起亲切看望我院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听取我院的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新形势、新阶段的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这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我院科研人员、干部职工的亲切关怀,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我代表全院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对陈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代表院党组、院务会就我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设想向陈书记和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一、基本情况和2002年以来的工作宁夏社会科学院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直属的唯一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  相似文献   

7.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本质的区别,但过去我们在理解社会规律时,一方面过多地强调了社会规律的外在客观性和经济必然性,另一方面又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理解模式使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了难题.本文通过梳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旨在着重强调和说明,我们在突出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或遗忘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赤壁赋》以其通脱畅达的形式和状物虚缈若仙的描写方式而闻名。他运用流畅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通过对月、水、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他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想象和感悟的空间。苏轼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更重要的是他的描述充满着哲理和思辨。他通过对月亮、水流等自然现象的描绘,引发了对生命的无常和人世间的浮沉的思考。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挚的理解,传递出对人性、友情和历史的感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思考,本文通过探讨对月的巧妙描绘,致力于培养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9.
我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时期先后在厦大和中大接受中国南派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1991年到了美国,在华盛顿大学接受美国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美国的人类学研究生教育除重视、密集阅读和写作等"核心课程"的教学,"田野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设计"外,还十分重视"研究规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人的姓名和称谓随着历史的发展呈复杂变化趋势,而姓名和称谓在交际中又是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本文对俄罗斯人姓名的产生、演变及最后形成和姓名在交际中的使用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其使用的语境、语体、修辞色彩和人物关系。同时,本文对一直困扰俄语学习者的对俄罗斯人的称谓问题进行了清晰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和各个民族之间在文化交往、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问题日益突出,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其文化适应和认同问题尤为凸显。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界定文化适应的概念和结构,提出了各自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测量方法,但在概念界定、测量的理论框架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认为,从文化背景和现实问题出发,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将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大研究范式结合起来,重视文化适应的纵向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今后可能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在当今各行各业的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和明显的作用。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就“以人为本”理念的涵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和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原因、方法和途径做了理解和经验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分别是蒙古族和壮族首领的成吉思汗和侬智高,他们在八、九百年前所发起的战争要么威震世界,要么震慑朝廷,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从他们发动战争或反宋起义的性质,他族和我族分别给予成吉思汗和侬智高的不同评价,蒙古族和壮族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蒙古人和壮族先民的性格特征影响了两位伟人的战争决策,成吉思汗和侬智高的壮举与个人魅力又是如何影响和铸就了当今两个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支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丰富思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中一系列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统称.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呈现,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表现形式,比如已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江苏非遗文化遗产:南通的蓝染技术、扬州的剪纸等.在呈现空间和表达方式上具有一般物质文化所不能比的灵活性和文化特质性.随着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应用,在其背景下进行现代产品的创意性设计和研究成了国内外设计思维和方法领域竞相追捧的对象,利用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呈现形式表达对现代产品的创意性和文化区域性等的思考是相关设计领域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介绍和代表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在实现关于非遗背景下的产品创意性设计研究的想法和可行性上进行了理论追索,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确定了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表达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工作的做法,使对功能性和实用性方面多有表达的现代化产品能在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做出新的贡献,丰富现代产品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16.
仲格嘉 《中国藏学》2007,(3):124-128
藏医学将传染性疾病分为普通的瘟病和凶猛的疫病两大类,但在临床上两者往往交加出现,本文以《月王药诊》和《四部医典》等经典著作为依据,通过对这两大类疾病的概念、总病因状况、具体分类、治疗原则和预防等进行分析和介绍,清晰地反映出藏医学对疫病的认识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藏、汉文史料,对明代西藏萨迦派的历史,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考察。尤其根据时代背景和相关史事,对其四个喇让和显密支系,作了尽可能明晰和周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对物的观察和研究一直是民族志的重要内容。人类学家通过物的存在和演变确认文明的进化,通过社会中物的交流和交换现象分析社会的外在功能和内部结构,通过对文物的分类、展示与分析衍生出博物馆专业性知识谱系和人类学应用性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9.
王玲 《民族学刊》2019,10(3):5-13, 100-102
民族志探究的反思性和重新界定参与体现于当代视觉艺术运动中。当代国际艺术实践中民族志方法的利用既能通向有趣的协作类型,也易导致民族志的单纯审美化。当代艺术和媒体实践强调参与和协作,协作动态能使研究者与艺术家一起嵌入为记录和呈现协作过程的技术开发。通过线上和移动媒体的记录能为艺术家和公众提供以不同方式参与和反思的机会。当代艺术实践中使用民族志方法的主要挑战之一是要理解地方和在场如何能以不同方式缠绕和重叠。艺术与变成一套多价值跨学科方法和概念框架的民族志日益密切,分析二者的交叉有价值。批判反思在艺术和民族志中均发挥作用。艺术实践中民族志的利用新近转向跨国、跨文化、跨学科协作,跨线、跨场域、跨时空共同在场,非中心化话语,多元化参与视角、形式,以及多维度阐释,因而可能为全球艺术发展提供更大洞察力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20.
赵光锐 《中国藏学》2016,(2):185-194
当代西方人对西藏和达赖喇嘛的热情和关注,不仅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与他们看待和理解西藏的方式密不可分。西藏在西方人的表述和想象中具有特定的思维意像、审美倾向和词汇传统。香格里拉是其中最典型的意象和词汇之一,香格里拉神话则是许多西方人有关西藏的主要"信念体系"。西方人对西藏神话式的想象是在东方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人自身心理渴望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受到"西藏问题"的冲击,与西藏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深入研究和辨清西方人认识西藏的复杂心路历程的基础上,细致研究西方的西藏形象及其与中国形象的互动关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