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信与信仰     
着眼于人性中本然具有的超越自然生命之有限性、追求无限性的内在动因,说明信仰作为人对存在意义、理想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内心趋向。人存则信仰存,信仰使人性更为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2.
人性与信仰     
着眼于人性中本然具有的超越自然生命之有限性、追求无限性的内在动因,说明信仰作为人对存在意义、理想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内心趋向.人存则信仰存,信仰使人性更为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3.
怀疑与信仰     
怀疑与信仰是人所特有的两种相互关联的生存方式,它们的形成和演化都有着深层人性根据和实践根据。怀疑不只是信仰的腐蚀剂,而且是信仰升华的必经环节和重要手段。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现象,既是种种社会问题的折射,也反映了人们深化、升华信仰的内在要求。提倡合理怀疑,超越怀疑主义,是追求信仰合理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的特殊性决定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信仰是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超越性是道德信仰的主要特质。道德的信仰化的根据既蕴涵于道德的本性之中 ,又深藏于道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之有机统一的功能之中。当前道德信仰危机是发展性危机与倒退性危机并存。  相似文献   

5.
"哲学信仰"是涵贯雅斯贝尔斯全部学说的运思中枢,其人文意蕴在于,"人"是在"世界"之中自由地仰望"上帝"的存在.其中,"人"意指自我超越、运命自承的"生存","上帝"意指"生存"恒远向之趋赴的"超越存在","世界"意指"生存"在其中自由选择并被"超越存在"所照亮的"密码".一言以蔽之,在人性与神性的张力中伸展着的人的自由,是"哲学信仰"托底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理性与信仰孰高孰低是古往今来的哲学经常论及的问题.尽管不同的哲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但在谈论这一问题时,均未对问题本身提出过质疑.我们可以把托马斯所讲的信仰理解为作为人的认识的神的认识,而由于神的认识高于人的认识,所以人的信仰高于人的理性.洛克则认为,信仰是有根据的意见,因而从属于理性.实际上.在现实的认识中,既没有脱离信仰的纯粹的理性,也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的信仰,因而很难分出理性与信仰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因此考察马克思信仰的形成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信仰之路跨越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哲学信仰阶段、历史信仰阶段和科学信仰阶段,经历六种形态,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的浪漫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前期的理性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后期的理性现实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前期的感性现实主义或哲学历史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形态;科学信仰阶段的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除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外,还需要研究马克思的信仰所具有的独特性,正是马克思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知、情、意等碎片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作为信仰的道德首先被神学以自然神与人格神两种方式所论证 ,它是人类对道德信仰的自觉 ,但仍具蒙昧色彩。近代的情感理性和理论理性确立了理性在道德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理性论证各执一词 ,理性的彷徨使其论证几近坍塌。现代伦理的多元论证倡导了宽容与平等 ,但却没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确立起统一的道德信仰 ,反而使现代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9.
人性·信仰·道德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东岳论丛》2004,25(5):201-202
人性、信仰、道德各自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三者之间同时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变迁的特定历史时期 ,人性、信仰、道德 ,构成社会整合的新机制 ,协同法律形态的社会整合机制发挥重大的社会控制力 ,提高社会的一体化水平 ,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们把握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它具有一种二级超越结构.本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结构体系的中介,探索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1.
黄瑞英 《齐鲁学刊》2007,(5):131-135
道德信仰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缺失,使得道德的神圣感不复存在,人生的意义难以寻觅。信仰在本质上是对实体的回归,道德则是对"道"、对"伦理普遍物"的追求、分享,是使个体"单一物"与伦理"普遍物"合一的冲动。道德与信仰的结合在伦理,道德信仰最终实现在个体对实体性或普遍性回归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信仰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信仰危机的出现要求我们关注信仰教育。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也处于风险社会之中。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阐述了信仰以及信仰危机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信仰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于解决我国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人离不开信仰,因为信仰具有道德的功能。我们在认识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迷误,常常把宗教与信仰等同看待,或者把信仰的外在表现看成是其全部外在形式或必然形式,这是影响我们认识二者关系的主要障碍。科学与信仰都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信仰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仰在其实践活动中具有神圣化、一元化和整体化的特征。在社会实践上,其本质呈现为道德主体通过自我设定自身、创造自身的对象化活动形成道德客体,并在道德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创造道德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形成其独立于社会政治、民族、阶级、国家和社会日常生活而存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特点、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维红 《晋阳学刊》2007,1(5):38-41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中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偏差,替换概念的做法也有降低马克思主义地位、放弃信仰地盘的危险。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但不能回避,反而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政治信仰:概念、结构和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政治信仰研究纳入政治学视野,开展政治理论创新,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政治信仰是在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社会价值分配的权威的合法性的信仰。以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政治信仰是在政治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信仰的体系结构包括政党、政府、领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五个层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网络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 ,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针对网络对现实社会道德的巨大冲击 ,应当从理论层面、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