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致思路向,标志着马克思和一切传统哲学作了根本性和原则性的划界.这种致思路向的批判所指就是要终结一切形而上学,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起哲学革命的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理解马克思哲学的致思路向,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2.
我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致力于阐述这一哲学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由于注意到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领袖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中的尖锐对立,我试图将问题的探讨和应答引入到存在论的基础之中。因此,研究的重点便是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及其对现代形而上学的决定性超越。当这一存在论革命同时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基础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史无前例地开辟出了一条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意味着最坚决地反对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从而为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积极地构成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与"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与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联系起来思考。我们认为,一种形而上学话语的哲学性质就在于它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所谓形而上学的命题反过来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命题。人们依循着形而上学的"颠倒"来制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方向,这是现代性之巨大镜像,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形而上学之不变本质的部分结果。只有立足于"历史科学",突破形而上学或现代性视界,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要义,也才能正确阐发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高度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向着生存论的转向。立足于这一存在论基地,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也作了存在论高度的澄明,从而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扭转了对人与自然作知性科学理解的路向,并开启了达致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道路。深刻领会这一思想,非但有利于理解马克思整个存在论革命发生之进路,而且对当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至为密切地与批判“主体哲学”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主体哲学,意指以“我思”或“自我意识”为基本建制的全部哲学,亦即现代形而上学。对主体哲学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批判始于马克思,这一批判洞穿了作为现代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意识的内在性,从而在瓦解这一“主体性立足点”的同时使现代形而上学本身趋于终结。而马克思在主体哲学批判中获得表述的语言概念,不仅有力地揭示了始终被“我思”这样一种主体性遮蔽起来的意识的存在特性,而且积极地开启了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存在秩序和存在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主体哲学批判切近地预示了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对这一哲学之基本性质及当代意义有以理解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近代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论文力图表明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之论域的开展,不仅以对黑格尔观念论的“翻转”为前提,而且以瓦解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为前提;这一基本建制的核心是“意识的内在性”,在此内在性中意识的存在特性通过主体性被规定。马克思哲学唯经由“对象性的活动”以洞穿意识的内在性,方始开启出主体性问题的全新境域———在这一境域中,才有可能来谈论“不是主体”的“主体性”,亦即完全不从属于意识之内在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总体”范畴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构成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的主要立脚点,而且由之引申出对马克思哲学重新加以阐释的基本路向。虽说《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总体范畴的解说主要被理解为方法论性质的,但事实上该范畴正是将根本问题引向了存在论的深处。就此而言,卢卡奇有其独特的理论成就与贡献,但其总体范畴的存在论基础归根到底仍然是黑格尔主义的:“总体”的辩证法作为“最根本的相互作用”未能最终突破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并且仍然滞留于范畴论路向的局限性之中。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在近代形而上学的范式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这一学说的“经济决定论”的或“生物主义”的读法。为了让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出场,要求我们去真正地领会使这一学说成为可能的新存在论境域,即马克思在发动存在论革命时所开辟的生存论路向。本文从马克思对历史的前提的讨论入手,分析“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借此展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之真谛,指出它对于旧哲学赋予历史世界的一切范畴规定的清洗。  相似文献   

9.
哲学始终是人类对时代主题的反思性追问,是对养育自身的时代精神的自我理解.当生存与发展在公共实践中成为世界主题之时,哲学终于将自己专注的目光投射在人类生存境遇之上,"生存哲学的转向"成为主题性哲学的时代就必然到来.马克思哲学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的世界,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生存关联,从而跃出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注重用现实的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的生存论路向,构成了哲学革命的全新地平线,由此鲜明地指证了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哲学框架的当代性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哲学的本质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哲学以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后形而上学是现代哲学的本质。但是,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存在论革命实际上在马克思思想中已经发动。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只有在这一境域中才能够得到充分显示,并且只有在这一境域中,才能够从根本上超越对马克思思想作近代性解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是一种知识论路径的解释,这种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维变革的真正意蕴,只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路径才能深切领悟其当代性意义;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知识论哲学思维的内部对立,马克思走出了知识论的思维路径,也就走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僵死对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就在于它拆除了一切近代哲学出发的前提,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同质性之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当代科学发展观的视觉上看,我国哲学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划分的理论,在总体上存有尚未摆脱近代形而上学倾向之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追溯世界的初始原本或终极存在,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对实践赋予了新的本体论意义,为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唯物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哲学形上本体的批判、消解与重构,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一切旧形而上学,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关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问题的物质本体论寻求,而是更着力于“改变世界何以可能”,以寻求现实解放的道路。这一寻求“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诉求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4.
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价杜威实用主义的现代意义,需要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杜威哲学的根本意义及其与西方哲学发展趋势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本文认为杜威哲学的根本意义是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杜威的哲学改造适应了西方哲学现代变革的潮流;杜威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有着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近代哲学的局限性、体现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上二者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科学革命论在阐述现代科学演进中作为主流思潮的同时,其意义在无限扩展中导致认识上的诸多困惑。本文批判了科学革命这一基础概念被滥用而陷入的困境,提出对科学革命论的质疑和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对科学革命论予以修正,用科学发展论构建现代科学演进的概念图景。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唯物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唯物论.实践唯物论不是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活动对理论、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唯物论,也不是以实践为对象的唯物论.它是指相对旧哲学唯物论的、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的属性和功能.实践唯物论对旧哲学唯物论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新哲学对唯物论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唯物论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期与 2 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跨越“物理学危机”所造成的认识论障碍具有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 ,科学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挑战。 2 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告诉我们 ,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 ,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不断进化发展的科学中吸取养料 ,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转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早开始“拒斥形而上学” ,并实现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哲学派别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以“绝对本体”为依托的直观地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诉诸实践 ,回归现实的、感性的生活 ,世界、存在被理解为不断生成和显现的过程 ,并以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我们应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 ,并从中领悟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考察斯密特以实践的中介性为基础对"模写说"进行的批判及其在客观的规律性和实践的目的性双重逻辑中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阐释,可以发现,由于没有充分领会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存在论视域的基本意义,斯密特对认识论的阐释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思想的原则高度.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意义,并不在于对近代哲学产生的认识论问题的推进和完美解决,而在于从根本上突破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框架,宣布了此种哲学的解体和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