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海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也是滥觞时期的海外华文新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它的萌芽、诞生,不但成为2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而且,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也为20世纪现代华文文学新的文化传统及多元化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而又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海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也是世界范围内海外华文新文学滥觞时期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它的萌芽、诞生,不仅成为2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它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是重要而又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香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近代香港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现代香港新文学和中国内地的文学连成一片,并不具有鲜明的本上特色;1949年以后的当代香港文学则逐渐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在纷繁驳杂的发展中形成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它既有别于大陆的文学,又有别于台湾的文学,也有别于海外华文文学。它所起到的汇集、融合、沟通、桥梁的作用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大河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本土性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中华民族文学特有的历史进程,它置身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根植于异域他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产生于与"异"直接交流的跨文化语境中,时移日久,其内在质地与中国文学已有诸多相异,使中华民族文学内部也产生了跨文化因素.因此,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海外华文文学读本>的编选就是这样一种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既充分顾及海外华文文学与所在国社会、历史展开的跨文化交流,又自觉把握我们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展开的民族文学内部的跨文化对话,从而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走向成熟,必须更好地解决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弄清楚海外华文文学要研究些什么,第二是明确由谁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第三是搞明白为谁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相反,要关注它的既不同于中国文学而又介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那种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所包含的海外华人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如何从自身的生存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从而获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独特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十分必要.研究者要意识到各自的局限,不能包办华文文学研究.我们只能书写各自的华文文学史,所以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坚持自己立场、坦率地表达个人意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7.
当后现代主义铺天盖地席卷全球之际,马华文学在这一波文学风潮的冲击下,与曾经对它具有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思潮有着怎样的不同,它又在具体的文本体式上与过去的风格有着怎样的变化,这是所有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一方面这样的趋向有着普范的意义,其他地区的华文文学也同样面对;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一种个案来审视,以掌握当下华文文学的范式转向与思维移势.后现代登陆马华文坛为文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不只吸引了新生代作家,也把资深作家推向台前;明显的它让这些作家具有更大的实验勇气,开拓了不少新型的文体,为文坛拓展了更多元的文风.当然这些后现代作品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如何从失败中去寻求改进,将是考验这股文学风潮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当然要具备诸种条件.但某部著作的出版,亦往往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有“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史”这门学科.“文化大革命”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家,而1980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当代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1979年起,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被介绍到了大陆,随后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台湾文学),台港澳文学又有独立出来研究的趋势.1991年,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台湾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80年代后期起,人们在研究中又逐步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既不同于大陆文学,也不同于台港澳文学,应该专门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要使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为富有文学性独立价值的学科之一,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内涵作深入拓展,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实践与理论、空间与时间、碰撞与转型以及艺术思维的文化模式作更深入的探究;还要研究海外华文女作家群体,揭示其具有的独特意韵、心理与审美视角;此外,在国别华文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应提倡跨国别华文文学的比较。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从总体上更深、更广地去认识它,促进它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者在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它们的文学特征和文学发展的轨迹作设身处地的理解.一般的评论准则、尺度,大都以中国文学为标识,缺乏以世界民族文化的宏观与微观的健全对照、主客观的传承互动去衡量海外华文文学的优良与不足.海外华文文学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风景,不同区域的华文文学已经不是"大同小异",而是"小同大异"了.  相似文献   

11.
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一个重要起点.在历史时空的宏观坐标的意义上来讲,海外文学、新移民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催生力量和资源.当下形成的新移民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有两个重要的书写向度: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海外角度的“中国书写”.当代中国文学应当在海外海内互补促进中发展,走向深厚与开阔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晚清域外游记作为兼具文学文本和历史文献双重性质的宝贵资料,为还原百年以前中国借径西方、自强救国的艰难历程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海外行旅与文学变革这一命题提供了诸多第一手材料.分析这些文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中国文学从传说向现代转型的轨迹,梳理海外行旅与新文体、海外纪游诗、小说救国神话以及戏曲改良等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嬗变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有三种具体表达方式: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对“现实中国”的关切,对“文化中国”的向往。中国意识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已经延续三十多年,与相对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文文学概念内涵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是世界性的文学班象。它所独具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战,正在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虽然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令人瞩目,特别是学科研究格局的初步形成,已将这一研究推上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下旬,第三届全国台港、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大学隆重举行。四十多位台港与海外代表同一百多位内地代表欢聚一堂。会议热烈和谐,学术气氛浓厚,较有成果。 一 对研究现状的估价 本届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六十多篇,显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与第二届讨论会相比较,目前的研究已表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 1.从微观的研究向宏观的研究发展 如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已有学者站在美学的层次,研究“台湾当代小说的审美追求”;或站在时代的层次,研究台湾八十年代的政治小说,评价“台湾现实文学的再开发”及近期台湾小说的创新;或站在历史的层次,“观今古之通变”,对台湾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人们开始关心海外华文文学。经过十几年的交流,大陆与海外的华文文学研究者有了共识: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整体。这不仅因为它们都以汉语(华文)进行创作,都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而中国国力的强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又给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背景。于是,到九十年代,遂有“世界华文文学”的提法。目前,中国大陆正在筹备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这说明,世界华文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股巨大的洪流。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九十年代的世界华文文…  相似文献   

18.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6,(6):137-144
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世界性的生存经验,是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基础.本文从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的历史入手,探索美国华文文学的源头;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作品为讨论对象,指出1905年出版的小说<苦社会>,系"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的第一部美华文学的开山之作,分析了美华文学的血泪开篇及对百年来美华文学发展的潜隐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万华 《文史哲》2007,(2):16-21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台港、海外的左翼华文文学思潮分别发生于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国家等各种境遇中,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传统的重要方面。台港、海外左翼华文文学始终以在野的处境、边缘的地位、民间的生存方式保留、发展了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立场,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中避免了政治性预设价值的根本性宰制,其历史经验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作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核心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